太陽黑子
年畫是中國民間古老又傳統的民間藝術品之一。其文化內涵豐富,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是中國民眾最為廣泛的年俗文化觀賞品和吉祥掛圖。我國民間在歷史上創造的大量經典性年畫作品,洋溢著中華民族的馥郁氣息,成為中國一些地域乃至整個民族的文化符號。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大都用于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各地對年畫的稱謂有所不同,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逐漸約定俗成地統稱為“年畫”。
年畫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每逢過農歷新年時,每家每戶都會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征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在這里面起著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裕的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
起源和發展
年畫是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年節風俗的演變而衍生成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遠古時期的自然崇拜觀念和神靈信仰。我國早期的年畫都與驅兇避邪、祈福迎祥這兩個主題有著密切關系。在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年節風俗化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年節裝飾藝術,如畫雞于戶,畫虎于門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崇拜逐漸轉化為對社會性的人格神的崇拜與信仰,從最早的桃符、葦索,金雞、神虎,到神茶、郁壘,再到后來的鷹涓、趙云,尉遲恭、秦叔寶等武將和鐘馗、天師、東方朔等神仙,其間有著一條鮮明的發展軌跡。
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后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明初年間,曾在甘肅發現兩幅宋朝的年畫:一幅是班姬、趙飛燕、王昭君。綠珠的四美圖,都著高客長袖的宮裝;另一幅是灶王爺和關圣帝君。兩幅畫上都蓋有“平陽姬家雕郎”的店鋪字樣,足見在宋時人物年畫已具規模。
由于朱元璋提倡過新年要貼春聯,因此,在明朝,年畫也就特別興盛起來。今日被保存下來的,還有明萬歷年間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祿壽三星圖、天宮賜福圖等,刻工頗精致,迄今仍為民間所效仿。還有實用的歷畫,如:春牛、灶馬,芒神等;更有歷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飛槍挑小梁王”、“牛郎織女”、“白蛇傳”等。至于三國演義、水滸等古典文學名著里的經典人物,也被采用作年畫題材。
清代人才輩出,年畫的題材更加廣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藝術作品外,還有“老鼠嫁女”,“王婆罵雞”等諷喻畫,以及用歇后語構成的連環圖畫,予人一種幽默感。印制方面亦有各種各樣,有木板、有石印,有膠版、有國畫、有水彩、有圖案、有單線平涂。有炭彩、有仿古、有創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畫的,例如姑蘇年畫中的“西洋之劇場”。
年畫四大家
四川綿竹、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的四大民間木刻年畫產地,其年畫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四川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以產于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縣而得名。綿竹年畫歷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進入興盛時期,產品除運銷兩湖、陜,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綿竹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采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講求洗煉、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夸張,變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
綿竹年畫的內容極其廣泛,有孔明、張飛等歷史英雄人物,有小說,戲曲的精彩畫面,有武士神像,動物花果等等。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斗方、畫條。其中門畫制作手法多樣:細活有“明展明掛”、“印金”、“鉤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腳”。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
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黑貨,是指以煙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蘇州桃花塢年畫
桃花塢位于江蘇省蘇州市以北,桃花塢木版年畫是江南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
桃花塢年畫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表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
天津楊柳青年畫
有著600年歷史的楊柳青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于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于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來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里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
楊柳青年畫繼承宋、元繪畫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臺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制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后,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型,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于中國氣派。楊柳青年畫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并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如年畫《連年有余》,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
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
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楊柳青年畫的畫樣有幾千種。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產的成品就達2000件,每件500張,共達百萬幅。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0多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
濰坊楊家埠年畫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傳統方式制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傳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余張。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象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樸。
楊家埠木版年畫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樸實,線條簡練流暢。根據農民點綴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余,安樂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巧畫士農工商,描繪財神菩薩,盡收天下大事,兼圖里巷所聞,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
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6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種,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升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吉,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年畫的制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后,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準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后,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裝裱而成。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回展覽。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后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
年畫的衰落
紅紅火火的民間木版年畫,曾給中國人過年帶來過多少歡樂與祥和啊。然而,從清末民初,它似乎走完了自己的光輝歷程,開始逐漸衰敗。清末以后國內戰事連年,民不聊生,老百姓失去了往日安定的生活環境,自然也就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情緒去畫年畫、印年畫、買年畫,貼年畫了,這是民間木版年畫衰敗的原因之一。
清末,國外的現代機械印刷技術傳入我國,興起于天津和上海的石印年畫曾一度與民間年畫爭奪市場。尤其是后來在上海迅速發展起來的膠印年畫,以其機械印刷速度快、印刷質量細膩等優勢,占領了許多市場,使民間年畫失去了獨家經營的優勢,這是民間年畫衰敗的另一個原因。
到民國末年,明清盛極一時的民間木版年畫,已失去了它昔日的光輝,只能是慘淡經營了。
當今,由于世界一體化,全球化趨勢的形成,中國傳統的文化受到國外意識的極大沖擊,受西方先進思潮的影響,中國國民民智漸開,更相信先進的科學思想,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的神像畫已不能適應大眾的需求,使得在明清盛極一時的年畫藝術在當今社會已經逐漸失去了展示的舞臺。
(編輯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