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德才

千百年來,人類始終沒有放棄對自身,特別是對大腦奧秘的探索。在過去,人們一直認為記憶只能儲存在大腦的細胞里,但隨著人體器官移植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傳統的觀念已產生了動搖。美國亞利桑納州大學的著名心理學教授蓋里·希瓦茲在歷經20余年調查研究后認為:人類的個性完全可以通過器官移植轉移到他人身上,至少有10%的器官接受者都會或多或少地“繼承”捐贈者的性格、愛好,有時甚至是智慧和天分。當某個器官被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后,器官中儲存的信息就會同時被轉移,這些器官包括心臟、腎臟、肝臟甚至是肌肉……
2000年1月,中國東北地區一位名叫楊孟勇的58歲老人,因患有擴張性心臟病做了心臟移植手術,器官的供體者是一個腦死亡的26歲年輕小伙。在術后恢復的幾個月里,家人發現老人的頭發開始由白變黑,再以后連口味也逐漸有所改變。之前在楊孟勇的飲食中土豆是少不了的菜肴,但手術后竟被年輕人愛吃的蝦條、鍋巴等膨化食品所取代;從小在海邊長大的楊孟勇原來最愛吃魚,但如今即便是用活魚做成的美味他也嫌腥。更為奇怪的是,手術后的楊孟勇總有一股使不完的勁和極其充沛的精力。
2004年6月,已經62歲的楊孟勇聽說武漢將舉辦一屆器官移植者的運動會后異常興奮,他不顧醫生和家人的阻攔當即報名,并參加了800米長跑。雖然在長跑比賽中楊孟勇沒有拿到名次,但能與十幾歲、二十幾歲的選手比試一次,他覺得十分滿足與高興。之后,楊孟勇還出版了一本名叫《太陽傳說》的詩集和一本長篇紀實小說。在寫作的那些日子里,他經常連續伏案10余小時,但從未覺得累過。
像楊孟勇這樣的案例不但在中國有,在國外更是大有人在。
美國馬薩諸塞州赫爾市47歲的芭蕾舞蹈家克萊爾·希爾維亞在她的自傳《心臟的改變》一書中披露:1988年5月,當她移植了一名死于車禍的男孩的心肺后,她的性格和愛好發生了劇變,愛上了喝啤酒、吃青椒及以前最討厭吃的肯德基炸雞腿。原來脾氣平和的她不但變得富有攻擊性,而且性格也越來越男性化。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盡管美國《器官移植法》禁止向患者透露捐贈人的身份信息,但克萊爾竟在夢中和18歲的捐贈人蒂姆·拉米蘭德相遇,并經過一番周折后成功地找到了捐贈者的家人,證實了蒂姆生前的確非常愛喝啤酒、愛吃青椒和炸雞腿。另外在接受心肺移植手術前,單身的克萊爾·希爾維亞一直想找個穩定的男伴共度一生,可是在手術之后,她卻失去了尋找男朋友的興趣。
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美國人比爾·沃爾的身上。在他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之后,突然間擁有了捐贈者的習慣與愛好。在術后的一天,當沃爾無意間聽到法國歌手沙黛的歌曲時,58歲的沃爾竟莫名其妙地啜泣起來。而在此之前,沃爾從沒聽過沙黛的歌,更不曾因傷感的旋律而悲痛過。直到他與心臟捐贈者布蘭迪的家人取得聯系后才得知,布蘭迪生前是一名好萊塢的替身演員,而沙黛是他最鐘愛的歌手之一。
同樣的怪事也發生在70歲的保羅·歐德曼等人身上。歐德曼移植了一名14歲男孩的心臟之后,突然對糖果產生了興趣;一名女孩移植了一名年輕詞曲作家的心臟和肺臟后,突然愛上彈吉他,并開始寫詩和譜曲;另外一名25歲的男子移植了一名同性戀者的心臟后,竟突然變得有點女性化;更為神奇的是,一名女性接受器官移植后,竟突然開始會說流利的外語;還有一位63歲的快餐店老板威廉·西里丹,他原來根本就不會繪畫,但自做了心臟移植手術后,他的畫技突然有了飛速提高,后來經了解才得知,他的心臟捐贈者是一名狂熱的業余藝術家。
現代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是大腦的生理功能。而中國傳統醫學則把人的神志活動歸屬于心,并最早提出了“心之官則思”的理論。《黃帝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又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明代醫學家張介賓在《類經》中云:“心為臟腑之主,而總魂魄,并該意志,故憂動于心則肺應,思動于心則脾應,怒動于心則肝應,恐動于心則腎應,以五志唯心年使也。”張介賓認為,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雖可分屬五臟,但主要仍歸屬于心。另外中國傳統醫學還認為:人的心腦是相通的,心和腦均為思之官,只不過是分工略有不同罷了。清末民初的名醫張錫純說:“人之神明,原在心與腦兩處,神明之功用,原心與腦相輔而成。”
將心臟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后,儲存在心臟中的某些性格、記憶,甚至智慧也會隨之轉移的觀點與設想,早在中國明末清初時就有人提出。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中說,有個名叫朱爾旦的書生才疏學淺、天生愚笨,幾次參加科試屢考不中。但其人膽大豪爽,不懼鬼神。后來他結識了一位陰間主管生死的判官,請求幫忙。判官施展法術,從一個死去的聰明人身上換了一顆慧心給朱爾旦。從此朱爾旦變得異常聰明,才華橫溢,讀書過目不忘,下筆神思飛揚,不久便考上了舉人。
其實,不光是心臟移植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和喜好,其他器官的移植同樣可以使接受者的身體發生微妙的變化。
2005年10月,英國的伊安·蓋蒙斯因患有腎病綜合征成功地接受了腎臟移植手術。而腎源的提供者不是別人,正是和他共同生活了31年的妻子琳達。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伊安不僅僅接受了琳達的一個腎臟,而且還“傳染”上了琳達的許多性格特征,甚至連脾氣和愛好都變得越來越像他的妻子。另外,手術后的伊安還愛上了遛狗,而在這之前,狗是他最討厭的動物之一。
在接受腎移植手術之前,愛好打橄欖球的伊安是一個討厭烹飪、園藝和做家務的大男子主義者,可現在的伊安卻仿佛變了個人似的,他不僅愛做家務、愛燒飯、愛修剪草坪,甚至還喜歡到廉價商場去淘便宜貨,而這些都是妻子琳達最愛做的事。
還有一個不可思議的案例是一位15歲的澳洲少女,在移植了肝臟后她的血型也發生了改變。另外,科學家還發現,除了器官移植外,骨髓移植也能讓接受者的體表特征發生一定的變化。
1996年,26歲的銀行信貸員孫偉成功地將自己的骨髓捐獻給了杭州一位白血病小患者。在這之后的幾年時間里,孫偉的朋友和家人每次看到被救小患者的照片或本人時,都會驚訝地發現這個小孩長得越來越像孫偉。類似的案例還發生在一名女大學生身上:一位皮膚白皙的女士,將自己的骨髓成功地捐給一名皮膚黝黑的女大學生。手術后不久,這名大學生的皮膚奇跡般地變白了。
美國的一些研究人員發現,幾乎50%以上的節食減肥都會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就是細胞記憶造成的。雖然減肥者的身體可以通過節食減去部分重量,但由于脂肪細胞有一定的記憶功能,所以當停止節食后細胞就會毫不留情地將自己重新填滿,甚至還會擴大。
我們還知道,類似麻疹、水痘一類的疾病人體在一生中只感染一次,這也是因為人體中的免疫細胞會記憶這些病毒的生化密碼,并以此作為對付再次入侵者的武器。而注射防疫疫苗,也是巧妙地利用細胞記憶來保護我們的肌體。另外我們還發現,人的指紋是終生不會改變的,即使因刀傷、火燙或化學藥品腐蝕造成了表皮受損,但新生出來的指紋還是會和原來一樣,而這些都是細胞記憶起的作用。
細胞記憶學說是當前神經生物學中較流行的一種理論。美國心理學教授蓋里·希瓦茲認為:由于細胞囊括了人體整套基因的“材料”,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必將從捐獻者身體上“繼承”某些基因,而其中的一些基因決定了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甚至是口味及愛好。他的這一理論,實際上與中國的張穎清教授在20余年前提出的“生命全息律”不謀而合。張穎清認為:如果從生命科學看生物具有的全息性,那么一個精子、一個卵子、一個細胞都全息著一個完整的生命體。而生命體中任何一個具有相對獨立部分的個體,都包含著生物母體的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