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屏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第三人民醫院,廣西河池 547000
結腸癌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對其早期診斷和準確的術前分期對選擇治療方式及評估預后至關重要[1]。目前腸鏡和鋇雙重造影對結腸癌的診斷很有幫助,但是不能準確地進行結腸癌分期。近年來,多層螺旋CT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它可以進行薄層掃描,并提高了圖像的分辨率,為臨床提供了可以評估結腸癌的較重要的一種檢查手段。本文筆者對我院2011年1~12月收集的結腸癌患者57例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分析其CT影像學分期情況,并與術后病理分期結果相比較,以觀察多層螺旋CT在結腸癌術前診斷和分期中的準確性。現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1年1~12月收集的結腸癌患者57例,其中,男 35 例,女 22 例,年齡 41~79 歲,平均(53±14)歲;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不適、大便性狀改變及有血便、腹部可觸及包快、消化不良、消瘦等癥狀。所有患者術前均由結腸鏡和病理活檢結果證實,并且術前均行結腸充氣多層螺旋CT平掃和增強掃描。全部患者在CT檢查后7~10 d內進行結腸癌根治切除手術治療。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層螺旋CT機掃描,采用軟件版本為VB10B的同機Volume Wizard工作站圖像后處理系統進行二維、三維重建及CT仿真內窺鏡成像技術(CTVE)檢查。 掃描條件為電壓:120 kV,電流:100 mA,螺距:1.5,準直器寬度:0.75 mm,層厚:1.0 mm,重建間隔:2 mm。 行 CT 檢查前1天適當地控制飲食,食用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并在檢查當日晚口服甘露醇250 mL,檢查當日常規進行清潔腸道,禁食、水;檢查前10 min經肛門注入1 500~2 000 mL溫水,以使腸腔充分擴張。患者取仰臥位或于病變最低處行全腹平掃。采用自動高壓注射器經肘前靜脈注射對比劑優維顯或歐乃派克,用量為每千克1.5 mL,共使用80~100 mL,注射速度為 3~4 mL/s,動脈期為 24~30 s,靜脈期為 60~65 s,分別掃描。
1.3.1 CT分期標準
1.3.1.1 原發灶(T) T1~2期:腸壁增厚> 0.5 cm,癌灶局限于腸壁內層且明顯強化,外緣光整,外周脂肪可清晰顯示,腸腔沒有明顯的狹窄;T3期:腸壁增厚>0.5 cm,癌灶侵犯到腸壁外層,可見腸壁外緣不光滑,且可見到腸腔狹窄、凹凸不平或呈結節狀向外突;T4期:癌灶侵犯范圍為突出到腸壁外層,可見到腸壁增厚變形明顯或腸腔狹窄,外周脂肪密度增高,可見到條索狀高密度影,且侵犯到鄰近的組織、器官。
1.3.1.2 局部淋巴結(N)N0:可視區域的淋巴結不可見,或可見到淋巴結腫大但強化不明顯;N1:可視區域淋巴結(直徑≥8 mm),呈現明顯強化。
1.3.1.3 遠處轉移(M) M0:未發現有遠處轉移;M1:有遠處轉移的證據,如發現有轉移到肝、肺或盆腹腔等轉移灶。
1.3.2 病理TNM分期
根據結腸癌術后情況進行病理學TNM分期,所有患者均參照美國癌癥聯合會/國際抗癌聯盟(ALCC/UICC)標準[2]進行病理學TNM分期,其中,T1:癌灶侵犯至黏膜下層;T2:癌灶侵犯到固有肌層;T3:癌灶穿透肌層至漿膜下,進入漿膜但沒有穿透漿膜,腫瘤進入結腸周圍的脂肪組織,但在腸系膜范圍之內;T4:癌灶穿透漿膜進入腹腔或進入鄰近器官在無漿膜結直腸處,如遠端2/3直腸,左或右結腸的后面。N0:無區域性淋巴結轉移;N1:有 1~3 個淋巴結轉移;N2:4 個或 4 個以上的淋巴結轉移。M0:無遠處轉移;M1:有遠處轉移。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及一致性檢驗采用χ2檢驗。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7例患者均順利完成了多層螺旋CT掃描且被全部檢出,腸道準備比較滿意,沒有出現污染檢查床的情況,患者除了稍有腹脹的感覺外,無其他不適癥狀。依據結腸癌Dukes分期[3],多層螺旋CT基礎準確的對結腸癌進行了術前總的TNM分期,其中,CT-Ⅰ期4例,CT-Ⅱ期26例,CT-Ⅲ期21例,CT-Ⅳ期6例。根據手術和病理學結果對結腸癌進行術后總的病理TNM分期,結果顯示,病理Ⅰ期2例,病理Ⅱ期31例,病理Ⅲ期17例,病理Ⅳ期7例。
多層螺旋CT對結腸癌T分期的準確性為91.23%(52/57),T1~2期正確診斷 11 例,1 例高估為 T3期;T3期正確診斷14例, 其中,1例低估為 T1~2期,1例高估為 T4期;T4期正確診斷 27 例,其中,2 例低估為 T3期。 T1~2、T3、T4期診斷準確性分別為91.67%、87.50%、93.10%。經一致性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87,P > 0.05)。見表 1。

表1 多層螺旋CT與術后病理判斷結腸癌T分期的比較(例)
本組資料中,轉移淋巴結的大小以0.5 cm為標準,多層螺旋CT對結腸癌N分期的準確性為84.21%(48/57),其中,高估6例,低估3例。27例淋巴結轉移的患者中有24例被多層螺旋CT檢出,其靈敏度為88.90%(24/27),特異度為90.00%(27/30)。30例 N0期患者,正確診斷 27例,2例炎癥淋巴結腫大被誤診為N1期,1例誤診N2期;15例N1期患者,正確診斷11例,1例誤診為N0期,3例誤診為N2期;12例N2期患者,正確診斷 10 例,2 例誤診為 N1期。 N0、N1、N2期診斷的準確性分別為90.00%、73.33%、83.33%.。經一致性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12,P > 0.05)。見表 2。

表2 多層螺旋CT與術后病理判斷結腸癌N分期的比較(例)
多層螺旋CT對結腸癌M分期的準確性為98.25%(56/57),本組1例結腸癌轉移到肝臟,且邊界清晰,無明顯強化,被誤診為肝囊腫,在隨訪中被確診為肝轉移瘤。
術前CT-TNM分期與術后病理TNM分期比較,診斷一致 40 例,總準確性為 70.17%(40/57),其中,Ⅰ、Ⅱ、Ⅲ、Ⅳ期診斷準確性分別為89.47%、73.68%、70.18%、100.00%。進行診斷一致性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56,P>0.05)。見表3。

表3 CT-TNM分期與病理TNM分期的比較(例)
目前對于結腸癌患者來說,其治療方法是以手術治療為主,其中,準確的術前評估對于判斷手術指征、制訂手術方案及手術質量的提高均有重要意義,且術前評估準確度的高低還會影響患者的預后。以往臨床上對結腸癌的診斷主要依靠結腸鏡和低張氣鋇雙重造影,但其不能準確的判斷腫瘤浸潤程度,而只能觀察到腸腔內的情況,不能了解到腸腔外及其周圍的狀況,無法準確判斷腫瘤的分期。近年來,多層螺旋CT被廣泛應用于結腸癌的診斷中。多層螺旋CT可對癌灶大范圍進行薄層掃描,對其掃描數據可進行任意層面和任意間隔重組,不但可發現結腸癌患者的病變情況,還能于術前較準確的判斷癌灶浸潤程度,做出結腸腫癌的術前分期,對患者進行適當的術前治療方案,以改善患者術后生存情況,提高其生存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多層螺旋CT對結腸癌T、N、M及TNM分期的準確性與術后病理分期結果比較,診斷一致性較高,且多層螺旋CT對結腸癌T、N、M及TNM分期總的準確性分別為91.23%、84.21%、98.25%、70.17%。筆者認為,多層螺旋CT對結腸癌在術前分期方面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在T分期方面,多層螺旋CT對癌灶周圍進犯和局部進展可很好地評估,但是不能嚴格區分T1(侵及黏膜下層)、T2(侵及肌層)期[4-5],因此,本組資料中筆者將其合并為 T1~2進行探討。國外研究認為,多層螺旋CT對結腸癌T分期的準確性可達到93%[6]。本研究結果顯示,CT對結腸癌T分期的準確性為91.23%。在N分期方面,多層螺旋CT對淋巴結的判定仍是依靠淋巴結的體積大小。研究報道,多層螺旋CT對淋巴結轉移度的準確性為66%~73%[7],其過高分期的原因可能在于區分轉移性淋巴結腫大和炎癥淋巴結較困難。目前對淋巴結轉移的標準為直徑>8 mm。也有研究指出,60%的患者轉移性淋巴結直徑為<5 mm[8],因此,對N分期過低估計的原因可能是該部分淋巴結與腸壁淋巴結融合,或是多層螺旋CT對其漏檢所致。M分期是決定結腸癌預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肝臟是其轉移最常見的部位。一般認為,多層螺旋CT在門脈期掃描時就可以滿足肝臟轉移癌灶的診斷要求,如果結合平掃和動脈期判斷會更加提高其診斷準確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多層螺旋CT對M分期的準確性為98.25%,表明多層螺旋CT對結腸癌的術前轉移方面有較好的應用價值,但多層螺旋CT因在鑒別淋巴結轉移方面有所欠缺而限制了CT-TNM分期的可靠性,因此,進一步提高結腸癌的影像學手段進而較準確的鑒別淋巴結轉移方面的準確性有待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對結腸癌術前定位和腫瘤侵犯范圍的判定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對淋巴結的轉移可提供一定的參考,值得推廣應用。
[1]高德培,譚靜,封俊,等.結腸低張充氣16層螺旋CT掃描對結腸癌術前診斷及分期的價值[J].中國 CT 和 MRI雜志,2008,6(6):42-45.
[2]Greene FL,Page DL,Fleming ID,et al.AJCCCancer Staging Manual[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2:113-124.
[3]周康榮,嚴福華,曾蒙蘇.腹部CT診斷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45-60.
[4]Filippone A,Ambrosini R,Fuschi M,et al.Preoperative T and N Staging of Colorectal Cancer: Accuracy of Contrast-enhanced Multi–Detector Row CT Colonography-Initial Experience[J].Radiology,2004,231(1):83-90.
[5]Chung DJ,Huh KC,Choi WJ.CT Colonography Using 16-MDCT in the Evalua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J].AJR,2005,184:98-103.
[6]山崎通尋.MSCTを用いた大腸スクリーニング檢查の有用性の檢討[J].日本放射科技術學會雜志,2005,61:855-862.
[7]Ashraf K,Ashraf O,Haider Z,et al.Colorectal carcinoma,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by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J].JPak Med Assoc,2006,56(4):149-153.
[8]Panzironi G.Preoperative locoregional staging of rectal carcinoma:comparison of MR,TRUSand Multislice CT.Personal experience[J].Radiol Med,2004,107(4):107:34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