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峰
河南省信陽市第四人民醫院兒科,河南信陽 46410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MCLS),是以全身性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小兒急性發熱性疾病。臨床上多表現為發熱、頸部非膿性淋巴結腫大、眼結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彌漫充血、皮疹、楊梅舌、掌跖紅斑、手足硬性水腫等,多發生于嬰幼兒,具有一定的復發率[1]。目前,臨床上多用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VIG)治療KD,臨床效果肯定,已被多家報道證實[2-3]。但大劑量應用IVIG可導致血液黏度增加,從而增加血栓栓塞的發生率,對患兒不利,因此,探討合適劑量的IVIG,以減少因藥物治療對患兒的損害,又能夠達到較好的臨床療效,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對我院2006年4月~2011年10月間收治的102例KD患兒分別采用IVIG 1 g/kg和2 g/kg靜脈單次注射,探討兩種劑量的IVIG對KD患兒的療效及血清CRP等指標的影響。
選取我院兒科2006年4月~2011年10月間收治的102例KD患兒,均符合第3屆國際KD會議修訂的KD診斷標準,年齡均小于14歲。并排除:①病程超過10 d者;②入院前經過阿司匹林或IVIG治療者;③KD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臟畸形者。102例患兒中,男61例,女41例,男女之比為1.49∶1;年齡5個月~13歲。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將102例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1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21例;年齡(4.5±2.5)歲,其中,年齡<3 歲者 20 例,3~5歲者 21 例,>5歲者10例;治療前CAL者9例。對照組中,男31例,女20 例;年齡(4.3±2.6)歲,其中,年齡<3 歲者 18 例,3~5 歲者22例,>5歲者11例;治療前發生CAL者8例。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兒均應用阿司匹林 80~100 mg/(kg·d),熱退后減量至 5~10 mg/(kg·d),持續用藥至癥狀消失,一般連用 3 個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靜脈注射人血IVIG(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1 g/kg單次靜脈輸注,于8~12 h內輸完。對照組患兒加用人血IVIG(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2 g/kg單次靜脈輸注,于8~12 h內輸完。
觀察治療后兩組患兒的總熱程,退熱時間,住院時間,黏膜充血、手足腫脹和頸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并檢測外周血CRP、PLT、WBC、ESR。觀察IVIG輸注過程中患兒有無發熱、寒戰、皮疹和休克等不良反應。
利用超聲心動圖監測冠狀動脈管壁候度,測量直徑,觀察有無冠脈血栓、冠狀動脈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CAA)、心包積液等情況。CAL分級:輕度:冠脈內徑增大,但<4.0 mm;中度:出現冠狀動脈瘤,CA相應部位出現近似球型、梭囊狀或串珠樣擴張的邊界清楚的改變,CA主干直徑為4~8 mm,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內徑≥3.0 mm,單發或多發;重度:冠脈內徑>8.0 mm[4]。
采用SPSS 10.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的住院時間、退熱、黏膜充血、手足腫脹和頸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及總熱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x±s,d)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觀察發現,治療后兩組血WBC、PLT、ESR和 CRP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的變化(x±s)
觀察組中有13例發生CAL,發生率為25.5%(13/51);對照組有11例發生CAL,發生率為21.6%(11/51),觀察組CAL發生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63,P > 0.05)。 見表 3。
表3 兩組CAL發生情況[n(%)]
觀察組中有2例患兒出現皮疹,伴有惡心、嘔吐癥狀;對照組中3例患兒出現皮疹、惡心、嘔吐癥狀,但均較輕微,可以耐受。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87,P > 0.05)。
單次大劑量應用IVIG一直以來是治療KD的主要方法,劑量以2 g/kg單次靜脈注射應用最為廣泛,但臨床研究發現,單次大劑量應用IVIG會導致血液黏度的突然增加,從而增加了發生血栓栓塞的風險。并且IVIG價格昂貴,生產廠家較少,藥源有限,致使以IVIG 2 g/kg治療KD受到特定人群和特定地區的應用限制[5-6]。因此,研究較小劑量的IVIG治療KD是解決IVIG在治療KD中的副反應和節約藥物資源的有效途徑。雖然有研究學者應用1 g/kg IVIG進行治療KD的研究,但仍存在一定爭議[7-8]。
本組研究中,筆者試圖應用1 g/kg IVIG與2 g/kg IVIG進行對照研究,結果發現,以1 g/kg IVIG進行治療的觀察組,患兒治療后退熱時間、黏膜充血消退時間、手足腫脹消退時間、頸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和總熱程均與2 g/kg IVIG進行治療的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室指標觀察發現,對于ESR、CRP、外周血WBC、PLT等結果的影響,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CAL的發生率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表明,IVIG 1 g/kg和IVIG 2 g/kg單次靜脈注射治療KD,均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降低 CAL發生率,不良反應均較輕微,治療效果無明顯差異。
綜上所述,IVIG 1 g/kg和IVIG 2 g/kg單次靜脈注射治療KD均能夠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筆者推薦應用IVIG 1 g/kg劑靜脈注射治療KD。
[1]陳波.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1,17(24):3000-3002.
[2]白新鳳,田杰,張靜.川崎病并發冠狀動脈瘤預后研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26(10):77-79.
[3]段志娟.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的效果及對血清中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影響的研究[J].中國醫療前沿,2011,6(9):47-48.
[4]覃麗君,王宏偉,胡秀芬,等.靜脈注射不同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川崎病的臨床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06,44(12):891-895.
[5]胡景偉,周忠蜀,李愛莉,等.川崎病并發冠狀動脈病變的超聲心動圖表現的動態觀察[J].國際兒科學雜志,2010,37(4):342-344.
[6]楊金紅.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聯合口服阿司匹林治療川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0):137.
[7]華琦,沙紅.川崎病患兒心血管損害研究現狀[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2):4167-4169.
[8]萬宏,李雪迎,杜軍保.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無反應型川崎病藥物治療 Meta 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0,25(7):55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