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援 鐘日英 鄭 欣
廣東省湛江市霞山區婦幼保健院兒科,廣東湛江 524013
呼吸道、肺實質及呼吸泵的病變均可引起急性呼吸衰竭[1];而小兒發育不成熟,代償能力差,患病時較易出現呼吸衰竭;文獻[2]表明,呼吸衰竭是小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臨床上需采取快速而有效的方法糾正缺氧,終止其病理損害過程提高療效,防止多臟器功能衰竭的發生。機械通氣是借助機械裝置來代替、控制或改變自主呼吸運動的一種通氣方式,已經廣泛用于臨床。本研究中,筆者使用有創-無創機械通氣序貫治療了呼吸衰竭患兒,結果取得較佳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兒呼吸衰竭患者56例(男30例,女26例),其中,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占 42.86%(24/56),原發病為重癥肺炎占 19.64%(11/56),感染性休克占 7.14%(4/56),肺出血占 5.36%(3/56),哮喘持續狀態占 8.92%(5/56),蒙被綜合征占 3.57%(2/56),格林-巴利綜合征占1.79%(1/56),先天性喉軟骨發育不良伴急性喉梗阻占 3.57%(2/56),中毒占 1.79%(1/56),氣管異物術后占 3.57%(2/56),閉合性胸腹聯合傷占 1.79%(1/56)。56例小兒呼吸衰竭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齡(4.5±1.1)歲;對照組 28 例(男 15 例,女 13 例),平均年齡(4.6±1.2)歲。兩組呼吸衰竭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觀察組 以同步間歇強制通氣+呼氣末正壓通氣(SIMV+PEEP)方式行機械通氣,并根據呼吸衰竭患兒的通氣狀況、血氣分析結果和耐受情況調整吸入氧濃度,積極抗感染,氣道分泌物引流,糾正電解質紊亂及營養支持等綜合治療。呼吸機參數初調:潮氣量10~15 mL/kg,吸氣峰壓(PIP)10~4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吸頻率:不同年齡組的機械通氣頻率接近于生理頻率,25~50次/min,吸氣時間為0.5~0.8 s,吸呼比為 1∶(1.5~2.0),吸氣末正壓(PEEP)2~3 cm H2O,上機后根據血氣分析及臨床變化調節各項指標,撤機前改用SIMV,必要時可并用壓力支持通氣(PSV)。
1.2.2 對照組 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現前,呼吸衰竭患兒治療方法同觀察組;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現后,呼吸衰竭患兒仍按常規有創通氣方法繼續進行氣管內插管機械通氣,以SIMV+PEEP方式撤機,穩定達4 h后脫機拔管。
采用SPSS 17.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ICU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病死率為7.14%(2/28)與對照組病死率14.29%(4/2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結果的比較
機械通氣是搶救呼吸衰竭患兒的重要手段[3-4],熟悉呼吸機原理,選擇適宜通氣模式,并適時對各參數進行調整,以及完善的氣道管理技術,是患者機械通氣成功的必要條件[5-7]。謝可兵[8]觀察不同機械通氣方式治療呼吸衰竭的療效,把60例呼吸衰竭患者分成無創面罩(鼻)正壓通氣(BiPAP)組(無創組)和經氣管插管呼吸機通氣組(有創組),結果表明無創與有創機械通氣治療呼吸衰竭的療效相似,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機械通氣方式,能有效改善低氧血癥、呼吸衰竭,是救治呼吸衰竭有效的方法。金壽元[9]選擇32例確診為呼吸衰竭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探討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結果認為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呼吸衰竭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近年來,隨著呼吸機的廣泛應用,長期應用呼吸機者,呼吸道正常防御功能會因氣管插管、氣道刺激而受損,加上其他一些操作,可能增加不少并發癥的發生幾率[10-12]。陳天燕[13]認為無創呼吸機能避免有創機械通氣所帶來的各種損傷及并發癥,改善患者通氣,防止和改善二氧化碳蓄積,盡快糾正缺氧,是治療早期和慢性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夏金根等[14]認為正壓機械通氣技術是救治危重癥患者呼吸衰竭的最重要手段,但也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產生顯著益處的同時,亦會伴隨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甚至還會影響到患者的預后,而這點在臨床中常易被忽視。劉占豐等[15]采用無創機械通氣脫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結果認為無創機械通氣能夠達到支持肺泡通氣、改善并維持氧合、緩解呼吸肌疲勞的目的,可顯著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資料顯示,在有創機械通氣基礎上及時發現“肺部感染控制窗”,以此作為有創和無創序貫機械通氣的切換點,拔除氣管插管,采用無創機械通氣,可縮短機械通氣時間,減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患兒耐受性好,撤機成功率高,病死率低。采取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方法的關鍵是及時、準確地把握“肺部感染控制窗”。此外,使用機械通氣時應注意掌握呼吸衰竭患兒的適應證,合理運用,加強無菌操作,并盡早撤機。筆者認為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的方法在搶救小兒呼吸衰竭時有很好的臨床實用價值,建議基層醫院推廣。
[1]宋國維.呼吸衰竭的病因及發病機制[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5(4):233-234.
[2]劉穎麗.持續氣道正壓給氧治療小兒呼吸衰竭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1):69-70.
[3]鄭紹軍,陳偉明,高慧娟.機械通氣輔助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200例臨床分析[J].河北醫藥,2003,25(10):735.
[4]周羅根.機械通氣治療小兒呼吸衰竭78例分析[J].蘇州醫學院學報,2000,20(3):302-303.
[5]張篤飛.機械通氣治療小兒呼吸衰竭56例分析[J].重慶醫學,2007,36(2):166-167.
[6]李文靜,劉翠青,馬莉.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菌分析[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6,21(1):36.
[7]Cai J,Su Z,Zhou Y,et al.Beneficial effect of exogenous surfactant in infantssuffering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fter cardiac surgery[J].Eur JCardiothorac Surg,2011,40(3):557-562.
[8]謝可兵.不同方式機械通氣救治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6(18):8-9.
[9]金壽元.機械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32例臨床觀察[J].吉林醫學,2011,32(6):1082-1083.
[10]羅力妍,曠壽金,高喜容.呼吸衰竭早產兒機械通氣常見并發癥分析[J].中外醫療,2010,21(6):45.
[11]周曉光,肖昕,農紹漢.新生兒機械通氣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1-82.
[12]Maseda E,Ruiz A,Ramasco F,et al.Diagnosis:pneumatocele as a complication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due to Staphylococcus aureus[J].Rev Esp Anestesiol Reanim,2008,55(8):524.
[13]陳天燕.呼吸衰竭患者機械通氣護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19):157.
[14]夏金根,詹慶元.正壓機械通氣的并發癥及其防治[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1,32(3):214-216,232.
[15]劉占豐,劉明艷,劉宏海.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呼吸衰竭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9):39-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