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生疆
福建省是我國胡蘿卜主要出口省份之一,主要以鮮冷凍胡蘿卜銷往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地[1]。2008年全省胡蘿卜種植面積0.96萬hm2[2],出口量7.636萬t,出口金額3 670.2萬美元[3]。形成了以廈門市翔安區、漳州市漳浦縣、莆田市轄區及仙游縣、泉州市晉江市和南安市、南平市浦城縣等地區為主的胡蘿卜生產基地,胡蘿卜產業成為我省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但隨著世界各國對胡蘿卜出口貿易要求越來越高,品種、加工、質量安全等問題日益突顯,并已受到各方關注。為促進胡蘿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現就我省胡蘿卜生產優勢和產業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以供相關部門參考。
福建省胡蘿卜生產主要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大部分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冬季光熱資源豐富,土壤多屬砂壤土,土層深厚,十分適宜種植胡蘿卜。
福建省胡蘿卜生產以出口型栽培品種為主,大部分品種均由國外引進。2003年開始推廣日本品種坂田七寸(sk4-316)[4],迄今坂田七寸種植面積已占全省種植面積的約50%。而新黑田五寸人參、三紅大根金筍636、太陽因卡、紅姑娘、助農大根金筍、冠軍大根金筍等品種[5~7]則作為各地搭配品種栽培。同時,各地農業部門十分重視引種工作,全省每年引進近百個新品種進行試驗,以期進一步豐富我省胡蘿卜生產用種,特別是近年引進多個水果胡蘿卜新品種進行試驗與示范,已初見成效。
我省胡蘿卜收獲上市期集中在1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與我國胡蘿卜其他主產區的產期錯開,上市時間好,因此成為我國鮮冷凍胡蘿卜出口的主產區。胡蘿卜產量通常平均75 t/hm2以上,最高可達100 t/hm2,常年收購價1 300元/t以上,平均產值通常可達97 500元/hm2以上。由于產量高、效益好,胡蘿卜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其產業的發展亦頗迅速。
為克服秋冬旱對胡蘿卜生產的影響,各地菜農大規模應用節水微噴灌設施技術。與傳統人工澆灌相比,節省1 350個工作日/hm2,節水達645 m3/hm2,且肉質根生長均勻、外觀好,從而提高了品質和成品率。這對于秋冬旱嚴重和水資源較缺乏的閩南沿海地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8]。
近幾年我國出口胡蘿卜因農藥殘留超標問題而屢遭國外通報,嚴重影響了胡蘿卜的出口和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9]。廈門市應用地方性標準《無公害胡蘿卜栽培技術規范》(DB3502/T 002-2009)[10]生產胡蘿卜,推行 “農業部門+檢驗檢疫部門+企業+協會(或村級組織)+農戶”產業化模式,翔安區2011年獲得農業部授予的胡蘿卜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稱號,建成全國首個胡蘿卜出口質量示范區[11]。漳州市建立了胡蘿卜質量管理制度,實施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和無公害栽培管理[5]。莆田市實施了無公害胡蘿卜節水栽培技術研究和推廣項目,取得良好成效[6]。胡蘿卜標準化已初具規模,從而顯著地提高了胡蘿卜產品質量,出口渠道進一步拓寬。
據2003-2009年統計數據(表1),我省胡蘿卜播種面積這幾年穩定在近萬公頃,而總產量不斷提高,單產也呈增加趨勢。我省胡蘿卜出口量據2003-2009年統計亦呈逐年上升趨勢,2008年出口量達7.636萬t,出口金額達3 670.2萬美元。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省胡蘿卜種植面積相對穩定,出口量卻逐年上升,貿易出口穩步發展(表2)。
目前我省生產上推廣的優質品種多數是從日本引進的,其中坂田七寸是我省2004年非主要農作物認定品種,為主栽品種。由于種子受日方控制,加上行業經濟利益驅動,種子成本越來越高;近年來,甚至有坑害農民的假冒種子出現。以廈門市翔安區為例,近年來一罐坂田七寸種子(10萬粒)價格5 000~7 000 元,可播種 1 666.7 m2,每 667 m2種子成本2 000~2 800元,占種植成本的60%以上,已制約了我省胡蘿卜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我省胡蘿卜生產主要分布在閩東南沿海一帶,雖然是我國近年來主要出口地區,但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廈門市翔安區,整體規模小,加工企業主要以保鮮冷凍出口為主,技術落后。此外,深加工程度低,缺乏胡蘿卜汁、胡蘿卜泥、脫水胡蘿卜等深加工企業。
我國胡蘿卜及其加工品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特別是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地,出口市場的高度集中,使得胡蘿卜出口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12],我省也不例外。同時,我省出口訂單主要依靠山東等胡蘿卜出口商的國外訂單,本地企業直接與國外的訂單所占份額很少,這更進一步制約了我省胡蘿卜生產與出口。
國際市場對胡蘿卜持續、穩定的需求,為我國胡蘿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遇,我省是秋冬季胡蘿卜生產主產區和出口優勢區,擁有廈門經濟特區口岸的區位優勢,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地理優勢。近年來,我省胡蘿卜播種面積穩定在近萬公頃,并有從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發展的趨勢。應根據各地土壤、氣候特點及栽培技術水平,制定我省胡蘿卜產業發展規劃,堅持“因地制宜,相對集中,規模經營”的原則,以點帶面適度發展規模化種植,充分發揮區域優勢,促進胡蘿卜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一是依托科研單位和種子種苗龍頭企業,加大新品種培育和引進力度,加強新品種試驗、示范與推廣,各主產區根據各自的優勢,在大量引種的基礎上,選準1~2個既適合當地土壤特性、高產穩產,又受到國內外市場歡迎的新品種,篩選出可與坂田七寸媲美的品種,打破行業壟斷,盡量降低種子成本。二是大力推廣節水微噴灌、測土配方施肥等節本增效技術以及土壤改良、精量播種等先進栽培技術,加強培訓與溝通,不斷提高栽培技術水平,提高單產和成品率。三是發揮區域優勢,促進胡蘿卜區域化和規模化經營,提高農產品生產效率,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四是強化胡蘿卜標準化生產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提高產品品質。五是加強農藥殘留控制技術推廣,提高出口質量安全水平,規避貿易壁壘。堅持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無害化治理原則,實施標準化和無公害化生產,降低病蟲源基數[13]。

表1 福建省2002-2008年胡蘿卜播種面積和產量

表2 福建省胡蘿卜和蘿卜(以胡蘿卜為主)2002-2008年出口量和出口金額
由于缺乏協調機制,出口企業無序競爭現象較為嚴重,蔬菜質量安全水平不高,菜農的組織化程度低,單個企業信息資源有限,應對貿易壁壘時軟弱無力[14]。因此,各地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或行業合作組織,形成自己的品牌,各產區應注意有效協調,重視信息收集,增強企業和菜農的信息收集能力,及時獲得國內外產銷信息,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指導菜農用藥,對從播種到收購整個生產過程形成可追溯記錄,全面提升胡蘿卜整體質量安全水平。
我省胡蘿卜產業雖已初具規模,但至今尚缺乏拳頭產品。要使我省胡蘿卜生產走出低水平、低層次發展的困境,就必須依托當地優勢,大力實施品牌戰略,讓有限的資源優勢創造出高附加值的產品,促進我省胡蘿卜生產向優質化、品牌化方向發展。要創立和注冊品牌,積極開展商標注冊、地理標志、原產地商標(證明)以及無公害、綠色食品的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特別是要在胡蘿卜的加工、分級、包裝上做文章,提高產品檔次,打造綠色、健康、營養的胡蘿卜品牌。
目前,我省胡蘿卜以冷凍和保鮮處理為主、出口市場相對集中、產業鏈較短、精深加工相對落后,已影響到胡蘿卜產業整體效益的提升。因此,應著重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整合和加強現有胡蘿卜加工業。在政策和稅收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企業根據自身需求,不斷挖掘潛力,擴大投資規模,可參考采用“農業部門+檢驗檢疫部門+企業+協會(或村級組織)+農戶”產業化模式,增強企業自身競爭力。第二,進一步開拓出口市場。除重視與日本、韓國等傳統市場的貿易外,還應積極拓展歐美、俄國市場,以降低市場風險。在保證胡蘿卜出口總量穩定的前提下,鼓勵企業直接與國外簽訂訂單,以擴大出口。第三,加強胡蘿卜生產和加工環節的標準化建設。對胡蘿卜的產前、產中、產后,以及加工、經營、銷售等環節進行全程控制,有效規避各國在農產品貿易方面的綠色壁壘,以增加出口。第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快與國內外大企業、大財團的合資合作,發展胡蘿卜汁、胡蘿卜泥、脫水胡蘿卜等深加工業,從而延長產業鏈,實現產品增值。
[1]莊飛云,歐承剛,趙志偉.胡蘿卜育種回顧及展望[J].中國蔬菜,2008(3):41-44.
[2]福建省統計局農村處.福建農村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2011.
[3]中國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年鑒[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2009.
[4]沈海燕,梁詩,陳清智,等.胡蘿卜新品種SK4-316及高產優質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3(10):17.
[5]林錦輝.漳州市出口型胡蘿卜高效栽培與質量管理制度的建立與成效[J].現代農業科技,2011(18):177-178.
[6]卓如松,張如松.無公害胡蘿卜節水高效栽培技術研究[J].現代農業,2009(8):36.
[7]薛珠政.加工出口型胡蘿卜無公害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07(4):15-19.
[8]紀生疆,朱天賜.缺水地區集雨池建設工程的實施與效果初探[J].中國農學通報,2007,8(23):472-473.
[9]方志鵬.出口胡蘿卜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0(1):40-41.
[10]廈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DB3502/T 002-2009無公害胡蘿卜栽培技術規范[S].
[11]劉日安,劉君.廈門翔安區建成全國首個胡蘿卜出口質量示范區[J].蔬菜,2009(4):40-41.
[12]劉李峰.我國胡蘿卜產業發展現狀分析[J].上海蔬菜,2006(2):4-6.
[13]李宗寶.廈門出口胡蘿卜病蟲害發生及防治對策[J].長江蔬菜,2008(6):29-30.
[14]陳萌山,馬淑萍,周普國,等.實施出口帶動戰略,發展現代蔬菜產業[J].中國蔬菜,20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