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亞鳳 劉 建
(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如皋 226541)
大麥是世界上最古老、分布最廣泛的作物之一,世界大麥的種植總面積和總產量,僅次于玉米、小麥、水稻位居第四位。主要產于中國、前蘇聯、美國等國家。前蘇聯種植最多,我國產量最高,年總產約650萬t,江蘇省是我國大麥的主產區,一直是全國大麥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但隨著種植制度、消費習慣及大麥相關加工業的變化與發展,江蘇的大麥面積、產量、品種類型及主要用途等方面均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種植面積不斷減少,單產不斷提高,總產基本穩定。目前,全省年種植大麥20萬hm2左右。近年來,隨著大麥籽粒中含有特殊的化學成分及其保健作用的發現,大麥的用途更顯示出多樣化,具有廣泛的開發前景。
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從事大麥品種改良工作有30多年的歷史,承擔過省、市級大麥育種課題,選育了一批在生產上有影響的大、元麥品種,如通麥6號、通麥8號、通引麥1號及蘇裸麥1號等,近年又選育出一個高產優質抗病大麥新品種——通麥9號。
通麥9號系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采用優質、高產、多抗種質親本雜交選育而成的春性中熟二棱皮大麥新品種。經過2006至2008兩年度的江蘇省大麥鑒定試驗,2008至2009年度的江蘇省大麥生產試驗,結果表明該品種豐產性較好、生育期適中、高抗大麥黃花葉病、抗寒性較好,綜合性狀優良,適宜江蘇省各大麥區種植。2010年3月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鑒定通過,鑒定編號為蘇鑒大麥201003。
通麥9號 (原品系名稱:通99-36)系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于1999年4月以日本啤酒大麥品種櫪系141為母本,揚州大學農學院蘇B9607品系 (2000年11月審定定名為揚農啤2號)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選育而成。揚農啤2號具有矮稈、抗倒、抗病且啤用品質優良等特點,但該品種在南通地區種植存在穗型偏小 (穗長5 cm,每穗實粒數22粒左右)、植株偏矮 (株高75 cm左右)不適宜機械收獲的缺點,配組目的旨在保持兩親本的優點,改進其缺陷。1999年10月底種植F1。2000年11月初種植 F2,2001年5月在F2中選擇單株。2001年10月底種植F3,2002年5月在F3中選擇單株。2002年10月底種植F4,2003年5月在F4中選擇單株。2003年10月底進入株行鑒定圃,進行比較試驗。2004至2006年進入本所品系比較試驗。2006至2008年參加江蘇省大麥鑒定試驗。2008至2009年參加江蘇省大麥鑒定生產試驗。見圖1。
2003年度沿江農科所株行比較試驗,折合產量 352.1 kg/667 m2,比 單 二 產 量 337.8 kg/667 m2增產4.23%。2004年度品系比較試驗,平均產量435.7 kg/667 m2,比單二產量414.2 kg/667 m2增產5.19%。2005年度品系比較試驗,平均產量400.5 kg/667 m2,比單二產量374.0 kg/667 m2增產7.08%。2006至2008年度參加江蘇省大麥鑒定試驗,2006至2007年度平均產量407.87 kg/667 m2,較對照單二大麥增產3.86%,增產顯著;2007至2008年度平均產量391.06 kg/667 m2,較對照單二大麥增產9.66%,極顯著;兩年平均產量 399.5 kg/667 m2,較對照增產6.6%,顯著。2008至2009年度參加江蘇省大麥鑒定生產試驗,平均產量408.5 kg/667 m2,較對照單二大麥增產5.5%,居第三位。

圖1 通麥9號選育系譜
通麥9號幼苗半直立,葉片長,葉色深綠,分蘗力強,株型緊湊,株高86 cm左右,耐肥抗倒性一般,成穗率較高,有效穗52萬/667 m2左右,略低于對照單二大麥,穗二棱,長芒,著粒密度中等,籽粒橢圓形、黃色,穗長6.0 cm,每穗實粒數24粒左右,比對照略多,千粒重38 g左右,比單二高2 g,全生育期199 d,與單二相當,經揚州大學農學院大田自然毒土鑒定,高抗大麥黃花葉病,明顯好于對照,抗寒性與耐病性好于單二,熟相中等。
1)種子處理。通麥9號未發現條紋病、黑穗病等,但也應嚴格做好種子處理工作。播前充分曬種,以提高種子活力和發芽率,消滅部分種傳病源物;播前可用3%的敵萎丹懸浮種衣劑按種子量1%拌種或包衣,防治條紋病,用大麥清等藥劑進行種子處理或用包衣劑以防治黑穗病等病害。用45%辛硫膦按種子量的0.1%拌種防治大麥苗期蟲害。
2)適期播種。不能播種太早,以免發生凍害。早播穗數多,但每穗實粒數少,粒重低;遲播則穗數少,也達不到高產。江蘇省適宜播期為10月下旬~11月上旬,最佳播期為10月28日~11月8日。
3)合理密植。由于通麥9號的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因而在適期播種的條件下,一般大田基本苗12萬~15萬/667 m2為宜。基本苗應結合播種期、土壤肥力和生產水平而定,土壤肥力高或產量水平高或早播宜稀,反之則宜稍密。中高肥地區基本苗控制在12萬/667 m2左右為宜,低肥地區基本苗以15萬/667 m2為宜。產量500 kg/667 m2的高產田,宜于10月下旬播種,基本苗以10萬~12萬/667 m2為最佳。
4)肥水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早施苗肥,基苗肥應占總施肥量的70%以上。一般施純氮13~15 kg/667 m2,并配以足量的磷、鉀肥。肥料運籌上,基、苗肥占75%,拔節孕穗肥25%。要看苗施好穗粒肥,防早衰,促大穗,爭粒重,切忌春施氮肥過量,以防倒伏和貪青遲熟。田間溝系配套,防止明澇暗漬。
5)合理化控。防止倒伏是提高大麥產量和質量的關鍵,應積極采取化控措施矮化植株、控制成穗數、增加穗粒數、提高粒重。在大麥返青期至拔節期和劍葉葉枕平兩個時期各噴施玉米健壯素50 ml/667 m2,可有效地縮短基部節問、抑制穗下節的伸長、降低株高10~15 cm,大大降低倒伏的風險。
6)病蟲草害防治。播后苗前進行土壤封閉,有殘留雜草時可在冬前或春后用50%異丙隆150 ml/667 m2進行莖葉處理,力爭把雜草的危害控制到最低限度。大麥抽穗至灌漿期,及時防治蚜蟲、白粉病、紋枯病和赤霉病等病蟲害。蚜蟲是危害大麥的一種主要害蟲,常大量聚集在大麥的葉片莖稈和穗部,大量吸取汁液,影響生長發育,使千粒重降低,造成減產,用10%吡蟲啉可濕粉20 g/667 m2防治蚜蟲;白粉病可侵害大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發病重時穎殼和芒也可受害,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 g/667 m2對水防治;大麥不同生育期都可受到紋枯病的侵染,病狀主要發生于葉鞘和莖稈上,葉鞘上病斑梭形,縱裂,病斑擴大連片形成爛莖。由于花稈爛莖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抽后形成白穗,結實少,籽粒癟瘦粒重低,用5%井岡霉素200~250 ml/667 m2加水50 kg噴霧防治紋枯病;赤霉病是大麥的主要病害,對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用33%多·酮100 g對水30 kg/667 m2細噴霧,或用50%多菌靈100~150 g/667 m2噴霧防治赤霉病,遇連陰雨或大霧天氣必須用好二遍藥,以確保防效。
7)及時收獲。蠟熟末期及時收獲,確保豐產豐收。但如預期有持續陰雨時,亦可在黃熟末期收獲,以免遇雨影響籽粒的外觀品質。在機械收獲時,籽粒水分以不超過22%為宜,否則胚易受到機械損傷而影響發芽率。并及時脫粒,攤曬入倉,切不可堆捂,影響麥粒的發芽率,保證籽粒具有較高的發芽率,提高其商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