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衛東 趙 陽 朱漢清 陳永明 林付根
(1.濱海縣植保植檢站,江蘇 濱海 224500;2.鹽城市植保植檢站,江蘇 鹽城 224002)
近年來,由于農村勞動力缺乏和國家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鹽城市機插水稻面積不斷擴大,2011年全市機插水稻面積已達9.77萬hm2,占水稻總面積的近30%。機插水稻采用中小苗移栽,秧齡短、抗逆性差、秧苗素質差,緩苗期長[1,2],并且多采用寬窄行栽插,前期水稻紋枯病見病遲,發生輕。但機插水稻分蘗具有暴發性,夠苗期往往提前,高峰苗容易偏多[1],8月上中旬進入拔節孕穗感病生育期后,由于氣溫高,機插水稻紋枯病病斑縱、橫擴展十分迅速,尤其是擱田期間雨水偏多年份,因水稻群體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水稻紋枯病發生更為嚴重。為了明確12.5%氟環唑SC、25%嘧菌酯SC、12%井岡A·苯醚甲WP和40%菌核凈WP等藥劑對機插水稻紋枯病的控制效果及使用技術,為大面積應用提供科學依據,我們于2011年對上述四種藥劑進行了防治水稻紋枯病的藥效試驗。
12.5%氟環唑SC(杭州宇龍化工有限公司提供);25%嘧菌酯SC(杭州宇龍化工有限公司提供);2%井岡A·苯醚甲WP(溧陽中南化工有限公司產品,市售);40%菌核凈WP(浙江斯佩斯植保有限公司提供)。
基本情況:試驗在鹽城市濱海縣五汛鎮匯川村進行,供試水稻品種為淮稻5號,前茬為大麥,6月17日機插,水稻長勢較好,生長均衡。
試驗設計:設12.5%氟環唑SC為30 ml/667 m2、40 ml/667 m2、50 ml/667 m2;25% 嘧菌酯SC為20 ml/667 m2、30 ml/667 m2;12%井岡A·苯醚甲WP為60 g/667 m2、80 g/667 m2;40%菌核凈 WP為 50 g/667 m2、160 g/667 m2,空白對照,共10個處理,小區面積25 m2,隨機區組排列,重復三次。
施藥時間和方法:于8月5日、8月12日施藥兩次,首次施藥時紋枯病處于發病初期,用藥量對水40 kg/667 m2常規噴霧,施藥時田間保持水層3 cm以上。
施藥前每小區定2點,每點10穴水稻,調查紋枯病發病基數,末次施藥后7 d(8月19日)、14 d(8月26日)分別調查各處理發病級數,計算病情指數和校正防效。同時不定期調查水稻生長及抽穗灌漿情況。
0級:全株無病。1級:倒四葉葉片及其以下葉片、葉鞘發病。3級:倒三葉葉片及其以下葉片、葉鞘發病。5級:倒二葉葉片及其以下葉片、葉鞘發病。7級:劍葉葉片及其以下葉片、葉鞘發病。9級:全株發病,提早枯死。
8月5日陰有小雨,雨量0.0 mm,日平均溫度27.9℃,相對濕度85%,8月12日陰有小雨,雨量2.6 mm,日平均溫度26.4℃,相對濕度87%。試驗期間 (8月6~26日)日平均溫度26.1℃,日最高溫度34.1℃,日最低溫度19.0℃,相對濕度86.1%。
從調查結果看 (見表1),12.5%氟環唑SC三個處理對機插水稻紋枯病均有良好的防病效果,并且持效期長。其中以12.5%氟環唑SC 50 ml/667 m2防病效果最高,第二次施藥后7 d、14 d的防病效果分別為96.63%、94.29%。其次是12.5%氟環唑40 ml/667 m2分別為93.69%和84.70%。12.5%氟環唑SC 30 ml/667 m2防病效果稍差,但藥后7 d、14 d的防病效果仍分別達86.35%、79.14%。雖然隨著12.5%氟環唑SC用藥量增加,防病效果有提高的趨勢,但三個不同劑量處理間方差分析差異并不顯著,但均顯著或極顯著高于12%井岡A·苯醚甲WP及40%菌核凈WP處理區。調查中還發現,12.5%氟環唑SC三個不同劑量處理區水稻紋枯病病株數量雖有一定增加,但均為1級病株,說明水稻紋枯病病斑縱向、橫向擴展均受到明顯抑制。
25%嘧菌酯SC 30 ml/667 m2處理區第二次藥后7 d、14 d的防病效果分別為 80.77%、81.02%,防病效果低于12.5%氟環唑SC 40 ml/667 m2、50 ml/667 m2處理區,但與12.5%氟環唑SC 30 ml/667 m2處理區的86.35%、79.14%相當。25%嘧菌酯SC 20 ml/667 m2處理對水稻紋枯病防治效果較差,第二次藥后7 d、14 d的防病效果分別為67.64%、62.80%。但從25%嘧菌酯SC20 ml/667 m2、30 ml/667 m2兩處理區施藥后14 d的防病效果與藥后7 d的防病效果基本相近來看,說明25%嘧菌酯SC對機插水稻紋枯病也有較好的持續控制能力。
12%井岡A·苯醚甲WP 80 g/667 m2第二次藥后7 d對水稻紋枯病防病效果為80.76%,與25%嘧菌酯SC 30 ml/667 m2處理區的80.77%相近。但對水稻紋枯病持續控制能力明顯不如25%嘧菌酯SC,第二次藥后14 d的防病效果下降明顯,僅為62.31%,低于25%嘧菌酯SC 30 ml/667 m2處理區的81.02%。12%井岡A·苯醚甲 WP 60 g/667 m2也表現出同樣的趨勢,第二次藥后7 d對水稻紋枯病防病效果為73.53%,但第二次藥后14 d防病效果僅有40.20%。
40%菌核凈處理區對紋枯病的控制效果最差,用藥 50 g/667 m2、160 g/667 m2,第二次藥后7 d的防病效果僅分別為28.55%、52.00%,第二次藥后14 d的防病效果分別為27.55%、45.37%。

表1 12.5%氟環唑SC等藥劑防治機插水稻紋枯病試驗結果
根據施藥后不定期觀察,所有藥劑處理區水稻生長無明顯抑制,并且抽穗灌漿正常,與對照區無明顯差異。
1)12.5%氟環唑SC在機插水稻紋枯病發生初期連續用藥兩次,對水稻紋枯病具有良好的防病效果,并且持效期可達14 d以上,用藥劑量宜掌握在40~50 ml/667 m2。同時據朱如杰等試驗,12.5%氟環唑 SC 40~50 ml/667 m2破口前7 d、破口期兩次用藥對水稻稻曲病也有良好的控病效果[3],值得在大面積生產上推廣應用。
2)25%嘧菌酯SC 30 ml/667 m2對機插水稻紋枯病也有較好的防病效果,并且對紋枯病的控制效果也達14 d以上,增加用藥劑量,能否提高對機插水稻紋枯病控制效果,有待今后進一步試驗示范。
3)12%井岡A·苯醚甲80 g/667 m2對機插水稻紋枯病也有較好的控病效果,但持效期僅有7 d左右,明顯短于12.5%氟環唑SC和25%嘧菌酯SC。
4)40%菌核凈WP對紋枯病的控制效果較差,160 g/667 m2仍不能有效控制機插水稻紋枯病的發生。
5)12.5%氟環唑SC、25%嘧菌酯SC、12%井岡A·苯醚甲WP、40%菌核凈WP均對水稻生長、抽穗灌漿無不良影響。
[1]郭振華,荊愛華,李華,等.南方粳型超級稻不同方式超高產栽培的分蘗特性及期與產量形成的關系[J].中國稻米,2012,18(1):45-49
[2]秦德榮,樊繼偉,李健,等.蘇北地區機插稻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6:55-56
[3]朱如杰,谷愛娣,張開朗,等.12.5%歐博 (氟環唑)懸浮劑防治水稻紋枯病和稻曲病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4)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