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譚濤
在家里,免費坐享哈佛牛津的名師教育?網絡公開課的迅速流行讓我們在家學習成為現實。在我們和世界名校名師親密接觸的背后,折射出哪些值得我們思考的事實?
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世界名校公開課開始在國內流行,這種只需上網就直接傾聽來自世界各大名校知名學者主講的公開課教程,逐漸成為眾多年輕人追捧的新熱點。
名校公開課的起源要追溯到2001年,當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率先拉開了網絡公開課程的序幕,并計劃在十年內將該學院的全部課程資料都在網上公布,讓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里的任一網絡使用者都可以免費取用。
這項計劃逐漸演變成一項名為“公開教育資源”的運動。每門公開課的制作費用在2萬至4萬美元不等,全部來自于公益基金。后來,耶魯、哈佛、牛津、斯坦福等全球200多所名校紛紛加入,并成立國際開放課件聯盟(OCWC),免費推廣網絡公開課。
名校公開課的容量龐大、課程琳瑯滿目,涉及到了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目前已有50所世界一流大學在學校的官方網站上提供可免費下載的公開課程。僅耶魯大學一所就有超過2000門課程。打開耶魯大學主頁,課程從天文、歷史、哲學到經濟,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學科門類。
國內名校公開課的流行,可以說是一個無心插柳的結果。
自2010年起,國內就已經有字幕組著手美國公開課的翻譯工作。為整合資源,避免重復勞動,同時也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國內4家公開課字幕組于2011年1月組成聯盟。目前聯盟成員共翻譯完成500多集公開課字幕,擁有3000多集公開課視頻資源庫,成為目前國內翻譯量與擁有量最大的公開課制作組織。
擁有260多名成員的“YYets(人人影視)”字幕組作為聯盟四大字幕組成員,是國內最早開始制作公開課字幕的字幕組之一。據YYets字幕組負責人介紹,剛開始只是試著做了一課的字幕放在網上,沒想到反響特別強烈,后來字幕組決定盡量滿足網友對于翻譯的需求,重新建立分隊,專門翻譯公開課課程。
同年,互聯網資源分享平臺VeryCD、網易等門戶網站介入,組織專業團隊進行中文翻譯,結果引來大批“中國粉絲”。目前,新浪、搜狐、騰訊等商業網站紛紛推出公開課頻道,世界名校的1300多節課堂錄播視頻免費提供觀看和下載,涵蓋了科學、人文、藝術、經濟、哲學等眾多科目,每天點擊觀看超過100萬人次。在新浪的“微博”上,美國名校公開課自2010年底開博不到一個月,粉絲就超過2萬人。而在各大論壇,各種名校公開課的粉絲們自發組織主題討論,說出自己聽公開課的感想和獨到見解,形成了一個個熱鬧非凡的學習圈子。
在知名社交網站豆瓣上,創建于今年5月的“國內外大學公開課程”小組的成員已有1056人;創建于10月底的網易公開課小組成員則有2000人;耶魯公開課小組成員有276人。更神奇的是豆瓣資深網友“一只特立獨行的貓”于4日發起的“每天早起一小時,網絡公開課天天上” 小組,10天不到,就募集了上千成員。

名校公開課的迅速升溫,引發學習熱潮。而熱衷于名校公開課的學子們,各自的需求卻不盡相同。
有人為了充電。不少剛工作不久的畢業生,在事業起步階段發現了自己專業知識匱乏,從而渴求有一種方式可以給自己補充能源,名校公開課由于其不受上課地點和時間的限制而成為最好的學習資源。
許多不到30歲的都市白領和在校大學生,或者通過網上的下載網站、學習組,或者通過朋友推薦獲知這一資源。他們將六七十分鐘一節的課程,切割成一個個短小段落,供在工作茶歇乃至上下班的地鐵里消遣,還可隨時定格和回放課程中的精華。
而更多人,則選擇了一些和自己的生活相關的公開課,網易提供的數據顯示,課程觀看人數排名前三的是《幸?!贰豆贰都彝シ驄D心理學》,其中《幸福》自去年11月份上載以來已經吸引了約300萬觀眾。在另外兩個門戶網站新浪和搜狐,這三門課也都是最熱門的課程。
這些課程受到大量關注并不意外,因為課程的話題也正是社會熱點,是普通人最疑惑、最需要得到解答的問題。
例如講授《幸福》的哈佛大學教師塔爾認為,追求幸福是人在世間最重要的目的。課程中,他用一些簡單易懂的調節心態和認知的方式告訴學生如何用積極心理去獲得幸福;而哈佛大學的邁克爾教授所講的《公正》課則從道德、平等、自由、民主與公民權利等方面展開闡釋了公正;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本杰明教授開設的《家庭夫婦心理學》則提供了諸多幫助戀人、夫妻認識愛情、提升幸福的方法。
實際上,這門課在中國網民中走紅之前,“幸福課”已經是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聽課人數甚至超過了王牌課程《經濟學導論》。
這些課程在中國的走紅,正好反映了在經濟迅猛發展的背后,人們對于精神層面的滿足的渴望。
網絡公開課的流行,卻讓國內教育界相當尷尬。
實際上,在網上流行和被追捧的公開課應該加上“國外”這個定語,新浪網2011年8月完成的一項網絡公開課調查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600多人當中,94.5%的人表示關注國內外公開課。在各類公開課當中,國外名校公開課最受網友歡迎,選擇比例達43.1%,而選擇國內名校公開課的僅有17.4%。
其實,我國多年前就開啟了高校精品課程建設,數量從幾十門到上百門不等。但是,多數精品課程都沒有很好地適應網絡媒介。雖然一些課程可以從學校網站上看到,但大多是PPT材料,視頻存檔很少,而且內容幾乎都采用傳統的老師一人對學生的灌輸模式。
國外公開課的流行,雖然有著名校名師的明星效應,想想看,能在家里足不出戶聽到類似于哈佛、耶魯、牛津這樣的名校的知名教授的講課,對于就讀國內高校的學子來說,吸引力非常大。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國外高校的授課理念更加注重與學生的互動性,教學生如何學會自我幫助,鼓勵學生學會思考并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比如桑德爾教授12集《公正》課的開篇是這樣的:
“假設你是火車司機,突然剎車失靈,不遠處鐵軌上有5個工人,而如果改道撞向另一條廢棄的鐵軌,前方只有一個工人。那你應該怎么做?”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教授沒有給出標準答案,只是變換案例讓同學們討論。一些很枯燥的概念,都在談笑風生間從多個側面給出闡釋,以一種開放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思考。
從上學時的“逃課”到現在的“淘課”,這種幾乎倒掛的現實,引發了國內教育界的思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理念的更新才能讓課堂更加有魅力。
實際上,國外公開課雖然流行,但并不能滿足國內學子的全部需求。
國內的課程設置和學習目的和國外都有較大的差距,開放課程主要是一般性、常識性、通用性、基礎性課程。而文化背景的差距更讓課程有時候距離國內學子很遙遠。國外公開課的流行,更多的反映了學子們對目前高校教育的不滿。也說明了公眾對教育資源的需求的旺盛。
從央視熱播的《百家講壇》欄目,我們可以看到,國內也不乏人氣教師,而且具備網絡公開課的條件。面對挑戰,已有一批國內知名高校從國情出發,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推動本土公開課上網,如精煉教學內容、與教師簽訂知識產權協議等,欲與國外公開課“掰手腕”。目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公開課已登陸新浪;上海交大成為第一所加入國際開放課件聯盟的國內高校;北大、清華、南大、中科大等9所國內頂尖大學組成了“C9聯盟”,投入網絡公開課的開發。
相信隨著國內高校的積極迎戰,網絡公開課將逐漸擺脫國外獨大的情況,而真正成為大家定期學習充電,終生學習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