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本應順應兒童天真活潑的天性,使兒童成為一個獨立成長的個體。但縱觀當今的幼兒美術教育,普遍存在“只重結果,不重過程”、“注重臨摹,忽視自由表現”和“教學模式一般化、時間化”等問題。
為此,教師如果要更深入地認識兒童、理解兒童、尊重兒童,真正提高個人的教育水準,不妨采用“冷眼不旁觀”的策略,作為觀察者介入幼兒的美術活動,去記錄幼兒活動的情況,根據幼兒年齡、個性特點及活動情況去理解、追隨、支持、回應孩子,實現自我角色的轉變,
以真實的教學實踐為例。上杭城東幼兒園的小朋友楠楠參加了美工區里的吹畫活動,她想吹一棵樹。她用眼藥水瓶子從墨水瓶里吸了一些墨水,然后滴了一滴在紙上,接著俯下身子,用嘴巴靠近墨水,鼓起腮幫用力地吹,可是那滴墨水動也沒動。她皺著眉毛想了想,或許墨水太少了吧,于是二話不說,拿起眼藥水瓶子在原有的墨水上又擠了一些。這下她一吹,墨水開始隨著氣流的方向流動了,她不停地加墨,不停地把嘴唇合攏吹出有力的氣流來,不一會,墨水就被吹成樹干的形狀了。
看到了短暫的成功,楠楠大受鼓舞,她只顧著用嘴去追隨著墨水的滾動,嘴與墨水的角度成直線,而沒有注意到所吹出的氣流與紙張的角度,所以“樹”沒辦法繼續“生長”,用這方法吹了一段時間,依然只見到樹干。她有點氣餒了,想重新拿過一張紙,從頭開始吹畫。

看到楠楠的行為,我鼓勵她自己去發現問題:“你已經吹得很好,要堅持。想想前面吹的時候你都是朝哪兒吹的?頭轉動一下試試?!甭犃宋业脑?楠楠站在那兒想了想,下意識地把頭偏了偏,沒想就這一點點的挪動,調整了氣流與紙張的角度,墨水在氣流的推動下變換了方向,她非常高興,繼續自己的創作。
過了一會,她開始嘗試轉動紙張的方向,果然“樹”真的朝著各個方向生長著??此吲d地四方擺弄,我提醒了一句:“注意樹的生長方向。”聽我這么一說,她一時半會好像沒反應過來,于是我又說:“樹的生長應該是從下到上的,倒過來吹,有的樹枝就會往下長了?!彼孟裼悬c明白了,不再四處轉動紙張,四處吹了,而是把紙張固定在一個位置上,嘴巴朝上、朝左、朝右吹著。過了不久,一幅漂亮的吹畫作品《樹》就產生了。
以上就是教師作為觀察者,在幼兒吹畫活動過程中進行“駐足停留”,并記錄詳細過程信息的一幕。作為小朋友最愛玩的吹畫活動,作為吹畫活動中最常見的“尋常時刻”卻讓我在重溫、學習、反思、分析后頗有感悟。
從這短短的吹畫過程中,加深了我對兒童成長中“尋常時刻”的理解。我覺得我們作為幼教工作者,應該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孩子們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卻具有極大價值的、細小的、簡單的時刻。在創作想象性的美術教育活動中,我們的關注點應該不僅限于落在孩子“做得怎么樣”,而應更多地關注孩子“是怎樣做的”,讓孩子經歷過程,讓我們關注過程。
吹畫過程中,孩子或多或少地經歷了一番周折,作品最終還是成功了。可是活動的變數很多,假如作品不成功,而我們的觀察又僅僅關注于結果,我們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孩子沒有學會。那么,毫無疑問,老師之后所采取的教育策略也將是籠統的,失之偏頗的。
只有靜下心來,認真關注過程,我們才能發現孩子在自己經驗水平上的思考和長進,也許這就是教育“重在過程”的價值?!斑^程”有助于我們解讀孩子,理解孩子。如果教師想最大限度地發揮“教”的作用、想能夠采取適當的教育策略以最大限度推動孩子成長,那么關注“過程”才是最為重要的。
從吹畫作畫的過程來說,畫面不斷變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孩子不斷想像、創作的過程。吹畫很簡單,一滴墨汁或者幾滴顏料水能夠讓孩子聚精會神玩上半天而不知疲倦。原因首先在于吹畫看起來太簡單了,讓孩子的心情很放松;其次,吹畫太好玩了,讓孩子體驗到自由創造:可以吹成筆直的樹,彎曲的樹……沒有人去約束、去要求、去干擾,更沒有心理負擔,有的只是絕對放松的心情,在自然寬松的氛圍中,在完全輕松的狀態下,興致所至地吹出來千奇百怪的形狀,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悄然溜走,孩子的活動充滿了歡樂。
回頭看看許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得很認真,不遺余力地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每一個孩子。但有時往往事與愿違:老師講的太多了,孩子消化不了,認為畫畫很復雜,太難了,從而慢慢失去繪畫的興趣。
通過對“尋常時刻”的關注,給我一個強烈的啟示:作為教師,應充分鼓勵幼兒這種有意義的學習 ,拋開“灌輸式”的教育言行,更多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學會理解和欣賞孩子,相信他們的潛力,學會提供更多寬松自由的氛圍,給足空間、給足時間,鼓勵他們去探索和求知。這樣我們才能經??吹竭@一幕幕精彩時刻—孩子在想象、創作的過程中不斷運用、更新、調整、整合自己的方法和經驗以期獲得最佳的結果,那種不屈不撓的探究精神、那種認真執著的態度、那種繪畫創作的自由、那種歡快情感的流露是那么可愛和美麗!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思維方式、興趣愛好,還有他們自己所特有的對事物的認識和生活經驗,面對這樣一群孩子,我們教師必須改變自己的觀念、角色和立場,尊重孩子,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系,使自己成為孩子活動的參與者、活動材料的提供者以及解決問題的支持者,來推動孩子用腦去思考,用手去探索。
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一定要確定好自己的角色,成為孩子的傾聽者、觀察者,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盡量避免過多地限制和干預,根據活動需要找準切入點進行有效的引導。
(1)當活動失去吸引力,幼兒的創作興趣減弱時,教師要適時介入。
例如,在吹畫開始時,楠楠用力吹墨汁但沒吹動,我并沒著急地告訴她該如何做,而是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觀察孩子,用一種寬容的心理去理解孩子、等待孩子,給她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同時也有時間去分析和解讀她下一步的行為。而后來因為角度問題,“樹”沒辦法繼續“生長”,活動失去吸引力,楠楠的創作興趣減弱想放棄時,我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去支持她,適時地引導激發了幼兒二次創作興趣。
(2)在美術活動中出現新問題制約幼兒創作活動時,教師要適時介入。
例如,當孩子想讓墨水朝不同方向流動,開始嘗試轉動紙張方向并四處吹,創作方向出現失衡時,我才適時介入,提醒幼兒樹的生長方向,間接對孩子施與影響,隱性引導幼兒的行為來推動幼兒的創作,進而促進活動的有效開展。
低齡兒童的美術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情的滲透,是愛的流露。美術活動的“尋常時刻”在幼兒園隨處可見,往往蘊藏著很多的信息和啟示,教師應關注過程,學會觀察、進行記錄,以獨特的視角獲取信息,發現孩子亮點,著眼于實處欣賞孩子,并在欣賞中最大限度地相信孩子、回應孩子,推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