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巖

八路軍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最前線。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對日作戰。原本決定,八路軍的三個師,全部集中部署在以恒山山脈為中心的冀察晉綏四省交界地區,“集中作戰,不得分散”。但是,八路軍出師后僅僅半個多月,即在一一五師已經到達、一二○師即將到達預定戰場時,中央軍委決定變更原定部署,部隊不再全部開往四省交界地區,改為在山西境內實行戰略展開,分兵發動群眾,創建晉東北、晉西北、晉東南和晉西南抗日根據地。
這次實行的戰略部署變更,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一個歷史性的重大決策,對于爭取八路軍的戰略主動權,對于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戰略方針的奠定和實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F將這次戰略部署變更的過程,以紀實的形式整理出來,供關注這段歷史的讀者參考。
1937年8月4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國防會議,邀請中共代表參加,討論對日作戰問題。在這次會上,中共中央提出八路軍部署在“四省交界地”的戰略方針,得到蔣介石的認可。
八路軍部署在 “四省交界地”方案的提出
1937年8月4日,張聞天和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致電出席國防會議的中共代表周恩來、朱德、葉劍英,請他們向國防會議提出十條“國防問題,我們的意見”。其中,第八條講八路軍兵力的使用和部署問題:“依現時情況,紅軍應出三分之一兵力,依冀察晉綏四省交界地區為中心,向著沿平綏路西進及沿平漢路南進之敵,執行側面的游擊戰;另以一部向熱冀察邊區活動,威脅敵后方(兵力不超過一個團)?!?/p>
8月5日,張聞天、毛澤東在答復朱德、周恩來等人的電報中,進一步明確:“紅軍擔負以獨立自主的游擊運動戰,鉗制敵人大部分,消滅敵人一部分的任務。具體要求,指定冀察晉綏四省交界地區(四角地區,不是三角地區),向著沿平綏西進及沿平漢南進之敵,以出擊側面的擾亂、鉗制和打擊,協助友軍作戰。”
9月3日,毛澤東指示即將赴山西的周恩來、朱德、彭德懷、任弼時,與閻錫山交涉八路軍的活動區域為21個縣:察哈爾省涿鹿、陽原、蔚縣,河北省宛平、房山、淶水、易縣、完縣、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淶源、阜平,山西省靈丘、廣靈、渾源、繁峙、五臺、盂縣。其中,“淶源、阜平、靈丘三個全縣作為我軍之中心根據地”,并指出:“以上共21縣,有些是全縣,有些是部分,均必須確實指定,并由南京及晉閻令知三省省政府轉會各縣縣政府,同時令知各縣及其附近之縣駐軍,說明紅軍之布防及創造游擊根據地之任務。因為如不明白規定紅軍之區域及任務,并用通令下達友軍及地方,勢必因區域不明、任務不定而發生許多糾紛。”
“四省交界地”部署方案被洛川會議和蔣介石認可
為使全黨和八路軍適應全國性抗戰開始后,國內出現的錯綜復雜的新形勢,制定正確的抗戰路線和戰略方針,中共中央政治局于8月22日至25日,在陜北洛川縣馮家村召開了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政治局委員及候補委員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秦邦憲、朱德、任弼時、關向應、凱豐、張國燾;其他有關人員有彭德懷、劉伯承、賀龍、林彪、聶榮臻、徐向前等人。
會議由張聞天主持,毛澤東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關于軍事問題和同國民黨的關系問題的報告。關于軍事問題,毛澤東指出:“全國抗戰的戰略總方針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持久的結果是中國勝利。按照目前敵情,日本進攻的主要方向是華北。紅軍主要作戰地區是冀察晉三省之交地區。紅軍應以創建根據地,鉗制與消耗敵人,配合友軍作戰(戰略支隊任務),保存和擴大紅軍為當前基本任務?!?/p>
會議對毛澤東的報告進行了認真討論,對八路軍作戰地域的戰略部署沒有人提出異議,毛澤東的報告獲得通過。最后毛澤東代表政治局對會議作了總結,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等文件。
八路軍在冀察晉綏四省交界地區的部署,此前也得到了蔣介石的認可。8月15日,蔣介石致電國民黨陜西省政府主席蔣鼎文轉達八路軍:“茲規定朱毛軍之任務,以進出冀東,截斷敵人后方交通為目的,擬先使其集結平漢路以西,平綏路以南地方,一面掩護第一戰區左翼,一面策應南口為其任務?!薄耙砸粠煛髁τ杀6ㄏ萝嚕浺卓h、淶水,向蔚縣、懷來之線前進”;“以一師……至陽明堡下車,到靈丘、廣靈、蔚縣一帶”;“其余一師繼續由南同蒲鐵路輸至上述地點”。
洛川會議前后,戰場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8月19日,日本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由張北南下,進攻張家口,27日張家口失陷,日軍控制了平綏鐵路東段;北平之敵向房山、良鄉、門頭溝以西山地進犯;天津之敵南犯獨流鎮等地。與此同時,日軍參謀本部8月24日決定,再由日本國內抽調四個師團趕赴華北戰場,以便迅速實現其奪取華北的戰略企圖。在日軍不斷增強兵力并大舉進攻,華北戰局進一步危急的形勢下,八路軍不待完全改編就緒即誓師出征,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既定的戰略部署開始行動。
該師是分兩個梯隊,向“四省交界地”開進的。第一梯隊三四三旅由林彪率領,第二梯隊三四四旅和師部機關由聶榮臻率領,分批開赴晉東北前線。
8月19日,紅軍尚未改編,中革軍委命令紅一軍團,作為紅軍抗日先遣兵團,率先開赴抗日前線對日作戰。8月22日,一軍團在陜西涇陽縣云陽鎮誓師出征。8月27日,一軍團行軍至陜西高會時,接到改編為一一五師三四三旅的命令,當即改換國民革命軍軍裝。8月30日,三四三旅在韓城芝川鎮渡河,當日先頭部隊抵達山西省萬榮縣榮河鎮。9月4日,全旅分批從侯馬登火車北上。9月5日,列車到洪洞時鐵路被雨水沖壞,部隊下車徒步北行。
9月3日,毛澤東致電彭雪楓,指示“我一方面軍原定在代縣下車,向蔚縣集中,現蔚集中不變,如代縣有友軍則改在代縣之陽明堡下車”。
9月14日,部隊到達山西繁峙縣大營鎮。當日,周恩來和彭德懷致電毛澤東、朱德,提出:“一一五師主力集結淶源,小部占領蔚縣,派出三四個游擊支隊,在蔚縣東北及淶源全境、易縣西部,廣泛地發動和組織群眾,在靈活的活動中打擊敵人小部隊,徹底破壞飛狐口以北的道路、橋梁,使敵坦克、炮兵運動不易?!?/p>
9月15日,朱德、任弼時致電毛澤東、彭德懷,“建議一一五師宜以一部活動于蔚縣、淶源敵人側后,以達鉗制該敵轉向平漢鐵路前進,配合平漢友軍作戰;以一個營伸出蔚縣、廣靈以北山地,向大同、張家口間積極活動,‘配合晉軍行動’;主力部隊‘集結靈丘、阜平、淶源地區,待機行動’”。
9月17日,三四三旅進入靈丘縣。
9月23日,三四四旅經芝川、侯馬、太原、原平、五臺、阜平,到達靈丘縣上寨鎮,與三四三旅會合。當日,接到八路軍總部“一一五師應即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機動側擊向平型關進攻之敵”的戰斗號令后,全師在上寨鎮進行平型關作戰動員。
9月25日,一一五師打響平型關大戰,首戰告捷。
9月2日,一二○師在陜西富平縣莊里鎮舉行出征誓師大會,3日開動,9日由韓城芝川鎮渡過黃河,經侯馬、臨汾,17日進抵榆次火車站。
9月4日,即該師出動后的第二天,毛澤東致電朱德、彭德懷、任弼時,指示:“我二方面軍應在原平下車步行,經大營鎮、靈丘、廣靈,至蔚縣集中。”
9月14日,周恩來、彭德懷致電毛澤東、朱德,建議“百二十師主力集結于靈丘,小部向廣、蔚間游擊,襲擊進攻廣靈敵之翼側,并于靈丘全境、廣靈、渾源南部、繁峙東部廣泛發動群眾”。
9月15日,朱德、任弼時致電毛澤東、彭德懷,主張“一二○師‘宜經五臺向阜平集結’,以后使用于‘蔚縣、淶源以北山地’,向平綏(大同以東)鐵路線發展游擊,以便一一五師能夠集結,并發動群眾創造根據地;‘大同失守后之情況,最好抽出陳伯鈞所率之一團或陳先瑞部配適當干部使用于大同西南地區,擾敵向南及綏遠前進,并創根據地”。

一一五師師長林彪 (前)、副師長聶榮臻 (第二人)率部開赴抗日前線。
對于一二○師進入“四省交界地”后的部署,在中央軍委與八路軍總部領導人的討論意見尚未最后統一之際,毛澤東發出變更戰略部署的電報,一二○師便在榆次就地待命。
八路軍出征時,因蔣介石還沒有同意發表中共向國民黨政府遞交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故中共將國民黨發表上述宣言,承認中共的合法地位,作為一二九師出動的條件。毛澤東說:“第三師非待國民黨對主要問題解決后決不出動?!?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承認了中共的合法地位,一二九師才決定出動。
9月14日,該師在出動之前,周恩來、彭德懷給毛澤東、朱德發電報,提出:“準備百二十九師依形勢發展,進至阜平,擔任發動五臺、盂縣東部,唐縣、曲陽、行唐以西,獲鹿、平定鐵道以北任務。這一區域能擴大本身?!?/p>
9月底,一二九師出動時,中央軍委已決定變更原定部署。按新的部署,一二九師主要兵力部署在正太鐵路兩側以南地區,但也有部分兵力到了五臺,如襲擊陽明堡飛機場的七六九團就是從五臺出擊,勝利完成任務后又回到五臺的。
在八路軍兩個師兩三萬人日夜兼程向冀察晉綏邊界開進的時候,沿平綏路進犯之敵先后突破國民黨軍天鎮、陽高等地防線,于9月13日占領大同,主力沿同蒲路南下,向雁門關、茹越口進攻,一部兵力向綏遠進攻,以便切斷中蘇聯系。與此同時,占據宣化、新保安、懷來之敵,向晉東北進攻,占領了蔚縣、廣靈、淶源,并向平型關進犯,企圖擊潰國民黨軍第二戰區主力,實施右翼迂回,威脅平漢路沿線國民黨軍第一戰區主力的側背。敵華北方面軍以平漢鐵路沿線為主力突擊方向,其一部兵力沿平漢鐵路及其兩側南犯,另一部沿滏陽河南下,迂回平漢路沿線國民黨軍側背,企圖殲滅國民黨軍第一戰區主力于河北省中部地區。敵占據天津的部隊則沿津浦鐵路南犯,以保障其沿平漢鐵路南犯之主要突擊部隊的左翼安全。在上述形勢下,毛澤東提議變更八路軍的戰略部署。
9月16日中午,毛澤東給朱德、任弼時發電報,提出變更戰略部署的意見。
電報首先指出:“日寇分兩路攻廣靈、靈丘,晉軍已放棄大同,綏遠全境實際已失。以五臺為中心之晉東北,日寇將以重兵進據并繼續攻取太原。在此情況下,我三個師已無集中晉東北一處之可能,更無此必要。”
電報接著談道:“擬以百十五師位于晉東北,以五臺為活動重心,暫時在靈丘、淶源,不利時逐漸南移改以太行山脈為活動點(區)。以百二十師位于晉西北,以管涔山脈及呂梁山脈之北部為活動地區。以百二十九師位于晉南,以太岳山脈為活動地區。”
毛澤東最后說:“你們意見如何?請考慮電復?!?/p>
9月17日,朱德、任弼時回電毛澤東,對一二○師的部署,提出兩個方案:
一是仍開赴晉東北。電報說,“在盡可能保持太原,固守雁門關及長城之各口隘,配合東西兩面友軍活動,爭取華北局勢之持久,則我二師似以使用于晉東北為妥”。朱、任對實行此方案的理由是:“估計敵占大同后,除華軍全無抵抗條件外,敵即刻繼續進攻太原,有下列困難。①大同向南須脫離鐵路交通(同蒲路軌窄小車廂,日軍不能利用);②大同綏遠間不肅清,背側受威脅;③有雁門關各口之險,攻破須時;④涿州我軍對平綏線路仍有重大威脅……閻似有守雁門線之相當決心?!?/p>
二是開赴晉西北。電報說,“如后方所得情況估計,雁門關絕無法扼守,敵可能進入雁門關以南,則二師自以使用于晉西北為宜”。
朱、任電報最后說,“現二師全部運榆次,待機行動”,“請速決”(去晉東北還是晉西北)。
9月17日,毛澤東給八路軍總部及三個師的領導人發出一封長電,首先詳細闡明他對敵情的判斷,指出:敵之戰略計劃是“以大迂回姿勢,企圖奪取太原,威脅平漢線中央軍而最后擊破之,奪取黃河以北。以此姿勢,威脅河南、山東之背,而利于最后奪取山東,完成其奪取華北五省之企圖。其總的戰略方針,是采取右翼迂回”。“淶源、靈丘為敵必爭之地……恒山山脈必為敵軍奪取冀察晉三省之戰略中樞,向此中樞出動主力,此點已為渾源、蔚縣、廣靈之被占所證明?!?/p>
毛澤東進一步指出:“過去決定紅軍全部在恒山山脈創造游擊根據地的計劃,在上述敵我情況下,已根本上不適用了。此時如依原計劃執行,將全部處于敵之戰略大迂回中,即使第二步撤向太行山脈,亦在其大迂回中(設想敵占太原之情況下),將完全陷入被動地位?!?/p>
毛澤東最后說:“依上情況及判斷,為戰略上展開于機動地位,即展開于敵之翼側,鉗制敵之進攻太原與繼續南下,援助晉綏軍使之不過于損失力量,為真正執行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為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義勇軍,創造游擊根據地,支持華北游擊戰爭,并為擴大紅軍本身起見,擬變更原定部署,采取如下之戰略部署:①我二方面軍應集結于太原以北之忻縣待命,準備在取得閻之同意下,轉至晉西北管涔山脈地區活動。②我四方面軍在外交問題解決后,或在適當時機,進至呂梁山脈活動。③我一方面軍則以自覺的被動姿勢,現時進入恒山山脈南段活動,如敵南進,而友軍又未能將其擊退,則準備依情況逐漸南移,展開于晉東南之太行太岳兩山脈中?!?/p>
9月18日,毛澤東接彭德懷電,彭重申“一二○師及總直屬隊進到阜平、五臺及靈丘”的部署。于是,毛澤東即刻致電朱德、彭德懷等人,指出:“恒山山脈是第一戰區與第二戰區接合部,敵主力必從此進,我林師現已當了正面,處于完全的被動地位,賀師決不能用于此方,應速向晉西北轉進……兄應向閻提出賀師以五寨、神池、平魯為根據地,向綏遠游擊,鉗制敵軍南下?!?/p>
9月19日,毛澤東在答復彭德懷18日的來電中,進一步指出:“五臺、定襄、盂縣地域狹小,敵進太原后即在其包圍中。林彪、楊愛源二部在此區域,亦屬暫時性質,無持久可能。判斷該地區只能支持數千人的游擊戰爭?!薄百R龍部應位于晉西北,處于大同、太原之外翼,向綏遠與大同游擊,方能給敵南進太原以相當有效的鉗制作用。五臺區域有林、楊二部,十分足夠,賀師再去,則失戰略意義……因此賀師應速赴晉西北占先著?!?/p>
9月20日,毛澤東答復賀龍、關向應并告朱、彭、任電:“19日電悉。你師集中忻縣待命轉向晉西北活動,候周、彭與閻交涉防地后,聽朱、彭命令執行?!?/p>
9月19日,林彪致電毛澤東、朱德、任弼時,認為“毛主席18日關于賀師使用問題指示完全正確”。他分析說:“目前敵正以主力向晉冀交界地向西南前進,企圖迂回雁門關后路。淶源已失守,靈丘日內亦將失守,我師已處于正面防守,我令徐旅不走大營,改經五臺、阜平向淶源進,力求避免陷于正面。但因地形窄狹,仍難完全移至敵側,如賀師使用于此方,將使紅軍主力處于敵正面之窄狹區域內,殊為不利,難以發揮紅軍之游擊運動戰之特長,達到鉗制敵人南下之任務。”因此,林彪認為“賀師以用于毛主席所示方向與地域為妥,以便用該方面之廣大地域向敵右側側背積極活動”。
9月21日,毛澤東復電彭德懷,請他“對于個別同志不妥當的觀點給予深刻的解釋,使戰略方針歸于一致”。
9月18日,彭德懷在致毛、朱、任的電報中提出一個觀點,受到毛澤東的稱贊。彭德懷主張“目前應盡力爭取山西相當持久,以便利發動和組織恒山、太行山脈及晉綏群眾,使敵雖深入山西,還處在我們游擊戰爭的四面包圍中”。
毛澤東在21日復電中說:“我完全同意你18日電中‘使敵雖深入山西,還處在我們游擊戰爭的四面包圍中’這個觀點。請你堅持這個觀點,從遠處大處著想,對個別同志不妥當的觀點給予深刻的解釋,使戰略方針歸于一致。”

1937年9月,一二○師在賀龍、關向應率領下挺進晉西北,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圖為賀龍 (中)、關向應 (左)在前線接見記者。
毛澤東特別強調:“今日紅軍在決戰問題上不起任何決定作用,而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戲,在這種拿手戲中一定能起決定作用,這就是真正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不是運動戰)。要實行這樣的方針,就要戰略上有有力部隊處于敵之翼側,就要以創造根據地、發動群眾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為主。集中打仗則不能做群眾工作,做群眾工作則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能并舉。”
毛澤東告誡某些同志:“目前情況與過去國內戰爭根本不同,不能回想過去的味道,還要在目前照樣再做?!?/p>
9月21日,彭德懷于20日會見閻錫山后,向毛澤東等報告:“我提百二十師出晉西北,閻不十分贊成,黃紹(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堅決反對。我一度堅持后,(閻同意)以一旅及一百二十師直屬隊去晉西北,以神池為指揮中心,小部伸出左云(敵已逼近左云)、右玉,向敵襲擊,并發動與組織五寨、岢嵐、河曲、偏關地域群眾,主力即在神池、寧武集結訓練?!?/p>
9月20日(或21日),林彪給八路軍總部發電報指出:“黃紹……堅持反對態度,證明國民黨企圖以我牽制日寇南下,同時陷我軍于平綏、平漢、同蒲、正太四鐵路中,受日寇四面圍剿之境地,以防止我軍支配國民黨統治區域,此為國民黨對日寇一箭雙雕之妙計?!绷直霃娬{“我軍必須堅持軍委決定之戰略部署,以一方面軍在同蒲路以東活動,以二方面軍在大同以西活動,四方面軍……過河后亦使用于同蒲以西”。
9月21日,八路軍總部發布《關于八路軍行動方針》,其中規定三個師的活動范圍是:一二○師在晉西北,一一五師在晉東北,一二九師預計在正太路以南太行山脈。這體現了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新的戰略意圖,表明全軍實現了“戰略方針歸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