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霞,張丹梅,王斌全
近期,我院對山西省汾陽中學高中3個年級學生進行了耳鼻咽喉流行病學及生活質量調查,了解耳鼻咽喉常見疾病發病率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程度,為更好的治療、預防疾病,擬定高效的健康促進干預措施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山西省汾陽中學在校學生,共計3個年級42個班,剔除患有明顯影響生活質量的非耳鼻咽喉疾病者,如較嚴重的先天性疾病、遺傳性疾病、傳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神經精神系統疾病,急性疾病發作期,外傷等,剔除問卷填寫不完整者。共收集有效調查對象共計2 796例,其中男生1 426名,女生1 370名,年齡15歲~20歲,平均17.64歲;高一956例,高二889例,高三951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 采用醫學結果研究短量36條(SF-36)量表漢化版[1,2]及自制癥狀調查問卷。SF-36量表包括生理功能(PF)、軀體角色(RP)、軀體疼痛(BP)、總體健康(GH)、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角色(RE)和心理衛生(MH)共8個維度,各維度最大可能評分為100,最小可能評分為0,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自制癥狀調查表包括耳、鼻、咽、喉、頸部5個系統常見癥狀共計35項,借鑒鼻腔鼻竇結局測量(SNOT-20)20條及視覺模擬評分VAS量表對癥狀嚴重程度的記錄方式,將各項分為0、1、2、3、4、5六個等級,調查對象根據各癥狀對自身影響程度選擇,程度越重,數值越大,無影響為0。問卷由學校統一分發、收集,后由專門人員將數據錄入計算機。
1.2.2 專科檢查 由調查員到校集中進行,以班為單位,同時行全面問診,專職人員記錄結果。于校醫務室內置檢查燈,額鏡照明下用前鼻鏡、壓舌板進行。對明顯聲音嘶啞者,鼻、耳檢查困難者,擇日在山西省汾陽醫院耳鼻喉科進一步檢查。
診斷標準按照《臨床診療手冊-耳鼻咽喉分冊[3]》要求。鑒于慢性鼻炎與慢性鼻竇炎病理學均為鼻腔及鼻竇黏膜慢性炎癥性改變,且臨床癥狀、發病機制等多方面具一致性,目前更傾向于稱慢性鼻-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4],故本調查將二者合并在一起,記錄為CRS。鼻中隔偏曲記錄偏曲明顯,或有較大棘突、嵴突者。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各疾病性別及年級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各疾病生活質量分析采用t檢驗。
2.1 耳鼻咽喉常見疾病現患率 高中生常見的耳鼻咽喉疾病前5位依次為慢性鼻-鼻竇炎(1例伴發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先天性耳前瘺管、慢性扁桃體炎、扁桃體肥大。疾病發病率與樓正才等[5,6]的調查結果類似。此外現患病例數較少的尚有:過敏性鼻炎11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7例,外耳道炎5例,副耳5例,扁桃體乳頭狀瘤2例,耳廓畸形并外耳道閉鎖1例。疾病總體現患率女生高于男生,但5種疾病分別計算則性別差異不明顯。3個年級間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體炎、扁桃體肥大現患率無明顯差異。總體發病率、CRS及先天性耳前瘺管年級間比較存在差異,高一患病率較高。其中79例并發2種及2種以上疾病。詳見表1。

表1 高中生耳鼻咽喉常見疾病現患率及性別、年級差異分析
2.2 各疾病癥狀分布情況 位于前5位的癥狀分別為慢性扁桃體炎:咽異物感(96.7%)、咽痛(95.1%)、易疲勞(85.2%)、咽干發癢(78.7%)、張口呼吸(65.6%);扁桃體肥大:睡眠質量差(50.9%)、鼻塞(49.1%)、學習效率下降(45.6%)、易疲勞(42.1%)、咽異物感(42.1%);鼻中隔偏曲:睡眠質量差(50.9%)、學習效率下降(45.6%)、鼻塞(49.1%)、易疲勞(42.1%)、耳鳴(35.7%);CRS:睡眠質量差(50.9%)、鼻塞(49.1%)、學習效率下降(45.6%)、清涕(58.3%)、耳鳴(50.4%)。
由以上調查可看出,各癥狀對學生困擾程度均值位于輕中度水平。慢性扁桃體炎以咽部表現為主,扁桃體肥大癥狀則與兩種鼻部疾病類似,這是由于扁桃體肥大易導致鼻咽部阻塞,影響鼻腔通氣與分泌物排出,這一結果與其病理生理結構相一致。總體自覺癥狀報告發生率前5位為:睡眠質量差(38.6%),易疲勞(36.9%),鼻塞(32.5%),學習效率下降(31.7%),耳鳴(25.3%)。先天性耳前瘺管癥狀報告情況與總體相一致,這是由于其中有34人(36.6%)同時伴發CRS、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體炎其中之一。由此可看出自覺癥狀多集中于CRS相關癥狀,與CRS發病率較高相一致。同時,疾病自覺癥狀排序中居于前列的不是局部表現如鼻塞等,而是睡眠、學習效率、疲勞等全身性的精神心理相關表現。這就提示我們,此類疾病對學生的困擾并不單停留在疾病本身,更多的影響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質量。
2.3 各疾病群體與正常群體生活質量情況 鼻部疾病對生活質量影響較為顯著,這與前面提到CRS自覺癥狀一致。扁桃體肥大患者與正常人群生活質量無明顯差異,慢性扁桃體炎及先天性耳前瘺管患者與正常人群存在一定差異,前者主要在情感角色這一維度,后者體現在軀體角色、軀體疼痛、社會功能3個維度。鼻部疾病對生活質量影響顯著,慢性鼻-鼻竇炎與正常人比較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角色、心理衛生6個維度差異顯著,鼻中隔偏曲以軀體角色、情感角色、心理衛生3個維度顯著。兩種鼻部疾病間及兩種咽部疾病間生活質量差異不明顯。

表2 耳鼻咽喉常見疾病生活質量分析
調查發現,高中生患有耳鼻咽喉科疾病者占總體30.5%,同時患有2種及以上疾病者占3.1%。高中生耳鼻咽喉疾病以鼻、咽部慢性疾病最為常見,且對生活質量,尤其社會、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影響明顯,疾病以高一發病率為高。自覺癥狀對患者產生困擾也以非局部表現為主。
高中階段在我國目前教育體制中處于關鍵地位,高中生群體備受社會、家庭關注。這一人群正處于青春期,生理、心理發育快速但尚未成熟,加之繁重學習負擔所致精神緊張及缺乏充足休息與適量體育鍛煉,致使體質較弱,容易罹患上呼吸道疾病。在專科檢查時可發現,約60%~70%學生有鼻黏膜、咽部黏膜充血表現,但尚達不到診斷疾病標準,這也提示,上呼吸道局部環境亦處于亞健康狀態,成為罹患鼻、咽疾病的潛在危險因素。高一學生現患率較高,也與剛開始步入高中階段,心理、生理對新的環境、學習方式尚未適應有關。疾病局部癥狀如鼻塞、咽痛等與全身表現如睡眠質量差、易疲勞等互為因果,相互促進。長期睡眠不足、精神緊張、學習負擔繁重、缺乏體育鍛煉等導致的身體素質下降、抵抗力降低,增加了對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發生、發展產生的局部及全身癥狀反過來加重原有亞健康狀態的惡化,進一步促進了疾病的發展,形成惡性循環。許多高中時患慢性鼻炎、鼻竇炎者在進入大學后疾病的復發明顯減少,說明高中階段較大的學習壓力及心理負擔已成為疾病發生的不良因素。另外,鼻、咽疾病發生多集中于秋冬季節亦提示環境、氣候等因素對疾病發生發展有一定影響。
在臨床診療工作中往往只關注治療疾病本身,而忽視了環境、社會、心理、全身狀態等多方面的影響,治標而未治本,這也是耳鼻咽喉慢性疾病反復發作病程遷延的原因之一。故臨床工作中應在全面了解病情及患者所處環境、社會條件前提下,尋找疾病產生的誘因及不利因素,系統治療、改善局部癥狀的同時提出合理的針對性健康干預措施,如改善生活作息、保證充足睡眠,加強營養、適當體育鍛煉,秋冬季節空氣污染嚴重時出門戴口罩等。針對學習壓力大、精神緊張情況建議校方及家長多與學生溝通,緩解壓力,必要時可專業心理工作者進行疏導。改善身體素質的同時加強心理素質,充分契合生物-醫學-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內涵,將疾病發展扼殺在萌芽狀態,從而做到降低疾病發病率,促進疾病康復,改善生活質量。
[1] Ware JE Jr,Sherbourne CD.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tem selection[J].Med Care,1992,30:473-483.
[2] 李春波,何燕玲.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的介紹[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2,29(2):116-119.
[3] 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2;27-28;34-41;165-166;307-308.
[4] Benning MS.Adult chronic rhinosinusitis definitions,diagnosis,epidemiology,and pathophysiology[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3,129(3):1-32.
[5] 樓正才,丁堅紅,丁善衡.1 458名小學生耳鼻喉科患病情況調查[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03,3(3):192.
[6] 曾詠梅,周金意.3 110名大學生體檢調查報告[J].中國校醫,2002,16(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