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偉欽,徐東升,冉志勇
(西南科技大學 信息工程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飛思卡爾”杯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以最短時間跑完賽道為目標,盡可能地使車模達到“穩、快、準”的要求,這不僅要求車模有靈敏、準確的傳感器系統 ,同時直流電機調速系統的設計也顯得至關重要。基于串口通信的直流電機PID調速系統采用PID控制器閉環反饋控制,通過改變PWM信號達到調速控制目的,同時采用串口與上位機進行通信使得PID參數調整方便。該系統結構簡單,控制準確,穩定性高。經過不斷調試和優化,該設計系統能夠使智能車行駛速度和穩定性得到顯著提高。
系統整體硬件設計如圖1所示,主要由MCU模塊、電源模塊、車速檢測模塊、上位機、OLED顯示模塊、按鍵輸入模塊、PWM信號輸出等模塊組成。

圖1 系統整體硬件設計圖Fig.1 Whole system hardware design
微控制器選用飛思卡爾半導體公司Kinetis產品中的K60系列,具有器件充電檢測、硬件加密和篡改加密和篡改檢測功能。器件帶有豐富的模擬、通信、定時和控制外圍設備,涵蓋包括從256 kB閃存100引腳LQFP封裝到1 MB閃存256引腳MAPBGA封裝都有,高閃存密度K60系列器件包括可選單精度浮點單元、NAND閃存控制器和DRAM控制器。
電源穩定工作是系統穩定運行的基礎,本系統采用7.2 V Ni—cd蓄電池經過穩壓之后分別給各個模塊供電。其中3.3 V供MCU、串口、OLED顯示屏工作,5 V供光電編碼器工作。電源系統如圖2所示。

圖2 電源系統Fig.2 Power supply system
在智能汽車設計中,測速傳感器的設計主要有兩種方案:霍爾傳感器和光電式脈沖編碼器。本系統采用光電式脈沖編碼器可將機械位移、轉角或速度變化轉換成電脈沖輸出,是精密數控采用的檢測傳感器。光電編碼器的最大特點是非接觸式,此外還具有精度高、響應快、可靠性高等特點。通過光電編碼器采集脈沖,將采集到的脈沖數送進PID控制器進行閉環反饋控制。
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由于同時具備自發光,不需背光源、對比度高、厚度薄、視角廣、反應速度快、可用于撓曲性面板、使用溫度范圍廣、構造及制程較簡單等優異之特性,被認為是下一代的平面顯示器新興應用技術。通過顯示按鍵輸入的數值,使得調試更加方便。
隨著科技的發展,PWM調速成為電機調速的新方式,并憑借它的開關頻率高、低速運行穩定、動態性能優良、效率高等有點,在電機調速中被普遍運用。本系統通過MCU的PWM模塊產生10 kHz的PWM信號,采用PID閉環反饋控制計算出PWM的占空比,進而控制直流電機的轉速。
工程實際中,應用最為廣泛調節器控制規律為比例、積分、微分控制,簡稱PID控制,又稱PID調節。PID控制器問世至今已有近70年歷史,它以其結構簡單、穩定性好、工作可靠、調整方便而成為工業控制主要技術之一。當被控對象結構和參數不能完全掌握,或不到精確數學模型時,控制理論其它技術難以采用時,系統控制器結構和參數必須依靠經驗和現場調試來確定,這時應用PID控制技術最為方便。即當我們不完全了解一個系統和被控對象﹐或不能有效測量手段來獲系統參數時,最適合用PID控制技術。PID控制,實際中也有PI和PD控制。PID控制器就是系統誤差,利用比例、積分、微分計算出控制量進行控制。
比例控制是一種最簡單控制方式。其控制器輸出與輸入誤差信號成比例關系。當僅有比例控制時系統輸出存穩態誤差(Steady-state?error)。
積分控制中,控制器輸出與輸入誤差信號積分成正比關系。對一個自動控制系統,進入穩態后存在穩態誤差,則這個控制系統為有差系統。為了消除穩態誤差,控制器中必須引入“積分項”。積分項對誤差取決于時間積分,時間增加,積分項會增大。這樣,即便誤差很小,積分項也會時間增加而加大,它推動控制器輸出增大使穩態誤差進一步減小,直到等于零。比例+積分(PI)控制器,可以使系統進入穩態后無穩態誤差。
微分控制中,控制器輸出與輸入誤差信號微分(即誤差變化率)成正比關系。自動控制系統克服誤差調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振蕩失穩。其原因是存有較大慣性組件(環節)或有滯后(delay)組件,具有抑制誤差作用,其變化總是落后于誤差變化。解決辦法是使抑制誤差作用變化“超前”,即誤差接近零時,抑制誤差作用就應該是零。這就是說,控制器中僅引入“比例”項往往是不夠,比例項作用僅是放大誤差幅值,而目前需要增加是“微分項”,它能預測誤差變化趨勢,這樣,具有比例+微分控制器,就能夠提前使抑制誤差控制作用等于零,為負值,避免了被控量嚴重超調。對有較大慣性或滯后被控對象,比例+微分(PD)控制器能改善系統調節過程中動態特性。
模擬PID控制器的原理如圖3所示,其中r(t)為系統給定值,c(t)為實際輸出,u(t)為控制量。 如圖 3 所示,模擬 PID控制器的數學表達式為:

圖3 PID控制器的原理Fig.3 Principle of PID controller

其中:e(t)為系統偏差量,Kp為比例系數,Ti為積分時間常數,Td為積分時間常數,式1也可以整理變形為:

其中:Kp為比例系數,Ki為積分系數 Ki=Kp/Ti,Kd為微分系數 Kd=KpTd。
計算機控制是一種離散的采樣控制,在計算機控制系統中所使用的是數字PID控制器,而式(1)和式(2)均為模擬PID控制器的控制表達式。通過將模擬PID表達式中的積分、微分運算數值計算方法來逼近,便可實現數字PID控制,只要采樣周期T取值足夠小,這樣逼近就可以相當精確。將積分項用矩形和代替,微分項用差分代替,使模擬PID離散化為差分方程,可作如下近似:

其中:T為采樣周期,K為采樣序號,使用這種近似方法,就可以得到數字PID位子型控制算法和數字PID增量型控制算法。
PID控制器參數整定是控制系統設計核心內容。它是被控過程特性確定PID控制器比例系數、積分時間和微分時間大小。PID控制器參數整定方法很多,概括起來有兩大類:1)理論計算整定法。它主依據系統數學模型,理論計算確定控制器參數。這種方法所到計算數據未必可以直接用,還必須工程實際進行調整和修改。2)工程整定方法,它主要依賴工程經驗,直接控制系統試驗中進行,且方法簡單、易于掌握,工程實際中被廣泛采用。PID控制器參數工程整定方法,主要有臨界比例法、反應曲線法和衰減法。兩種方法各有其特點,其共同點都是試驗,然后工程經驗公式對控制器參數進行整定。但采用哪一種方法所到控制器參數,都需要實際運行中進行最后調整與完善,現一般采用是臨界比例法。
系統啟動后,單片機進行初始化設置,包括端口初始化、OLED顯示屏初始化、PWM初始化、定時器/中斷初始化等。單片機檢測按鍵狀態,調用按鍵子函數,讀取鍵值,將鍵值顯示在OLED顯示屏上。另一方面,鍵值傳送到PID控制器作為其參數,通過車速檢測模塊采集脈沖作為反饋量,軟件給定值作為輸入量。PID控制器經過整定計算之后,將改變PWM占空比,從而實現直流電機的速度調節控制,系統程序流程圖如圖4所示。

圖4 系統程序流程圖Fig.4 System program flow chart
調試中系統由計算機控制單片機,PC機作為上位機,單片機作為下位機。通過串口與上位機進行通信,將直流電機速度傳送到上位機,并用圖形顯示,直觀的顯示直流電機速度變化響應曲線,便于調試與分析。通過分析上位機顯示的直流電機速度變化響應曲線圖,如圖5所示,圖中上升部分為通過上位機給單片機發送一定的數值,直流電機速度達到這一數值的動態響應情況,穩定部分為直流電機速度恒定保持這一數值,下降部分為通過上位機給單片機發送數值0,直流電機停車過程所發生的動態響應情況。從整個響應曲線圖可以得出,該系統控制直流電機調速響應時間短、控制準確,能達到系統要求。

圖5 上位機測試界面圖Fig.5 PC testing interface diagram
通過運用PWM技術和PID控制器對直流電機進行速速控制,提高了系統穩定性,調速精確,響應時間更短。用OLED顯示屏和串口與上位機進行通信,顯示系統的一些參數,使得調試更為方便、人性化。經過測試表明,該系統可以被推廣使用,能滿足一般直流電機的速度控制要求。
[1]畢曉輝,于春梅,安永泉,等.自動控制理論[M].北京:北京工業出版社,2006.
[2]康華光,陳大欽,張林.電子技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兆安,黃俊.電力電子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4]湯蘊璆,羅應力,梁艷萍.電機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5]孫同景,陳桂友.Freescale 9S12十六位單片機原理及嵌入式開發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6]楊春旭,林若波,彭燕標.基于PWM控制的直流電機調速系統的設計[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1(3):75-78.YANG Chun-xu,LIN Re-bo,PENG Yan-Biao.Based on PWM control DC motor speed control system design[J].Qiqihar University Journal,2011(3):75-78.
[7]金奇,鄧志杰.PID控制原理及參數整定方法[J].重慶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8(5):65-68.JIN Ji,DENG Zhi-Jie.PID control principle and parameters setting method[J].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2008(5):65-68.
[8]第七屆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能汽車競賽競速比賽規則與賽場紀律[EB/OL].(2012-07-10).http://www.smartcar.au.tsinghua.edu.cn/web/rul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