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楊秀明
(作者系漳州師院教師教育學院教授)
漳州泉州一帶位居福建東南,古屬閩越地。秦漢以降,中原漢人逐批徙入。閩越人擅長造舟航海,“以舟為車,以楫為馬”,“水行而山處”,過著漁獵農耕的生活。閩越人的傳統基因、長期生活在社會和文化的邊緣地帶、長期與風浪搏擊,造就了漳泉人民敢于冒險、勇于開拓、奮發進取的傳統性格。至今,閩南民間還流傳 “行船走馬三分命”、“好風伓嗵駛過帆”,“輸人不輸陣”、“愛拼才會贏”等與航海有關和體現漳泉人傳統性格的熟語。
早在宋代,漳泉移民就扯開了駛向臺灣的風帆。海疆政策、人口壓力、寶島開發、政治動蕩、社會變遷、軍務需要、商貿往來等等原因,使富有開拓冒險精神和經商意識的漳泉人象海浪一樣,一波一波地涌向寶島臺灣。隨著我國東南沿海海上貿易的發展,閩南人移居臺灣的人數日漸增多。到元朝末年,已有相當數量的閩人定居在臺灣澎湖列島。明末至清末300年間,有大規模漳泉移民去臺。連橫在 《臺灣通史》中說:“我先民冒險而進,篳路藍縷,備極艱辛,以劈田疇,以成都市,為子孫百年大計,其功業豈可泯哉!”
漳泉移民聚族而行,穿越驚濤駭浪,在將蠻荒之島拓建成豐饒之都的歷程中,他們歷盡艱險,足跡由臺南逐漸移向臺北,幾乎遍布臺灣西部海岸的沿海平原以及丘陵地區,從而成為臺灣分布范圍最廣、繁衍人口最多的族群。《臺灣省通志》[1]記載:明永歷四年 (1650)到清嘉慶十六年 (1811),臺灣人口數由5萬人增至194萬5千人,民國十五年 (1926)及民國十七年 (1928)兩項調查表顯示,當時閩南人已占在臺漢人總數百分之八十以上,漳泉移民對臺灣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漳泉方言主要由中原漢語和閩越語融合而成。隨著漳泉移民的步履,漳泉方言也大量流向寶島臺灣。
漳泉移民由早期的同村同宗血緣聚落到混居,由此帶來不同地區方言的相互交流滲透和融合。聲調是語言最重要的顯性特征,下文在兩岸閩南方言的聲調系統對照的基礎上,著重探討陽入調。
2.1兩岸閩南方言聲調見證淵遠流長的河洛親情
“兩岸”之大陸閩南方言,在此著重指地處福建東南沿海的漳州、泉州、廈門一帶的閩南方言,臺灣閩南方言的聲調,各地還有一定分歧,現將臺灣閩南方言通行的 “優勢音[2]”的聲調系統,與大陸閩南方言聲調系統做一比較。見下表:

(表一)兩岸閩南方言的聲調系統
兩岸閩南方言聲調見證淵遠流長的河洛親情:臺灣閩南方言 “優勢音”與大陸閩南方言 (尤其是漳腔)一樣,也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等七個調類,調值與廈門腔一樣,基本與漳腔同,只是高低略有差異而已。
臺灣閩南方言陽入調4與廈腔高短5基本相同,而與漳泉腔分歧較大。下文著重探討陽入調。
2.2.漳泉一帶 (祖籍地)閩南方言陽入調值的內在差異
漳州、泉州各區縣代表點陽入調值也有一定的差異:

(表二)漳州、泉州各代表點陽入調值的內在差異
分析比較見下表:

(表三)漳州、泉州各代表點陽入調形比較
漳州各代表點陽入調的調形主要有四類:升降調、升調、平調、半高短調;泉州只有兩類:升調、半高或高短調。可見漳腔陽入調內在分歧比泉腔大。
2.3兩岸閩南方言陽入調可見漳泉移民的血乳交融
臺灣閩南方言 “優勢音”,以及臺北、臺南、鹿港、宜蘭等代表點的聲調,各家調查也有豐富記錄。現將兩岸閩南方言代表點的陽入調值做一比較:

(表四)兩岸閩南方言代表點的陽入調值
臺灣閩南方言 “優勢音”陽入調,鄭良偉記作4,張振興描寫為降調53(起點在5),洪惟仁采用三度制記音,轉換成五度制,大致是5。三家描寫的調首高度基本相同。
關于臺灣閩南方言的內部差異,董忠司認為鹿港聲調大多保留古泉州調,具有特殊性[12]。洪惟仁認為臺北的陽入調值分布,“調讀和漳州腔相同,陽入聲和陽去調型也相同,有些老派陽入聲略微上升為 ‘23’,大部分都念平調 ‘22’。”[13]上表據竺家寧和董忠司臺北、臺南、鹿港、宜蘭等地的調查描寫,陽入調形除鹿港35(升調)近泉腔外,其余44、33、55皆近廈腔。
臺灣與廈門一樣,都是移民社會。廈門原屬泉州同安,近200年來,漳泉移民大量涌入,成其主體市民,漳泉方言于是深度融合。臺灣的語言接觸史比廈門悠遠,如今,臺灣閩南方言聲調雖然內部還有一定分歧,但基本已 “漳泉濫”[14],漳泉移民早已血乳交融。
3.1漳泉一帶閩南方言陽入調值的地理分布與語言接觸
通過語言地理分布的比較,不但可以研究一種語言在不同地區的差異,還可以了解語言接觸對聲調形成的影響。從祖籍地漳泉一帶看,交接地帶也有早期語言接觸的印記,于是陽入調值也有分歧。見下圖:
根據上圖,擇要分析如下:
1.漳州多數地區 (薌城、龍文、漳浦、云霄、平和、南靖)陽入調值皆為升降調121。與泉州接壤的華安陽入調值為131。
2.泉州多數地區陽入調值皆為升調24(或 23、 34、35)。
3.漳州的龍海、長太與廈門接壤,陽入調值為高短4和中平33。
4.泉州的永春與莆仙相鄰,陽入調值同為高短調4。
5.漳州南境東山、詔安陽入調值為13,與漳州多數地區升降調121相異。
族群混居帶來語言交融。從漳泉廈三地的陽入調值看,有地理位置越優越、經濟發展程度越高,陽入調形高化簡化的趨勢:漳州121→泉州24→廈門4。
泉州建置于三國吳永安三年 (260),從唐代至元朝,泉州 “刺桐港”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相媲美的 “東方第一大港”,是古代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漳州建置比泉州稍后,梁天監年間 (502~519)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 (540)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泉州 “刺桐港”從唐代至元朝一直是中國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是古代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享有 “東方第一大港”的盛譽;漳州月港明景泰四年(1453)海內外貿易開始興起,并逐漸發展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對外交通貿易中心。廈門近百年的發展則居領先地位。
3.2兩岸閩南方言陽入調的調形特征與語言遷徙
時光推移,歲月流逝。遷臺的漳泉移民仍然 “離鄉不離腔”,用神圣的母語文化守護自己血緣的根脈。下面根據表二、表三,將兩岸閩南方言陽入調的調形特征做一比較:

(表五)兩岸閩南方言代表點陽入調的調形特征比較表

陽入調值調形特征漳州代表點代表點廈門臺灣代表點(出處)泉州優勢音 (洪惟仁3度調階)44 半高平5 高短 長坑 廈門臺北 (董忠司竺家寧)55 高平 宜蘭(董忠司)53 高降 優勢音 (張振興)舊屬泉州同安各家一般描寫
根據董忠司的調查描寫,鹿港陽入調值為35,調形中升接近泉州德化;臺南陽入調值為中平33或中短3,接近漳州的長泰;優勢音與臺北、宜蘭同為4、5或44、55,都近廈門 (見上表)。
3.3漳泉對臺移民及兩岸閩南方言的性質
臺灣的閩南人雖然曾經遭受日本殖民統治半個世紀,又因眾所周知的原因,與大陸隔絕半個世紀,但兩岸的閩南方言竟然如此接近,這不能不讓人驚嘆。李如龍先生認為:這種世界語言接觸史上少見的奇跡,十分令人深思。……這其中主要是因為閩南人遷往臺灣的時間較晚,出發地都是漳、泉兩州,兩處方言本來就相差不大,混居之后也就相互融合了。加上臺灣當地沒有其他強勢語言或方言與之抗衡,這些都使得今天的臺灣閩南話保持著最純正的原鄉特色。[15]
語言的地理分布和語言接觸對聲調的影響甚大。去臺移民聚族而行和同鄉聚落,使兩岸閩南方言具有特殊的語言學價值。從移民方式和方言地理分布類型看,漳泉對臺移民及兩岸閩南方言屬 “板塊轉移式移民和相似形方言。”“移民從祖籍的大本營大規模地轉移到與原居地并不鄰接的地區,去開辟一個新天地,他們帶來的方言至今與舊地的方言基本相似,仍屬一個系統。[16]
語言處在發展演變之中,兩岸閩南方言也不例外。關于兩岸閩南方言古今演變的差異,詳見拙著 “中國本土與海外閩南方言聲調差異及其成因”第2.3節[17],下文著重探討其現代的語音演變。
4.1兩岸閩南方言陽入調的演變 從大陸漳泉廈看,據調查,近百年來,陽入調有塞尾舒化、調尾上揚傾向。對此,學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如郭錦桴:《近一百年來漳州話語音的變化》。[18]下文,我們從語音實驗的角度,進一步加以證明:
(圖一)漳泉一帶閩南方言陽入調地理分布圖
臺灣閩南方言陽入調也有類似大陸閩南方言的演變情況,但演變情況與大陸略有異。陳淑娟認為 “臺灣閩南方言陽入原調如果是 [-p]、 [-t]、 [-k] 尾, 有讀同[32]的變異,與陰入調值混同;喉塞尾的陰入原調則有舒聲化,變成中長調、高降調或高平調的變異。陽入原調朝容易發音、簡化的方向轉變”[19]據本人調查,漳州方言陽入調讀同陰入 [32]的變異還屬少見。
4.2陽入調的變異沒起音位性質的變化
近一百年來漳州話入聲韻尾的弱化、歸并現象[20],必然導致調形的變化。陽入調121變異得接近陽平調的13,是自然而然的事。于是,有的認為閩南話有由7調簡化成6調的趨勢。
確實,隨著入聲韻尾的簡化、消失,當陽入字單念或處于詞句末的時候,是存在 “陽平”和 “陽入”合流的情況。例如漳州話的:
真白(很白)
學爬(學爬)
但是,如果從連讀變調的角度看,“陽平”和 “陽入”處于連調前字時,變調情況不一:“陽平 13”變成 “陽去 22”,“陽入121”變成 “陰去21”。二者的調值是不可能相混的。例如:
爬動
白色
因此,陽入調的變異只是語音性質的變化,沒起音位性質的變化。現代漢語其他方言,諸如湖南長沙話和西南官話也有類似情況:“在調類上有入聲,在調值上沒有入聲。”[21]確實,調值的變遷總是快于調類的變遷。
4.3陽入調演變的制約機制 關于兩岸閩南方言聲調發展演變的基本動因,筆者在拙作 “中國本土與海外閩南方言聲調差異及其成因”[22]已述及。從陽入調的發音看,聲母的發音部位對閩南方言陽入調的影響甚大。以漳州方言為例。漳州方言有聲母15個,韻母89個 (包括元音尾韻、鼻音尾韻、鼻化韻及相應的入聲韻等),現行漳州方言約有2500來個 (帶調)音節。缺陽入調的音節見附表 (根據 《閩南話漳腔辭典》中 “音節表”統計)表格[23]:
由附表可見,漳州方言中缺陽入調的音節約111個。陽入調的發音與聲母的發音部位有較大的關系:雙唇音p、p‘、b缺12個,舌頭音t、t‘、l缺17個,齒頭音ts、ts‘、dz、s缺34個,牙音k、k‘、g、h缺38個,喉音缺10個。可見聲母的發音部位越后,缺陽入調的音節越多,即形成陽入音節的機率越低。
發音簡便省力,是人們的普遍需求。如果說,在不影響語義表達表達的前提下,入聲韻尾的簡化消失,能使發音輕松簡便一些,那么,近百年來,陽入調的塞尾舒化、調尾上揚傾向就不難解釋了。不過,這還有待進一步調查實驗分析。
注釋:
[1]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臺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73年。
[2][7]鄭良偉、鄭謝淑娟:《臺灣福建話的語音結構及標音法》,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版。閩南語“優勢音”即臺灣最強勢的閩南方言語音。一般認為以漳腔為主,混入少量泉腔融合而成。
[3]引自林華東主編:《泉州歌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第296頁。
[4]林連通主編:《泉州市方言志》,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0頁。
[5]楊秀明:《漳州方言熟語歌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頁。
[6]周長楫、歐陽憶耘:《廈門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頁。
[8]張振興:《臺灣閩南方言記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頁。
[9]洪惟仁:《臺灣話音韻入門》(其中采用三度制記音。),臺灣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95年版,第30~31頁。
[10]竺家寧:《臺北閩南方言音檔》,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12]董忠司:《臺灣閩南語概要》,臺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印,2001年版,第157頁。
[13]許俊雅、洪惟仁撰述:《續修臺北縣志·藝文志》(卷九)。臺北縣政府2008年版,第319頁。
[14]所謂臺灣閩南方言的“漳泉濫”,即在早期漳泉移民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接觸與融合,形成以漳腔為主,混入少部分泉腔的所謂“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現象。
[15]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見中國網 china.com.cn時間:2009年07月14日。
[16]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35頁。
[17][22]楊秀明:《中國本土與海外閩南方言聲調差異及其成因》,《漳州師院學報》2011年第2期。
[18]郭錦桴:《近一百年來漳州話語音的變化》,《廈門民俗方言》1991年第6期。
[19]陳淑娟:《臺灣閩南語新興的語音變異——臺北市、彰化市及臺南市元音系統與陽入原調的調查分析》,《語言暨語言學》,第 2期,425~468頁。
[20]郭錦桴:《近一百年來漳州話語音的變化》,《廈門民俗方言》1991年第6期。
[21]王力:《漢語語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 569~570 頁。
[23]陳正統主編:《閩南話漳腔辭典》,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 15~23 頁。

附表:漳州方言中缺陽入調的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