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國煒 王小楊
(作者分別是:紅網副總編輯;紅網評論部主任)
在微博全新的交互模式面前,傳統網絡評論的輿論引導功能或有可能面臨弱化,但曾獲得中國新聞獎的品牌欄目——紅網“紅辣椒評論”頻道卻在評論內容建設、作者隊伍培養、欄目優化設置以及整合傳播渠道等方面走出了獨具魅力的道路。
當下微博主導的“微傳播”諸多弊病凸顯已不容忽視。這些弊病主要表現:原創性不足,復制轉載現象嚴重;碎片化表達,信息過于瑣碎;只言片語式速讀,易令人情緒化;名人微博反復渲染,并且由于網絡群體易受暗示,更易生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事實上,人為操縱下的“群情激憤”,有時不僅是虛假的“正義”,而且也極易演變成一場網絡暴力,甚至一些擁有上千萬粉絲的名人不堪忍受而刪除全部微博,一退了之。
這些“微傳播”弊病顯露的主要根源在于優質原創的缺乏。無論是認證名人,還是草根群體,微博用戶在表達上理性不足而浮躁有余,粘貼復制蔚然成風。于是對“優質原創”帶來的閱讀享受,日益成為網民群體的共同期待。正如2012年6月11日韓寒落戶騰訊網,創建“韓寒頻道”后,對電子雜志《一個》宗旨的解讀所言:“對待不停涌現的熱點,我們不強調速度,而強調有趣的視角;對待海量資訊,我們不強調數量,而強調文章的質地;對待紛繁萬象,我們不強調淺嘗輒止,而強調慢速的縱深閱讀。”這一解讀顯然是在反思當今網絡生態后的訴求表達。雖然“韓寒頻道”基于微博平臺開通,然而這種欲擺繁雜信息紛擾、追求品味閱讀的理念訴求,值得網絡評論編輯思考。
縱觀當前網絡評論頻道發展現狀,“千網一面”同質化現象極為嚴重。網絡評論文章四處轉載,稿件來源混亂。并且一些欄目的原創文章未經編輯就直接發布,語法不通,邏輯錯亂。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網絡評論頻道的品質。一旦頻道影響力受損又會導致投稿率下滑,稿件質量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作為全國較早開設的評論頻道,紅網“紅辣椒評論”一直立足優質原創,堅持走差異化路線。紅網評論編輯每天從數百篇來稿中篩選20—30篇優質評論,進行精編,實現稿件發布“三審制”,嚴格保證文章質量與結構合理。一方面,對一些角度不錯、觀點新穎,但存在某方面不足的文章,編輯會通過電子郵件或即時通訊工具與作者進行溝通,指導作者修改,以達到發布要求。另一方面對一些重點題材,在理性聲音不缺位的同時,鼓勵“百家爭鳴”,給有觀點有思想的作者話語平臺,實現思維視角的多元化。
網絡評論頻道以優質原創應對微傳播時代沖擊,前提得有一批高水平、多層次、結構合理的評論作者,持續提供優質的原創評論稿件。然而大多數網絡評論頻道沒有稿費支出,在維持與評論作者的關系上存在一些問題。
當然沒有稿費,并不代表不能聚集一支優秀的評論作者隊伍。這一方面,“紅辣椒評論”堅持草根發聲,全方位與作者互動,不斷培養評論新生群體,被喻為時評界的“黃埔軍?!?。應當說,除了日常工作中評論編輯與作者的互動交流外,這些應主要歸功于紅辣椒評論頻道的“三位一體”培養模式。所謂“三位一體”,即“年度佳作評選”“全國時評研討會”“時評聊吧”三方面融為一體,在評論作者或網民、著名評論家及評論編輯的多方互動中,合力挖掘與培養年輕一代評論作者,讓時評寫作愛好者在潛移默化中受益匪淺。正是源于鍥而不舍的堅持而形成的品牌效應,“紅辣椒評論”并未因網絡傳播新形態的演變而出現人氣下滑。
現以“紅辣椒評論年度佳作評選”全流程為例,來說明“三位一體”培養模式。具體來說,“年度佳作評選”主要分為三步:一、發布“年度佳作評選公告”,并由評論作者自薦或其他人推薦評論2篇作品參評。這些參評作品由推薦者轉帖發布在紅辣椒論壇“時評聊吧”版面,由評論編輯分組編號;二、分組編號工作完成后,由“紅辣椒評論”頻道邀請的9位全國知名評論家實名注冊論壇賬號,線上進行點評打分。如2011年度“紅辣椒評論佳作評選”的9大評委分別為:李文凱、鄢烈山、魏劍美、熊培云、曹林、童大煥、劉洪波、楊耕身、于德清。這些評委基本是全國時評界的權威人士,在時評圈的影響力已經得到了全面認可。在這一階段,評委進行點評打分的同時,評論作者及網民可以就評委的點評內容互動,相互討論,甚至就參賽作品的優劣評價展開辯論。這就給一般評論作者提供了一個向著名評論家學習的線上平臺;三、按規則公示獲獎名單,邀請評委、評論作者等出席一年一度的頒獎表彰儀式暨“全國時評研討會”。時評研討會包括評委代表講座、獲獎作者經驗交流,以及就時評界面臨的問題與未來的發展方向展開主題討論等。初涉時評的作者通過研討會,不僅可以與同道交流經驗,更能獲得全國知名評論家的當面指導。
這一圍繞評論作品展開的交流互動,每一步都完全做實做足,參與全程的評論作者自然獲益不少。一些評論作者會將一些感悟,以隨筆形式發表在“紅辣椒評論”頻道或“時評聊吧”版面,又為后來者留下一些寶貴的財富。因此通過“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紅辣椒評論”除培養了大量新人,贏得業界學界的諸多贊譽外,更為其繼續在復雜多變的網絡傳播生態中立穩了腳根。
內容建設立足優質原創,作者培養形成“三位一體”,兩者無疑決定了“紅辣椒評論”頻道品牌效應的持續。除此之外,內容發布與展示作者的頁面體驗也不容忽視。盡管在用戶體驗與交互模式上,網絡新聞評論頻道不能跟“微傳播體系”下的微博較量,但頻道欄目或頁面設計也應適當改進,以符合評論頻道的特色要求。

2012年4月,“紅辣椒評論”頻道為更好地體現“紅辣椒”的辣味,展示優秀評論文章,優化欄目設置,重新設計了美觀、簡潔、大方的頻道頁面。一方面,頻道品牌欄目“馬上評論”“辣言辣語”“談經論政”等在重點位置進一步突出,根據稿源情況增設“社會縱議”“新湘時評”,從而使內容呈現更為合理。
那么,在優化欄目設置上,又如何進一步拓展網絡話語空間呢?盡管目前“價值判斷”“事實判斷”仍是占據主導的網絡評論話語模式,不過網民對于“專業判斷”的言論需求也日益顯現。因此遵循這一趨勢,“紅辣椒評論”開設了“岳麓講壇”欄目。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微傳播”表達呈碎片化形態下,網絡新聞評論的“逆向應對”策略。按照設想,“岳麓講壇”欄目設置的目的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端發聲,發表知名專家學者的經典言論文章,增加評論頻道整體的權威性。目前一些重點院校的教授、社科領域的專家都不計任何稿酬,積極投發原創文章,發表自己的學術觀點,或從學術角度高屋建瓴地思考社會熱點問題。因此這也為高端作者提供了一個話語平臺;二是增強評論頻道的思辨色彩,強化草根與精英之間的“觀點爭鳴”。欄目成熟后,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這一前提下,將定期舉辦“紅辣椒評論‘岳麓講壇’專題辯論會”,選定備受關注的社會熱點,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與評論作者或網友代表共聚一堂,組成正反兩方,展開激烈辯論交鋒。將每個發言者的觀點與其對立的觀點一起進行編輯整理,以單篇文章發布在“岳麓講壇”欄目。并且,每期研討會結束后,將繼續開通反饋渠道,增強論辯的開放性。
顯然,優化欄目設置,實際上不僅僅可以拓展網絡的話語空間,而且客觀上更能進一步提升評論頻道品質,與立足優質原創策略不謀而合。
既然屬于網絡內容產品,那么網絡評論頻道就得順應網絡發展趨勢,以開放、融合、共贏的全新姿態“借船出海”,發揮網絡傳播“乘數效應”的正面作用。與前面所論述的應對策略相比,整合包括微博在內的傳播介質,強化網絡品牌效應,更有“借力營銷”與融入“微傳播時代”的意味。換言之,守住話語地盤,但也不應當排斥其他傳播形態。
一方面,“紅辣椒評論”在各大門戶網站微博平臺開通官方賬號,并加“V”認證,與其他評論頻道或評論界人員建立關系,互相收聽或關注,通過互動擴大粉絲群體,借力于微博,形成傳播影響力。官方微博每天由評論編輯負責更新內容,即將當天重點評論文章以“觀點摘要+鏈接”的形式發布。除推廣評論文章外,官方微博也成為紅辣椒評論頻道管理合作資源的平臺,為其他尋找合作的對象提供了一條通道?;蛟凇拔鞑ァ钡牡乇P里,與其他媒體的官方微博進行互動,形成傳播合力。
另一方面,除直接介入新媒介形態外,網絡評論頻道還可以與傳統媒體展開各種形式的合作,優勢互補,相互利用影響力資源,實現共贏。2012年“五一”勞動節期間,湖南電視臺公共頻道舉辦“公共大戲臺”大型直播活動,與紅辣椒評論頻道進行合作。合作過程中,由紅辣椒評論頻道推薦評論作者,到現場擔當評審,類似“快女微博評審”,對節目表演者的表現進行即時點評,并且通過現場發布實況微博與粉絲互動。電視臺則在現場顯示紅辣椒評論“LOGO”,以及主持人現場進行推薦。諸如此類媒介渠道間的互動,必然成為頻道品質提升與品牌推廣的重要輔助性力量。
因此,在當今“微傳播”漸漸成為主流交互模式的網絡生態中,網絡評論頻道和傳統媒體深度融合,可以實現品牌效應的不斷提升。互動過程中衍生的后續內容,又成為品牌欄目營銷的絕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