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于琳琳

中國下半年的經濟走勢會如何?實體經濟的出路在哪里?房地產的未來又怎樣?
本刊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的副會長顧云昌教授,聽聽他的解讀。
中國商人:對央行一月兩次降息您有何看法?降息,是否說明當前中國經濟情況不容樂觀?下半年經濟形勢如何?
顧云昌:一個月里降息了兩次,這樣的舉措不能說是微調了,也不能說是大調,起碼是比較明顯的政策調整。我想是中央根據上半年和六月份經濟形勢作出的總決策,目的是把我們的“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無論是我們投資的增長速度、貿易的增長速度還是消費的增長速度都乏力,這恐怕是這次降息的重要原因。整個經濟還沒有真正實現回穩,還在下滑,現在還在探底,三季度的GDP增長速度或許還會放緩,7月的CPI可能繼續下降,特別是PPR下降很不好,說明我們的產品過剩,下半年經濟還會比較困難。
中國商人:目前市場方面有很多關于結構性減稅的呼聲,針對企業加大結構性減稅的力度尤其是小微企業減稅和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新36條相關實施細則也已經全部出臺,您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顧云昌:結構性減稅是我們這次“穩增長”的主要內容。“穩增長”一個是結構性減稅,一個是啟動未批項目,還有就是信貸政策方面的,包括兩次降息。這樣一些做法,都是推動經濟復蘇,防止經濟下滑過度。現在最困難的還是中小企業,因為現在的整個實體經濟或者說我們需求方面投資過剩,實體經濟又不熱,加上過去我們信貸政策對大型企業比較有利,中小企業不容易得到貸款,資金短缺,銷售又不暢,這時候減輕企業的負擔讓他們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更好地得到發展。
中小企業的特點其實是應該安排更多的勞動力,我們就業的人口主要是從中小企業來的,如果中小企業扶植不起來倒閉的倒閉,垮臺的垮臺,那么中國的就業問題就會成為大問題。全世界都面臨貧富差距的問題,美國的失業率是百分之八點幾,西班牙的失業率是百分之二十三點幾,其實就是就業問題導致的。中央政治局剛開過一個學習會,主題就是把就業放在經濟工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我們后面是就業問題,進入經濟增長的問題 ,為什么經濟增長保持百分七甚至百分之八,原因還是就業問題。所以36條的貫徹實際上就是要扶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
中國商人:央行的兩次降息,發展實體經濟的意圖很明顯,未來發展實體經濟的出路在哪里?著力點在哪里?
顧云昌:大的實體經濟已經過剩了,一些中小企業無論是實體經濟的還是服務業的,都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個健康的經濟體應該是許多中小企業支撐的。中小企業是發展實體經濟的出路和著力點。無論是經濟的繁榮還是就業問題主要是靠中小企業,就業了才能增加收入,增加收入了才能拉動消費,因為我們的內需不足。
中國商人:有不少專家表示,此番降息最大的受益者可能就是房地產業了,甚至有房產中介表示,房價繼續下跌的可能性為零,甚至還有上升趨勢,您同意這種觀點嗎?
顧云昌:宏觀經濟層面的微調,特別是貨幣政策的變化,一個增加流動性三次降低準備金率增加流動性,兩次降息降低利率,客觀上來說必然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回暖,房價的回升,因為這是世界各國的經濟以及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已經證明的。房地產回暖不回暖和利息高低有關系,利息上漲的情況下對需求是有抑制作用的,而利息降低情況下對需求是有推動作用的。降低利息買房子成本自然降低了,兩次降息和不降息之間還本付息的錢節省百分之十,個人按揭的成本可以減少百分之十甚至更多,這時候會導致買房的人更多。
盡管我們的貨幣政策和“穩增長”政策不是針對房地產的,是為了整個經濟的穩定和推進而采取的政策,但是它客觀上助推了房地產市場的回暖,助推了房地產價格的回升。目的并非如此,但卻起到了這樣的效果。
中國商人:房地產在實現“穩增長”上會有什么作用?房地產未來如何?
顧云昌:有人說不能對房地產寄予過高的希望,但是也不能不對房地產寄希望。從美國的經濟來看,十次的經濟危機九次靠房地產救活,現在美國的經濟還是發展緩慢,因為美國的房地產市場還沒復蘇,一旦美國的房地產復蘇了,那么經濟也就上來了。房地產調控政策一旦放松就會出現反彈,并且肯定會出現強烈的反彈,房地產需要緊緊把投資投機性需求止住的同時支持剛性需求,把剛性需求支持好,才能使交易量上來,房價相對穩定對經濟增長就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房地產大都是民間資金,房地產的問題是將需求控制住了,我們現在經濟問題是需求不足,全世界都需求不足,房地產需求卻很充足,但是我們沒有充分發揮。我們的剛性需求也在遏制,特別是改善型需求沒有發揮好,如果把改善性需求發揮好,把投機性需求遏制住,中國地產起碼還有二十年的興旺。中國地產走過了二十年的黃金期,現在進入了白銀時代,所以我們現在吻別黃金時代牽手白銀時代。
中國商人:因為房價調控,地方政府財力急劇下降,您認為政府的宏觀調控是否存在“穩增長”和“控房價”的“兩難”選擇?未來趨勢如何?
顧云昌:對中國老百姓來說,地產是最大的固定資產。老百姓的最大消費不是吃、穿、行,而是住,住房消費是老百姓最大的消費。家庭財產包括存款、股票、房產,其中最大的財富還是房產,房產要占據財富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所以說許多國家都把房地產作為刺激經濟的手段,中國也不例外。1998年的亞洲經濟危機就是靠房地產刺激上來的,2008年的次貸危機也是靠房地產刺激上來的,所以人們感覺到要讓經濟回暖最有效的措施是刺激房地產。但是為什么現在政府對房地產仍然進行調控呢?因為我們另外一個目標就是要控制房價。房價太高了,我們前一個時期搞了兩年的調控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果因為“穩增長”又一次把房價提高了,等于是房地產調控功虧一簣,前功盡棄了,所以既要“穩增長”又要“控房價”,這兩者之間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對中國政府和地方政府智慧的考驗。
中國地方政府有個特點和房地產關系非常密切,因為許多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來源主要是來自土地出讓金,土地出讓金的多少決定土地市場的冷熱;土地市場的冷熱又取決于房屋銷售市場的冷熱;房屋市場的冷熱又取決于房價。我們希望降低房價來促進銷售,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愿望。的確,前段時間由于房價下降,房屋的銷售上來了,這叫以價換量。但是有個問題,一旦銷售量上來,房屋價格就不可能再下降了,既然大家認為這個價格合理了,我們都買了,那么這個價格就是合理的了,開發商覺得既然這個價格能賣掉房子了,那么他們為什么還要降價呢,作為開發商來說始終認為價格越高越好,作為買房者來說希望價格越低越好,包括政府也一樣,政府也希望賣地越來越高。
所以說以價換量是好的,但是一旦銷售量上升,房價是不可能再下降了,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地方政府由于對土地財政的高度依賴,由于今年上半年土地出讓金下降了27%,政府的財政支出已經是剛性的。地方政府的支出主要用于:一、地方投資,二、社會的福利,三、政府自己開支。由于土地出讓金的下降導致財政收入下降,三方面的支出就會不足,既影響了地方投資又影響了社會保障,包括保障房建設的投資,也包括了公務員的消費。
有的地方政府工資都發不出,向銀行貸款發工資,有的地方政府要求房地產開發商提前把明年的稅繳了,還有的甚者要求企業把三年的都繳了。如果房地產市場能夠回暖,銷售增加,開發商有錢了就能來買地,那么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就會提高。地方政府處于這樣的一種立場,所以必然不希望樓市繼續再冷下去,而是希望保持常態。這就是地方政府現在面臨的兩難,既要根據中央的政策調控樓市不能動搖,不能放松,但是又不能使地產過度下滑而導致地方財政的各方面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