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慶偉
(大連交通大學 環境化學與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8)
N,N—二乙基苯胺是一種重要的化工中間體,用途廣泛[1].傳統合成方法見文獻[2],本文提出用相轉移催化的方法[3-5],用18-冠醚-6作相轉移催化劑,苯胺和溴乙烷作反應底物,合成了N,N—二乙基苯胺,研究了多種反應因素對目的產物產率的影響,提出了最佳工藝條件,產品產率為 73.1%.
Perkin-Elmer 1730型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美國PE公司;PFT-NMR Bruker AC-80型核磁共振譜儀;美國Bruker公司;日立AC-80型質譜儀,日本日立公司;島津GC-16型氣相色譜儀,日本島津公司.
苯胺、氫氧化鈉、乙酸酐均為AR;溴乙烷、18-冠醚-6均為CP.
取11 mL(0.12 mol)苯胺和13.5 mL(0.18 mol)溴乙烷,0.8 g(3 ×10-4mol)18-冠醚-6,45 mL 質量分數35×10-2的氫氧化鈉溶液,采用與文獻[4]相同的實驗方法合成,得到N,N—二乙基苯胺 12.30 g,收率 73.1%.
將得到的產品分別通過IR,1HNMR,GC-MS光譜鑒定,證實是N,N—二乙基苯胺,產品經GC檢測純度為98.0%.
實驗發現,使用18-冠醚-6作相轉移催化劑時,反應時間、反應溫度、催化劑用量、反應物摩爾比、氫氧化鈉溶液質量分數、氫氧化鈉溶液用量等均對目的產物產率發生影響.為弄清上述各影響因素對收率的影響程度,獲得最佳工藝條件,進行了表1所示的L25(56)正交試驗.
從表1中得出,各影響因素對收率提高的重要性次序依次是:反應時間>反應溫度>催化劑用量>氫氧化鈉溶液質量分數>氫氧化鈉溶液用量>反應物摩爾比.取得最佳產品收率的優化工藝條件是在45 mL 35×10-2(質量分數)的氫氧化鈉溶液中,苯胺和溴乙烷的摩爾比為1∶1.50,18-冠醚-6用量0.8 g,反應溫度55℃,常壓反應4 h,產品產率為73.1%.
2.2.1 反應時間對產品產率的影響
以反應時間為一水平,按六因素五水平法對表1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反應時間與產品產率的關系,極差為27.12,見圖1.

表1 L25(56)正交試驗表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反應時間為4 h時,產品的產率最高,這說明反應4 h達到了平衡.而在3 h和7 h產率較低,這是因為反應時間太短時,反應不充分,所以產品的收率低,而反應時間過長,則產品收率不再增加,副產物開始增多,致使產率下降.所以反應時間控制在4 h較為合適.
2.2.2 反應溫度對產品產率的影響
以反應溫度為一水平,按六因素五水平法對表1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反應溫度與產品產率的關系,極差為17.86.見圖2.

圖2 反應溫度與產品產率的關系
反應溫度在本實驗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由圖2可見,溫度在45℃ 時,產品產率很低,隨溫度升高,產率增加.當反應溫度在55℃ 時,產率最高,且產品顏色較為純正.如反應溫度繼續升高,產率反而降低,且產品顏色變深.雖然加熱可以使此反應向正方向進行,有利于提高產率,但是當溫度過高時,會引發一些副反應,致使產率下降,因此,反應溫度應控制在55℃.
2.2.3 催化劑用量對產品產率的影響
以催化劑用量為一水平,按六因素五水平法對表1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催化劑用量與產品產率的關系,極差為16.0.見圖3.

圖3 催化劑用量與產品產率的關系
催化劑在相轉移催化反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催化劑的用量直接影響著產率.由圖3中可以看出,催化劑用量從0.2~0.8 g之間變化時,產品產率隨催化劑用量增加,先下降到最低然后逐漸升高,催化效果明顯提高.當其用量達0.8 g時,產率達最高值.繼續增加催化劑用量,產率開始下降,由此可知催化劑的最佳用量為0.8 g.
2.2.4 反應摩爾比對產品產率的影響
以反應摩爾比為一水平,按六因素五水平法對表1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反應摩爾比與產品產率的關系,極差為7.54.見圖4.

圖4 反應物摩爾比與產品產率的關系
從圖4中可以看出,當摩爾比從1∶1.50~1∶2.50之間變化時,產品產率先逐漸緩慢降低,然后又逐漸緩慢升高,再又逐漸降低.在反應物摩爾比為1∶1.50時,產品產率達到最高,從減少反應物投料比降底反應成本考慮,選取1∶1.50作為最佳反應物摩爾比.圖4反映了反應物摩爾比對目的產物產率的影響規律.
2.2.5 氫氧化鈉溶液質量分數對產品產率的影響
以氫氧化鈉溶液質量分數為一水平,按六因素五水平法對表1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氫氧化鈉溶液質量分數與產品產率的關系,極差為12.1.見圖 5.

圖5 氫氧化鈉溶液質量分數與產品產率的關系
從圖5中可以看出,當氫氧化鈉溶液質量分數在30×10-2~50 ×10-2之間變化時,目的產物產率呈現先逐漸升高,然后逐漸降低,到45×10-2時,產品產率達到最低,然后又逐漸升高的趨勢,當氫氧化鈉溶液質量分數在35×10-2時,目的產物產率達到最高,35×10-2為最佳質量分數.圖5反映了氫氧化鈉溶液質量分數對目的產物產率的影響規律.
2.2.6 氫氧化鈉溶液用量對產品產率的影響
以氫氧化鈉溶液用量為一水平,按六因素五水平法對表1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氫氧化鈉溶液用量與產品產率的關系,極差為11.2.見圖6.

圖6 氫氧化溶液用量與產品產率的關系
從圖6中可以看出,當氫氧化鈉溶液用量在25~45 mL之間變化時,隨著氫氧化鈉溶液用量的增加,目的產物產率呈現先逐漸降低,然后逐漸升高,再逐漸降低,又逐漸升高的趨勢,在45 mL時達到最高,所以選取45 mL為最佳溶液用量.
從產品收率與各因素水平的關系看,優惠工藝條件應是各反應因素最佳條件的綜合.綜合考慮,最佳反應條件是催化劑用量為0.80 g,反應溫度55℃,氫氧化鈉溶液質量分數35×10-2,氫氧化鈉溶液用量45 mL,反應物摩爾比1∶1.50,反應時間4 h,以此實驗條件進行實驗后,發現產品產率比較高,為73.1%.將此實驗結果與表1中的實驗結果對比發現,此時實驗結果是最佳的,綜合考慮本次實驗所確定的條件為優化工藝條件.
實驗中發現,使用18-冠醚-6作相轉移催化劑,氫氧化鈉濃度,氫氧化鈉用量,反應溫度,催化劑用量,苯胺與溴乙烷的摩爾比,反應時間均對N,N二乙基苯胺的產率產生影響,通過表2可以看出在此催化劑下反應時間對產率影響最大,其次為反應溫度,催化劑用量對產率的影響次之,總之對產率影響順序為:反應時間>反應溫度>催化劑用量>氫氧化鈉溶液質量分數>氫氧化鈉溶液用量>反應物摩爾比.綜合分析,本實驗優惠工藝條件為:反應時間4 h,反應溫度55℃,催化劑用量0.8 g,反應物摩爾比1∶1.5,氫氧化鈉溶液質量分數35×10-2,氫氧化鈉溶液用量45 mL.
在獲取的水層中含有大量的氫氧化鈉,少量溴化鈉和催化劑,經研究催化劑18-冠醚-6溶解在氯仿中,而且氯仿與水分層,利用這一特點,我們有機會把催化劑提取出來,具體操作為:首先計算出待萃取水層理論催化劑的量,取20 mL氯仿放入水中,充分混合后,把上層有機層氯仿用分液漏斗分離出來,保留萃取后的水層,繼續添加20 mL氯仿在水層中,充分混合,分離出有機層與第一次萃取后的有機層混合,保留水層,繼續用氯仿萃取重復上述操作3~4次,將得到的氯仿放入旋轉蒸發儀中減壓蒸餾,注意不要把氯仿完全蒸干,以防催化劑分解,將得到的固體在用抽慮裝置抽慮,最后將得到的固體風干,稱量,用融點測定儀測定融點,以確定獲得產品是否為催化劑.同時經IR光譜檢測認定,最后計算萃取率.

表2 18-冠醚-6的提取
對18-冠醚-6萃取中,水層中含有15 g的催化劑,經過萃取得到2.7 g催化劑,萃取率為20%,經熔點測定儀測定和IR光譜鑒定,確認回收產品為 18-冠醚-6.
用苯胺和溴乙烷作反應原料,用18-冠醚-6作相轉移催化劑,在氫氧化鈉堿性條件下,可以實現常壓N,N—二乙基苯胺的合成,優化工藝條件為:在45 mL 35×10-2(質量分數)的氫氧化鈉溶液中,苯胺和溴乙烷的摩爾比為1∶1.50,18-冠醚-6用量0.80 g,反應溫度 55℃,常壓反應 4 h,產品產率為73.1%.采用溶劑萃取的方法,可以將反應系統的催化劑萃取、回收率為20%以循環使用,從而實現環保、節能、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模式.
[1]章思規.精細有機化學品技術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683.
[2]徐克勛.有機化工原料及中間體便覽[R].遼寧省石油化工技術情報總站,1989:553.
[3]DEHMLOW EV,THIESER R.The Mechanism of N-alkylation of weak NH-acids by phase transfer catalysis[J].Tetrahedron Letters,1985,26(3):297-300.
[4]田慶偉,黎明.N,N—二乙基苯胺的相轉移催化合成[J].精細化工,1992,9(2):37-39.
[5]田慶偉.四丁基氫氧化銨相轉移催化合成N,N—二乙基苯胺的研究[J].日用化學工業,2001,31(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