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研
古代哲學家都是神。孔子去拜見了南子,子路知道后不高興,孔子發誓:“如果我干了壞事,老天會懲罰我。”——《論語》里記載的這則孔子的有點“桃”的逸事,卻也絲毫不影響孔子神的形象。但近代以來,造神傳統逐漸衰落,傳記作者也樂意把那些思想界的巨匠從神壇搬下來,還原成人。這時,不明就里的人難免會奇怪,那些久遠時代的哲學家,怎么看怎么偉大,高尚又智慧,還不乏稚趣,而近代以來的哲學家的脾氣,卻一個比一個臭,一個比一個讓人瞠目。
糾纏維特根斯坦終生的一個命題是,他要不要自殺。他在羅素的辦公室瘋狂地來回走動,陷入形而上的焦慮,羅素被他搞得有點煩,他很困惑地寫道:“我看不出有什么明顯的理由,為什么他不能再活很長時間。”要不是他真有哲學天才,難說羅素有耐心聽他的那些自我分析。維特根斯坦很愿意和自己“唯一的朋友”品生特一起旅行,原因之一或許是,只有品生特才能容忍他隨時都會發作的“絕對的慍怒和暴躁”,但就連品生特也不得不承認,老和維特根斯坦待一塊,“避免摩擦的難度無限大”。
尼采罵人的本領也相當高超,他罵蘇格拉底“賤民”,有“畸形人所特有的那種惡意本性”;他說所謂教養,無非“在于不讓人看出自己多么卑鄙、下作”。
盧梭,把自己的五個孩子全都送進了孤兒院,最后還說“我很清楚沒有一位父親像我一樣周到溫柔”,但這已不是脾氣臭這么簡單了……
從粗糙的生活角度看,哲學家是吹毛求疵的一類人。說他們恃才傲物,似乎簡單了點,也不僅僅是“有棱角”,他們性格里的極端或許還包含一種好奇心:把自己狠狠地摔在眾人面前,看看世界有什么反應。當然,更多的時候,他們更愿意摔的是別人,而不是自己。脾氣臭的人不少,天才和普通人的區別是:天才有壞脾氣,也有才氣;普通人,只有壞脾氣。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