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溢華(青島農業大學 圖書館,山東 青島 266109)
印前聯合編目,簡稱印前編目,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和云計算技術,以出版社所填《圖書CIP 數據工作單》為起點,整合出版界、發行界、圖書館界人力、技術、系統、設備等資源,統籌安排,合理規劃,專業分工,共同完成CIP 制作,并以此為基礎,對排版完畢并完成“三校”后即將付印前的電子排版圖書及時進行編目,合作建立具有統一標準的文獻聯合書目數據庫。它與傳統的圖書編目相比有如下特點:
印前編目整合出版界、發行界、圖書館界人力、技術、系統、設備等資源合作建立具有統一標準的文獻聯合書目數據庫,它涉及的主體不僅包括圖書館領域還包括出版發行領域。跨領域合作得以有效開展,不僅要整體提高編目質量、消除重復編目、減少資源浪費,還要使各參與單位少付出、多享利,在共同的利益契合點驅使下,印前編目才可以順利實施并保持可持續發展。對于出版發行領域來說,以少量的付出,由圖書館領域分擔分類標引工作,幫助完成CIP制作以提高CIP 質量,并且CIP 返回出版社周期不受影響,總體來講利大于弊。而對于圖書館領域來說,分類標引是它們的專長,也是圖書編目必須要做的工作,提前在CIP 制作過程中完成,并沒有增加勞動量,相反,由于利用CIP 基礎數據,免去基本著錄項的錄入工作,可以節省精力更加專注核心業務。
印前編目涉及的對象有:工作單、電子清樣、數據單、電子紅樣、可印CIP 數據、MARC 數據,并且都以電子形式出現。
(1)工作單
CIP是新聞出版署信息中心根據出版單位所填工作單編制的數據。具體的說,CIP 就是在圖書編輯出版過程中,由確定為集中編目的部門,根據出版部門提供的書稿清樣或有關編目資料,按一定的標準和規范進行編目處理,然后再將這種格式化的編目數據資料交給出版部門,將其印制在圖書的書名頁背面或版權頁上,以供圖書出版發行部門、圖書館、書目編制機構和讀者使用。[1]可見,工作單是在圖書“清樣”的基礎上完成的,以電子形式出現,即是電子清樣。
(2)數據單
CIP 數據是出版發行領域與圖書館領域合作完成的,出版社發布數據單、圖書清樣,新聞署信息中心對工作單進行審核,同時,圖書館領域根據電子清樣對工作單進行分類標引等工作,合作完成后,工作單演變成具有CIP 和MARC 功能的數據單,但由于不同出版單位編目人員素質差異導致提供的工作單可能存在質量問題,而CIP 數據申報后出版數據也可能發生變化,數據單還需要進一步修正。
(3)電子紅樣
紅樣是指最后的校樣,是用印刷機或打印機制成的成品樣稿,用來讓用戶最終確定稿件人終樣,之后就可以上機印刷了。[2]所以,排版完畢并完成“三校”后即將付印前的電子排版圖書,即是電子紅樣,它是排版的最后一步,圖書的內容和出版格式都不再變化,最后編目員再根據電子紅樣修正數據單,生成可印CIP 數據和MARC 數據。
印前編目是對排版完畢并完成“三校”后即將付印前的電子排版圖書進行編目,又利用CIP 基礎數據減少錄入工作,而在CIP 制作的過程中,編目員已參與分類標引等工作,對圖書內容已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真正的圖書編目工作已演變成校對及修改工作。簡單易行,易于保證及時編目。
(1)整合資源
圖書編目資源是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綜合圖書館及出版發行領域各方優勢,加強規劃,采用強大的信息整合技術系統,把全國數萬個圖書情報單位和出版發行單位的編目資源整合成一個大的編目部門,實施印前編目工作,能節省大量的資源。
(2)印前編目的專業分工
印前編目強調專業分工,新聞署信息中心(以下簡稱CIP 中心)負責審查和核字號,圖書館領域負責分類、標引工作。分類標引工作根據《中圖法》類目進行一二級細分,分為22個一級類目和216個二級類目,圖書經過二級分類后,保證對應的216個二級編目在二級學科專業范圍內編目。
印前編目是利用計算機、網絡和云計算技術,對電子化的工作單、電子清樣、數據單、電子紅樣、可印CIP 數據、MARC 數據進行操作,各編目主體采用自助的方式通過交互界面進行網絡化工作,操作過程完全電子化,操作結果即時顯示在網絡系統上,各編目主體各司其職,分工明確、操作透明,編目內容能夠即時利用,又互不影響修改、添加等工作。
印前編目整合出版發行界、圖書館界人力、技術、設備等資源合作建立具有統一標準的文獻聯合書目數據庫。它強調共同制作,體現的是合作、共享的思想,表現的是即時、同步的工作過程。CIP 中心對工作單審核操作的結果即時體現在數據單上,而編目中心也可以同步對工作單進行分類、標引,其工作結果也能即時出現在數據單上。
基于以上分析,印前編目以網絡為媒介,以內容為主線,以《中圖法》體系分類為基礎,以《中圖法》類目為劃分標準把工作專門化,進而部門化,形成虛擬組織機構,各組織分工明確,工作全程電子化,通過網絡化的功能,不同的部門及不同工種之間能利用同一工作單進行同步化工作。這些特征,注定了印前編目流程具備電子化、網絡化、同步化的特征。
工作流程是指企業內部發生的某項業務從起始到完成,由多個部門、多個崗位,經多個環節協調及順序工作共同完成的完整過程。簡單地講,工作流程就是一組輸入轉化為輸出的過程。印前編目工作是由多部門、多崗位、多環節協調共同完成的,這個完成過程,就是印前編目的工作流程,它以出版社發布工作單、清樣信息為起始點,CIP 中心對工作單進行審核的同時,進行一級分類,而后二級分類,再后是二級編目,二級編目再分為分類標引和修正工作。
但由于出版社眾多,與22個一級分類中心直接打交道,命令鏈難以清晰,可由調度中心協助一級分類,加深工作專門化。調度中心可以根據出版社的專業屬性,把專業出版社待印的圖書劃分進對應的一級分類中心部,一級分類中心部根據專業范圍確保圖書的專業屬性,剔出專業出版社待印的一些非專業、泛專業圖書返回給調度中心,調度中心再把它們和綜合出版社待印的圖書一起處理,重新類分入對應的一級分類中心。
綜上,印前編目工作流程為:出版社發布工作單、清樣信息,CIP 中心對工作單進行審核的同時,調度中心根據電子清樣對圖書進行專業化調整后分入到22個一級分類中心部,一級分類中心部進一步確認類屬后,進行二級分類并劃入到對應的216個二級分類中心部,各二級分類中心部根據電子清樣進一步確認二級分類類屬,保證二級編目中心部在二級專業范圍內對工作單進行分類標引等工作,與CIP 中心合作完成工作的基礎上,工作單演變成涵蓋CIP 和MARC 數據功能的數據單,在這期間,出版發行界也確認了電子紅樣的排版工作,最后,編目員再根據電子紅樣對數據修正,生成可印CIP 和MARC 數據。具體如下圖。
由于清樣與紅樣只是排版格式的變化,與內容無關,對著錄項目影響不大,用很少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校對、修正工作,對CIP 返回出版社周期的影響非常小,又由于圖書館領域幫助CIP 分類標引,縮短了CIP 制作時間,整體上可能會縮短CIP 返回出版社的周期。因此,印前編目在CIP 策略的帶動下可以名符其實的在“印前”完成。下面以《中圖法》A 大類圖書舉例說明。

圖 印前編目工作流程
以A 大類圖書為例進行分析:《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選集,斯大林選集》《毛澤東文集》《鄧小平文選》《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列寧論資本市場》《鄧小平與毛澤東:說不盡的世紀兩偉人》《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它們分別代表了A 大類圖書中一二級類的八個類別。
出版社根據這些圖書的清樣填寫工作單并與電子清樣一起發布到網絡編目系統,而后進行最后的校樣,即形成電子紅樣。在這期間,一方面新聞出版署信息中心進行圖書審核并在工作單上分配核字號;另一方面印前編目調度中心據電子清樣甄別后,把以上圖書劃入A 分類中心部,A 分類中心部據電子清樣進行二級分類后把上述圖書分別劃入A 系公共區域圖書、A1 分類中心部、A2 分類中心部、A3 分類中心部、A4 分類中心部、A49 分類中心部、A5 分類中心部、A7 分類中心部、A8 分類中心部,對應的A1——A8 編目中心部則據電子清樣在工作單上對本部或A系公共區域圖書進行分類標引。相關機構共同合作把工作單演變成涵蓋CIP 和MARC 數據功能的數據單,最后,二級專業編目員再根據電子紅樣對數據單進行修正,生成可印CIP 和MARC 數據并上傳至數據中心,數據中心再把相關信息返還給對應出版社,并對所有數據進行保存維護。
印前編目流程涉及主體和對象較多,同步進行的項目也不少,看似復雜,但在網絡上實現卻簡單易行,清晰明了。它首先通過網絡實現即時工作,其次通過跨領域整合編目資源共用工作單、電子清樣、電子紅樣、數據單,達到資源共享,消除重復編目。同時,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對工作進行跟蹤說明,讓工作流程更加清晰透明,減少溝通的麻煩,各主體只需各司其職,整體工作就可以有序進行。這不僅需要合理的制度、完善的機制引導,更需要良好的技術作保證。
[1]周麗.議圖書在版編目[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9(2):202-204.
[2]百度百科.紅樣[EB/OL].[2010-12-15].http://baike.baidu.com/view/429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