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 碩,汪 洋(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上海交通大學 醫學院圖書館, 上海 0005)
專利文獻是一種記載發明創造內容的科學技術文獻,是各國專利局及國際性專利組織在審批專利過程中產生的官方文件及出版物的總稱。通常主要是指專利說明書,但就廣義而言,它還包括專利局出版的各類檢索工具書,如專利公報、專利分類表、專利分類表索引、查找專利用的各種索引等,甚至包括在專利的申請和審批的過程中產生的所有文件。
專利文獻中包涵的信息內容主要有專利技術信息、專利法律信息和表示專利文獻外在特征的信息。專利文獻中的技術信息可以幫助企業獲取最新技術,提高R&D 起點和效率,避免重復,進行技術評價和預測,分析競爭對手的專利戰略、技術開發戰略和競爭戰略。專利文獻中的法律信息可以幫助企業利用失效或不受保護的專利進行技術仿制,進行專利技術貿易以及進行專利侵權訴訟或為企業并購提供決策支持。專利文獻的外在特征信息與內容中包涵的經濟信息可以幫助企業發現新產品及其市場,進行產品進出口貿易,了解行業投資熱點及國內/國際市場環境。
世界上的專利文獻數量巨大、內容廣泛,編排、著錄統一,分類同一,集技術、法律、經濟信息于一體,是一種難得的綜合信息資源。專利文獻的特點使得人們便于從整體上對其開展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研究。通過專利情報分析,企業不僅能獲得技術競爭情報,還能獲得市場競爭情報和競爭對手企業的競爭戰略部署等實用的信息,對提高企業技術創新和競爭能力,制定正確的競爭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專利情報分析是指利用統計學方法和各種信息處理技術對專利說明書與專利公報中的專利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將之轉化為具有總攬全局及預測功能的競爭情報的過程。專利情報分析方法包括:①定量分析(又稱統計分析),主要是按有關指標對專利文獻的外表特征進行統計分析,如專利數量、同族專利數量、專利引文數量等,并從技術和經濟的角度對有關統計數據的變化進行解釋,以取得動態發展趨勢方面的情報,進行預測;②定性分析(也稱技術分析),是指按專利技術特征來歸并有關專利并使之有序化,一般用來獲得技術動向、企業動向、特定權利狀況等方面的情報。通常兩種方法結合使用,即專利文獻的外表特征和內容結合起來分析,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1)步驟。分析課題,明確專利情報分析目的,選擇專利信息源,專利文獻檢索,專利情報的整理與統計,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結果的存儲與傳遞。
(2)常用的定量、定性分析方法。①時間序列法是指以企業、技術領域的專利數量作為變量考察其隨時間變化的規律,一般用以分析趨勢。對某一技術專利的時序分析,可以分析技術發展趨勢。對不同企業專利的時序分析,可以比較企業的研發實力。②技術系數法是通過測定特定技術領域的技術的量與質,調查該技術領域的技術開發動向。③矢量動態模型法是將專利統計數據矢量化,從而更直觀地觀察技術的發展動態。以專利申請量為X 軸,參加企業數為Y 軸,將統計數據用矢量形式繪制在坐標中,求其矢量和,并以和矢量的起點為相對坐標的原點,判斷和矢量所在象限,據此確定專利技術所處的發展時期。④專利引文分析法是對專利文獻引用參考文獻的現象進行分析研究,揭示其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并據此進行技術發展趨勢的評價。⑤技術發展脈絡研究法是統計某一時期內的專利文獻中已經解決的技術問題,組成不同類型和層次的技術群。在時序上繪制主要技術發展脈絡圖,以掌握技術發展動向,預測開發傾向及研究技術發展脈絡的規律性。[1]⑥專利技術/功效矩陣分析是將橫軸列出專利文獻中所達到的功效種類,縱軸列出所采用的技術手段種類,以矩陣的形態整理技術。其主要作用在于找出自身技術的位置,判斷是否侵權,或進行技術挖洞及技術創新。
(3)國內外專利分析工具。目前國內外用于專利分析的工具不少于幾十種,分析方法包括基本統計分析、聚類分析、共現分析和引證分析。可以對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和混合數據進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可視化展現,極大地方便了專利情報分析工作。現將主要的商業軟件列舉如下:①非結構/結構化數據文本挖掘工具,如TEM IS、ClearForest,基于語義分析技術將非結構化數據轉化成結構化數據進行文本挖掘,聚類分析功能強大。前者有統計分析功能。②結構化數據挖掘工具,如Thomson DataAnalyzer、STNAnaVist,有數據清洗功能,可進行聚類分析、統計分析和共現分析,其中TDA 支持20 多種文獻數據源,是國內應用較多的軟件。③混合數據挖掘工具,如Aureka 和Delphion,提供專利文獻檢索和下載,可進行統計分析、聚類分析和引證分析(僅美國專利)。前者分析功能全面,后者的檢索功能較強而數據分析功能稍弱。[2]國內軟件主要有東方靈盾科技有限公司與M-CAM 合作的East Linden Doors 工具,知識產權出版社,保定大為,北京彼速和恒和頓的HIT_ 恒庫。除統計分析功能較強外,一些具有部分引證分析功能,但普遍缺乏聚類分析功能。
同類產品技術的專利申請人、發明人、專利權人必定是競爭對手,將這些專利申請人、發明人和專利權人的名稱收集起來,統計其專利件數,所得到的專利量排行榜就是企業競爭對手一覽表。在競爭中企業面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競爭者:(1)技術競爭者,如科研院所等,是企業積極爭取合作的對象,以利于企業在技術上的創新與提高。(2)產品競爭者,如所有具有一定規模生產能力的企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是企業密切跟蹤監視的對象。
主要分析內容包括:(1)技術研發趨勢分析,用以進行技術預測和判斷競爭對手企業的技術政策。常見如時間序列法分析,考察競爭對手各企業的專利申請量按IPC 分類隨時間分布狀況,判斷其技術研發趨勢,考察競爭對手各企業某產品技術的專利量按不同技術主題或不同技術功效隨時間分布的狀況,判斷其技術或產品開發趨勢;(2)技術研發重點分析,主要分析判斷競爭對手企業的技術研發重點轉移及其技術演變。方法有:統計各競爭對手企業的專利量按IPC 類號分布的情況,或某產品技術的專利量按技術主題分布的狀況,判斷其技術研發重點;計算競爭對手企業某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占其全部申請量的比例稱為技術重心指數,是判斷企業技術研發重點的常用分析指標;技術/功效矩陣分析,作用在于找出技術的密集區、雷區及未開發區和有利可圖的區域,是判斷各企業的技術研發重點及研發策略的重要分析方法。也是找出自身技術所在的位置的重要方法。(3)關鍵(核心)技術分析,主要分析重要技術突破/功效,核心專利的穩定性及其外圍專利。識別判斷各競爭對手企業的關鍵(核心)技術是專利信息分析的一個重要內容。常用分析方法有專利的被引頻次分析和同族專利分析,被引頻次高或同族專利指數高的專利發明就是該企業的核心專利技術。同理,專利保護的時效性使得只有那些重要的、帶來較高經濟效益的專利技術才得到較長時間的維護,專利壽命/失效原因分析也常用來分析關鍵(核心)專利。(4)高產發明人分析,掌握關鍵技術人才及研究領域,便于跟蹤。通過競爭對手企業發明人陣容分析,發現其核心發明人及其重點研究領域,跟蹤監測相關研發領域的新進展并為引進人才提供參考。
從某一產品技術專利量排行分析或專利量/主要專利權人構成比分析上判斷各競爭者的競爭實力,從專利授權率分析評價競爭對手企業的技術力量,它反映出對方技術的先進性,從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專利的比例上判斷評價競爭對手企業技術的成熟度,從國外/國內專利量比例上判斷競爭對手企業的經濟實力。此外,還有一些常用的分析指標從專利引證關系角度評價不同企業專利的質量和企業的技術組合力量,如即時影響因子、技術力量、科學關聯性、科學強度及專利引證率等常用來反映企業的競爭實力。
(1)實施市場監測。根據競爭對手企業申請專利的內容、類型及購買專利技術的情況,判斷其產品開發策略和新產品市場,警示產品開發轉移或其對本企業產品及市場造成的潛在沖擊。通過追蹤競爭對手企業某專利技術的實施利用情況,觀察圍繞該發明專利技術是否有新出現的、相關聯的實用新型專利,判斷該技術擴大的應用領域及其潛在的市場。(2)市場策略的監測。從競爭對手企業的專利數量、專利實施率和專利類型上辨別其采取的市場競爭策略。如專利量多并且實施率高的企業屬于市場開拓型企業,實用新型專利較多,發明專利少的企業多屬于市場追隨型企業。[3]
通過統計分析競爭對手企業下屬各分公司、機構和有密切合作關系的單位的專利申請量,可以了解其技術分布和技術合作情況。常見的專利合作形式有二:(1)專利交叉許可,在企業間的專利比較接近,而專利權的歸屬錯綜復雜或相互依存的情況下,競爭對手的專利對本企業的生產經營構成妨礙即可實施。另一情形是互不關聯的兩項專利技術,企業各自取得專利權后相互之間可以自由使用。(2)合作開發專利技術,共同開拓市場。通過合作開發降低企業的研發風險,減少研發費用。分析時不僅要了解競爭對手企業的情況,還應當研究合作方的情況及合作條件,才能判斷準確,制定相應的對策。

圖 專利與市場一體化組合
專利文獻數量巨大且重復出版,專利情報分析通常需要借助于專門的分析軟件才能完成。專利數據庫建庫的質量直接影響信息分析的結果,在構建專利數據庫時要處理好檢準率和檢全率的問題。盡量提高檢全率,同時要對檢索結果進行必要的處理,提高檢準率,減小檢索噪音對分析結果的影響。
申請專利意味著公開技術秘密,企業需要承擔專利保護的風險。出于技術、市場和經濟三者的原因,企業有時放棄申請專利保護的方法而是通過提高產品復雜度、商業秘密、前置時間等方法達到保守發明創新秘密、保持競爭優勢的目的。有調查顯示,在美國電子行業中,愿意將創新成果申請專利的只占6-7成。可見專利文獻公布的發明創新并非整個領域技術發明的全部,這是運用專利信息分析方法時要認識到的。
企業為保護自身情報資源,針對競爭對手企業的競爭情報活動采取一系列抵御措施稱為企業反競爭情報。在專利活動中一些企業為達到其商業目的而采取與專利制度、企業正常專利活動或專利宗旨相反的策略與行為,如泡沫專利策略、故意擱置策略、剩余市場策略等都屬于專利反情報策略的應用。在進行競爭對手專利情報分析時,應同時結合其他競爭情報源如市場信息、經濟數據、有關技術文獻等,才能對競爭對手企業的專利活動做出準確的分析判斷。
國內所有的專利數據庫都不提供引文字段,引文數據無法獲取,對于運用專利引文分析方法開展國內專利信息分析是個很大的障礙。
[1]朱慶華,陳銘.信息分析基礎、方法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224-229.
[2]王敏,等.國外專利文本挖掘可視化工具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24):86-90.
[3]李春燕.專利組合理論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4):65-6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