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盾(寧夏農林科學院 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銀川 750002)
為了了解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寧夏農業科學、生物科學的研究發展現狀,筆者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以國內外較著名的數據庫為依據,對寧夏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高校在2000-2009年公開發表的論文進行定量統計分析,以期探索寧夏農業、生物科學學科發展軌跡,為農業科研機構及高校的學科規劃提供參考。
以第一作者機構為寧夏農林科學院(含寧夏農科院、寧夏農業生物重點實驗室、寧夏枸杞工程技術中心、農業部枸杞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寧夏林業研究所)和寧夏大學下設8個學院(農學院、草業科學研究所、動物科學系、生命科學學院、葡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西北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資源環境學院)為檢索入口,檢索了《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引文數據庫》以及《CABI 數據庫》2000-2009年的所有論文,通過查重、篩選最終確定了3731 條記錄,作為統計分析源數據,并將數據重新編排入庫,進行統計分析。
參照中國圖書館編目分類規則,對3731篇論文重新進行了分類,按大類分析統計的結果見表1。由表1 可以看出:論文研究內容涉及農業科學、生物科學、農業經濟等多個學科研究領域,其中農業科學、生物科學、工業技術三個大類的論文產出量所占比重最大,分別占到總文獻量的73.5%、8%和7.3%,在核心期刊上的發文量分別占71.2%、12%和7.4%。其他類別如數理科學與化學、環境科學與安全科學、醫藥衛生等方面的論文產出率相對較低,僅占到總文獻量的1-2%。鑒于生物科學和農業科學兩大類論文量占比重較大,為詳細了解其內部學科構成,我們對這兩大類總計3005篇論文的學科主題分布情況進行了二次統計,統計結果見表2。

表1 論文學科內容分布

表2 主要學科類別構成表
由表2 可以看出,生物科學大類中,植物學和昆蟲學領域的論文產出率最高,分別占生物科學論文總量的48.7%和31.5%,在核心期刊的發表率也分別占到43.2%和37%。農業科學中,畜牧獸醫、禾谷類作物、園藝等三個學科領域總論文產出率最高,分別占農業學科論文總量的22.7%、17.1%和16.4%。而農業工程、農學、薯類作物、飼草(飼料作物、牧草)等四個學科領域總論文產出率較低,分別僅占農業學科論文總量的1-2%不等。從核心期刊的論文分布來看,禾谷類作物論文產出率最高,占農業科學論文總量的20.6%,其次是畜牧獸醫(16.2%),經濟作物和園藝作物均占農業科學論文總量的13%左右。薯類作物、農業工程、農學等三個學科領域論文產出率最低,僅占農業學科論文總量的1%。

圖1 論文總量以及在核心期刊上的載文量變化圖
由圖1 可以看出:論文總量與核心期刊上發文量二者之間的變化呈平行式發展態勢。除2002、2008年外,其他各年度論文數量均呈平穩增長態勢,且2005-2007年間,論文數量逐年遞增顯著,在核心期刊上的刊載率均達到當年總發文量的41%以上。根據論文總量在逐年變化的曲線,結合每一年的科技發展狀況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2 點:(1)科技投入增大,科研項目增多,隨之科研成果產出率增加。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進行了全面部署,以推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隨著“創新型寧夏建設”戰略的全面實施,政府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長,2007年達到1.9 億元,2008年又增加2億多元(數據來源:《中國農業年鑒》[2007])。從自治區科技廳發布的全區科技成果公報、農科院科研成果管理年度公報以及寧夏大學科研管理年度公報的有關統計數據來看,自2006年政府對農業和生物科學領域的研究項目支持力度增大,年均投入增長率達8%,推動了科研學術論文的產出。(2)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極大地改善了科研環境。《2006—2010年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和《2006—2010年寧夏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綱要》,重點完成了對我區大型科技儀器設備、科技數據、科技文獻、自然科技資源等的完善、整合、優化,形成了網絡化資源配置格局的科技環境。為跨部門、跨學科合作開展前沿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網絡學術交流平臺,推進了科研成果的產出。雖然2008年論文總量較2007年略微有所減少,但其在核心期刊上發文量和2009年的論文量一致,均占到當年總論文量的44%。
筆者將論文總刊載量排名前12位的期刊進行了統計,結果見圖2。從圖2 可以看出,發表在《寧夏農林科技》上的論文數量最多,占論文總量的36.9%,其次為《寧夏農學院學報》(14.1%)、《農業科學研究》(13.1%)、《安徽農業科學》(6.4%)、《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5.8%)、《西北農業學報》(4.5%)、《黑龍江畜牧獸醫》(3.6%)、《干旱地區農業研究》(3.3%)、《西北植物學報》(3.1%)、《甘肅畜牧獸醫》(3%)、《水土保持研究》(2.7%)。由此可見,我區農業科研機構和涉農高校自辦刊物《寧夏農林科技》、《寧夏農學院學報》、《農業科學研究》、《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寧夏農業、生物等學科領域科研論文產出的重要傳播介質。在這12 種期刊中,核心期刊有7 種,占58%。這反映目前寧夏地區農業、生物科學等大類下設部分學科研究已進入或達到國內同一研究領域的相同水平,學科建設日漸成熟。

圖2 論文發表核心期刊分布
在科學文獻體系中,各文獻之間具有引用和被引用關系,通過引文分析,可以研究單位學科發展水平,測定學科的影響及重要性。因此,利用引文索引對科研人員發表論文進行質量認定已成為我國各機構開展科研水平評價的重要手段。我們利用《中國引文數據庫》對論文截至2010年的被引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分別見表3、表4、表5。

表3 論文總被引頻次學科分布
從表3 來看,寧夏生物科學和農業基礎科學領域論文引文率較高,其中生物科學中的植物學學科占有絕對優勢,遠高于農業科學,其在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平均被引頻次比植物保護、農業工程、畜牧獸醫等三個農業學科高出5-6 倍不等。這反映出寧夏植物學研究領域學術論文產出率較高,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農業工程領域的論文被引頻次最低。農作物學科論文雖然總被引頻次在農業科學中位居第一,但其平均被引頻次卻低于農業基礎科學、林業和水產漁業。這可能說明寧夏科研人員對農作物的研究,部分具有較高質量的學術成果產出,但整體學術水平發展不均衡,在國內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數據還顯示,發表于核心期刊的各個學科論文平均被引頻次均高于論文總量的平均被引頻次。
表4 列出了被引頻次排名前10位的文獻,文獻被引頻次最多為134 次,最少為66 次,文獻的發表年份主要集中于2002-2004年間,說明這三年是寧夏農業、生物科學研究成果取得顯著成績的年份。10篇論文中,植物生理和遺傳學、土壤學、肥料學、作物生理學和遺傳學等研究領域的論文被引率最高,說明這些論文學術價值較高,內在價值增長潛力較大,其研究成果在相應的學科領域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通過引文量總體分布來看,論文在2001年后被引量遠遠超出2000年以前,這反映出寧夏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高校的學術競爭力在近10年間增長迅速,論文研究內容更加深入,學科交叉日趨顯著,基礎理論性研究實力增強,學科研究涉及的領域擴大,增大了論文被引的可能性,而且部分學科在國內已經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從表5 被引頻次排名前10位的作者可以看出,目前科研機構和高校論文高引作者的比例分布較為均衡,論文被優秀碩士論文、博士論文所引用的頻次平均達到總被引頻次的50%,這反映出以上作者的論文在其學科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具有較強的學術影響力。

表4 被引用頻次排名前10位的文獻
國際農業和生物學中心文摘數據庫(CAB)是由國際農業和生物科學中心(CABI)出版的文摘型數據庫,選自世界上130 多個國家出版的11000 余種期刊、圖書、專業報告以及會議錄等,語種涉及70 多種。其內容覆蓋國際上有關農業、林業和生命科學中的相關學科等各種課題,涉及農藝學、生物技術、植物保護、乳品科學、經濟、森林、遺傳、微生物、寄生蟲學、畜牧獸醫、人類營養、鄉村發展等,[1]是我國從事農業科學研究人員了解和掌握世界農林科研信息不可或缺的信息發現工具。數據庫中生命科學、醫藥衛生、農業科學大類收錄的期刊種類最多,占到刊物總量的90.76%。[2]筆者對收錄于CABI的寧夏農業、生物科學的論文進行了統計,結果如圖3 所示。

表5 總被引頻次前10位作者

圖3 入選CABI 數據庫的論文量年度分布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區涉農高校和農業科研機構被CABI 收錄的論文量為243篇,其中核心期刊167篇,共計78 種期刊。從文獻的年度分布來看,除2003年外,CABI 中寧夏農業和生物學文獻收錄量和占有總庫文獻的比率明顯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2005年以后論文數量增幅明顯,核心期刊上的載文量均達到當年論文總量的70%以上。說明近五年內,寧夏農業和生物學科產出的論文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在國際上的受重視程度和影響力也有所提升。從論文的學科布局來看,生物科學和農業科學領域產出的科研成果較多,其中生物科學和農業科學中植物保護、農作物、園藝、畜牧獸醫學等分支學科論文被收錄量占有明顯優勢,表明這些領域的科研成果在國際上受到程度較高的關注,而農業基礎科學、林業科學、食品工業和農業工程方面的研究論文收錄量較低,甚至為零,這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以上學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尚顯不足。總體來看,寧夏地區被CABI 收錄率不高,且影響因子數值偏低,國際學術影響力有限,有待于進一步努力提高。
寧夏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高校在近10年的發展較快,所產出的學術論文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均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尤其是近5年,較高學術水平的論文比重增大。生物科學中植物學、昆蟲學兩個學科和農業科學中的禾谷類作物、畜牧獸醫、園藝等三個學科領域總論文產出率最高。農業基礎學科如植物生理和遺傳學、土壤學、肥料學、作物生理學和遺傳學等研究領域的論文在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力較強,發展潛力大,而農業工程、林業學科發展相對較為滯后。從學科變化來看,學科布局更趨于細化、多元化,學科之間聯系更加緊密,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就是將信息科學與農業科學、生物科學與農業科學相互交叉滲透,并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戰略決策過程加以應用。學術論文刊載在科研機構和高校自辦刊物的比重較高。雖然寧夏農業和生物科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力仍需要加強。
[1]王應寬.世界著名的三大農業數據庫:AGRICOLA、AGRIS、CABI 簡介[EB/OL].[2009-04-14].http://www..sciencenet.cn/:2009.
[2]朱育曉.1997—2006年CABI網絡文摘數據庫收錄中國農業文獻統計分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7(7):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