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 潔,李 冬
(電白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廣東 電白 525400)
近年來,隨著剖宮產手術方式的日趨完善,產婦分娩時剖宮產率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目前臨床常用的剖宮產術式主要為子宮下段橫切口術式,但是有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這種術式在應用時仍存有術中出血較多、子宮切口撕裂、娩頭困難等容易對母嬰產生不利影響的危險因素存在[1]。自20世紀90年代,周氏剖宮產術對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術進行改良以來,此種新概念的剖宮產術式在臨床上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2]。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筆者對電白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采用的子宮下段高位橫切口剖宮產術式與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式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比較,報告如下。
選取在本院進行剖宮產手術分娩的產婦240例,年齡20~35歲,平均28.5歲。其中初產婦218例,經產婦22例,均為足月分娩。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120例。觀察組采用子宮下段高位橫切口剖宮產術式,對照組采用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式。2組產婦年齡、孕產次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觀察組產婦均采用硬脊膜外麻醉或聯合腰麻。于恥骨聯合上方1橫指處作一長12~14 cm(視胎兒大小)的皮膚橫切口,在切口中部切開皮下脂肪3~4 cm,向兩側鈍性撕開,橫形切開腹直肌前鞘約3 cm,然后撕開和擴大皮下脂肪層、腹直肌前鞘層至約2~3 cm,形成底大口小的梯形切口,以手指分離腹直肌,剪開腹膜后進腹。子宮下段高位橫切口切開子宮:于膀胱腹膜反折上約2 cm處作一長3~4 cm的橫切口,吸凈羊水,橫行撕開子宮口約10 cm,娩出胎兒及胎盤,清理宮腔。采用子宮單層連續縫合法縫合子宮切口,對位腹膜及腹直肌,不縫合腹膜,用縫合子宮余下可吸收線連續縫合筋膜層以及皮下脂肪,至術者側后反向連續皮內縫合皮膚。對照組采用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按照常規操作方法進行。
采用稱重法和容量法測定術中出血量,同時記錄手術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以及子宮口撕裂、娩頭困難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見表1。觀察組中發生娩頭困難1例;對照組發生子宮口撕裂8例、娩頭困難9例,2組發生并發癥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表1 2組手術情況及術后排氣時間的比較
傳統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是臨床上剖宮產手術的常用術式。但是,此種術式在應用的過程中仍然有術中出血較多、子宮口撕裂、娩頭困難等潛在的危險因素存在[3]。為此,在20世紀90年代初,香港周基杰教授在大量研究實踐的基礎上對這一術式進行了改良[4],將切口從傳統的子宮下段低位上移至子宮下段高位,在減少術中出血、縮短手術時間以及手術并發癥方面顯示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在本研究中,筆者考察了本院3年來將子宮下段高位剖宮產術式引入臨床剖宮產手術的臨床效果,并將之與同期進行的傳統剖宮產手術的效果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施行子宮下段高位術式的產婦無論是術中的出血量,還是總體手術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等,均顯著少于施行傳統剖宮產手術的產婦,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此外,并發癥的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產婦中僅有1例產婦發生娩頭困難,無其他并發癥發生,而對照組產婦發生8例子宮口撕裂和9例娩頭困難的病例。由此可見子宮下段高位術式在減少手術并發癥、增加安全性方面也具較為顯著的優勢。筆者認為,子宮下段高位術式的優勢,可能在于:1)前腹壁神經呈水平式分布,側支吻合通常較少,進行橫切口可減少神經損傷,又可避開脂肪厚的臍下部;腹壁切口與子宮下段的中上部切口在相近的平面上,并且中上部肌纖維較中下部相對較多,因而韌性較好,不易撕裂,同時又便于操作。因此本研究中觀察組產婦的術中出血明顯少于對照組,且無一例子宮口撕裂病例。2)將子宮切口上移至下段的中上部,可遠離膀胱及輸尿管,避免了因手術造成的損傷。且子宮下段高位切口切緣厚度相等,一般在縫合時對合較好,可避免因低位切口近宮頸部位而導致手術晚期出血,又可減少腹壁縫合的層次,防止死腔、滲血以及術后血腫的形成,既縮短了手術的時間,又有利于切口的生理愈合。因此,在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以及產婦術后的排氣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未見感染、崩裂等并發癥的發生。
此外,在對以往的手術經驗進行總結后筆者認為,在術中還應當注意:1)在娩胎頭時,可將手術床的頭側搖高,臺身搖低,由此可借助重力的作用防止胎頭上舉,便于抬頭順利滑出宮腹兩腔。2)對于疑有影響子宮收縮高危因素的產婦,在胎兒娩出后不應立即徒手剝離胎盤,以免子宮收縮乏力而引起大出血。
總之,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術與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比較,在減少術中出血、縮短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以及減少手術并發癥方面,具有較為顯著的優越性,且手術方法簡單易學,適合在各級醫院推廣應用。
[1]梁麗凌.子宮下段高位剖宮產術100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6,16(4):587-588.
[2]張麗娟,朱付凡,王晨虹.新式剖宮產318例臨床分析[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00,25(5):495.
[3]周順清.新式剖宮產術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J].2010,12(18):101.
[4]真酌,閆瑞華,沈連春,等.周氏剖宮產術200例臨床效果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27(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