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高永澤
11月14日,哈馬斯下屬武裝派別卡桑旅領導人賈巴里的頭像被放上了以色列國防軍在社交網站推特的主頁上:賈巴里的臉上被染上血紅的顏色。
以色列國防軍的這條推特不忘@一下哈馬斯的推特賬戶“@AlqassamBrigade(卡桑旅)”,并留言:“我們勸告哈馬斯成員在未來幾天里,不要在地上露面,不管是低級兵還是高級領袖。”
不過數小時前,以色列國防軍發動了打擊加沙地帶哈馬斯武裝的“防務之柱”大規模軍事行動,以色列戰機的導彈擊中加沙城一輛正行駛中的汽車,車中的賈巴里遭遇“定點清除”,當場身亡。
遭遇以色列國防軍“推特叫陣”的哈馬斯隨即展開反擊,警告以色列國防軍“已經為自己打開了地獄之門”,并嘲諷以色列引以為傲的全天候防御系統“鐵穹”為紙老虎。
以色列國防軍和哈馬斯在推特上的攻擊戰迅速演化為“集團戰”,支持以色列的“防衛支柱行動”“戰火陰影下”“以色列在燃燒”等,與支持哈馬斯“加沙遭受攻擊”“這就是加沙”“加沙青年爆發”等推特用戶互相轉發留言,激烈交鋒。
在與推特同一類型的中文社交媒體微博上,戰火也很快點燃。以色列一家國際性猶太教育機構的微博“以色列計劃”以及以色列外交部駐中國上海領事館官方微博“以色列在中國”等先后介入,與之交鋒的則是名為“巴勒斯坦現場”新浪認證用戶。
中文微博戰
中文微博中,最早就這輪巴以武裝沖突發聲的是“以色列計劃”,該機構工作人員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自15日下午發布這條關于巴以沖突的微博后,他們在微博上以“打擊恐怖主義”為關鍵詞,連續發布了數十條指責哈馬斯對以色列平民發動襲擊從而導致沖突爆發的微博。每條微博的轉發和評論數都超過百條,數量遠超日常發布的科技、環保等相關內容。
“勿將加沙等同哈馬斯,勿以偏概全,勿忘平民,勿五十步笑百步,為自己的國家恐怖主義辯護。”這是名為“巴勒斯坦現場”的微博用戶對“以色列計劃”一條介紹哈馬斯恐怖性質的微博的評論。
“巴勒斯坦現場”的介入讓中文微博散發出交鋒的味道,也讓微博上的“巴以沖突”名副其實。對于以國防部長巴拉克11月22日總結戰果時所說的“哈馬斯遭重挫,130人被殲滅”,該微博犀利攻擊:巴拉克顯然把婦女和兒童歸在了被“殲滅”的范疇。
這個開通于今年3月11日的微博長時間并不為人關注,直到其介入微博戰事,粉絲數才快速增長。
“‘巴勒斯坦現場創立于2005年,是幾個年輕人自力更生開辦的一個不依附于任何機構和社團的資訊網站,旨在從人道主義的角度關注巴勒斯坦人的處境。”該微博用戶簡短的介紹并沒有清楚地顯示其來歷。
不過,對于其一些咄咄逼人的交鋒,幾家以色列方的微博用戶都未做正面回應。
上述“以色列計劃”的工作人員就“微博戰”的話題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我們只是發布內容,中國公眾可以自由選擇喜歡或者不喜歡,我們不想做一個審判官,更不想把巴以紛爭帶到中國的微博,因為這個問題只能巴以雙方和相關當事方解決。”
主戰場推特
真正激烈的交鋒還是發生在主戰場推特上,硝煙彌漫的緊張程度并不亞于以色列國防軍和哈馬斯武裝的較量,而且以色列軍方的絕對優勢在推特上幾乎體現不出來。
@哈馬斯:罪惡的敵人發動了戰爭,他們將遭受沉重打擊。
@以色列國防軍:哈馬斯才應該為每一枚從加沙射出的火箭彈負責。
即便雙方軍隊在現實的戰場上已實施停火后,推特戰依然火藥味十足。以色列國防軍當天發布內容稱:“從今天開始,以色列國防軍成為推特上最強大的軍隊。”哈馬斯的回擊是:“真的如此?不過很遺憾,幾小時前你們剛在特拉維夫被打敗,怎么敢說是微博上最強大的軍隊?”
26歲的德拉特,是一名來自比利時的以色列移民,就是這名年輕人,在過去的兩年里一直在以色列軍中負責運營社交網絡和線上視頻網站,他總是搶在傳統媒體前發布來自以色列國防軍的第一手信息。
“傳統媒體并不可靠,他們往往會出于某種考慮對信息進行過濾。”德拉特說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電子工程系的大三本科生本參與了這場推特戰,在巴以雙方戰事緊張時,本會在響徹特拉維夫全城的警報聲中躲到學校的防空洞里,這時候的“參戰”就更多了些緊張的情緒。
本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哈馬斯是沖突的罪魁禍首,他們從加沙向以色列目標發射火箭彈時,根本不考慮這些火箭彈是否會傷及平民。
海法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大四學生于莉娜是海法市的巴勒斯坦人,她每天都關注巴以沖突的新聞。作為基督信徒,她希望上帝能保佑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并認為以色列和哈馬斯都應該反思自己。
于莉娜在推特上的狀態中寫道:“愿和平降臨,愿戰火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