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中風后遺癥是由腦血管意外引起,它包括腦梗死、腦栓塞、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等三大類,臨床表現以猝然昏撲,不省人事,或突然發生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強言塞,智力障礙為主要特征。它是一種具有較高發病率、病死率及致殘率的嚴重疾病,中風后有75%~80%的病人遺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礙,使他們喪失了生活能力和勞動能力,生活質量普遍低下,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精神和經濟負擔。隨著人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本病的發生率及復發率均有上升趨勢,我科在近年來,運用針刺結合康復治療中風后遺癥35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來源于我院針灸科門診及神經內科住院病人,均經臨床癥狀、體征及頭顱CT檢查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為腦梗死或腦出血。隨機將105例患者分為針刺結合康復組、針刺組和康復組,各35例,3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采用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西醫診斷標準采用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中風后遺癥診斷標準,有腦血管意外病史;病程在6個月以上,有肢體功能障礙,言語不利,口眼歪斜。
1.4 排除標準 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伴發有心、腦、肝、腎及其他疾病;有腦腫瘤、腦外傷等引起的腦卒中者。
1.5 治療方法
1.5.1 針刺組 取穴:上肢環跳、風市、足三里、涌泉、解溪、太沖。語言障礙加亞門、金津、玉液。操作:患者取仰臥位,穴位皮膚常規消毒。涌泉直刺1寸~1.5寸,施提插補法,亞門穴常規進針后針尖向口唇方向刺0.5寸~0.8寸,施用捻轉補法,不留針,金津玉液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出血1mL~2mL,其他穴位均采用1寸~2.5寸的毫針,平補平瀉法,補法為進針得氣后,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瀉法為進針得氣后,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平補平瀉介于兩者之間,每次留針20min~30min,5min行針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d,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5.2 康復組 采用Bobath療法為主的綜合康復療法,同時介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與ST進行肢體與語言功能訓練,綜合康復方法包括:不良姿勢矯正,臥位四肢關節的主動,被動運動,床上翻身,移動及肌耐力,運動協調,坐位平衡,手功能訓練等。ADL訓練主要對進食、穿衣、如廁、洗臉、上下樓梯等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及使用支具訓練,ST語言功能訓練包括:進行呼吸訓練,唇舌訓練,發音訓練,以及協助患者做舌的前伸,后縮,上舉,側方運動等。每日1次,每次30min~40min,10d為1個療程,同時教會家屬幫助病人練習。
1.5.3 針刺結合康復組 針刺和康復治療方法分別同針刺組和康復組。常規治療,所有病例均根據病情采用過相應的內科藥物治療。
1.6 療效評定標準 基本痊愈:自覺癥狀消除,語言清晰,患肢活動自如,動作準確有力,能獨自步行;顯效:自覺癥狀好轉,癱瘓肢體明顯恢復,能步行,體征大部分消失;好轉:癱瘓肢體運動有力,神經癥狀和體征好轉,但仍不能下地行走及生活自理;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變[1]。
1.7 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表2 3組臨床療效比較
患者,男,52歲,教師,8個月前曾患腦梗死,經治療后,病情好轉。2010年11月15日,即2d前,患者因右側半身無力,言語謇澀,由家人送至我院神經內科入院治療,經頭顱CT確診為復發性腦血管病、腦梗死,經西醫常規治療兩周后,癥狀無改善,隨即請針灸科會診,查體:神清,右側上肢肌力0級,下肢肌力1級,言語不利或失語,口角歪向左側。采用針刺結合康復療法持續治療2個療程,癥狀基本消失,繼續治療1個療程后基本痊愈,隨訪1年未復發。
中醫認為中風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平素氣血虧虛,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濡養而致。其主要病理改變是因為出血或血流受阻,使受累組織發生缺血、壞死、水腫而導致一系列后遺癥狀。針刺方法是祖國醫學治療腦血管病的傳統方法之一,它主要是根據中醫經絡學說,按照辨證論治原則,選擇適當的穴位,運用一定的手法,達到疏通經脈,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目的。康復治療主要是通過對患者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功能訓練,從而達到全面康復[2]。
通過近十年的臨床觀察證明,針刺結合康復治療中風后遺癥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它能夠促進大腦功能的重組和側支再生,并促進各種功能的較快恢復,兩者結合優勢互補,從而促進正常運動功能恢復,降低中風患者的病殘程度,提高生活質量。
[1] 邱茂良.針灸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10.
[2] 繆鴻石,朱鏞連.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