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首邦 黃 芳 張旺瓊 張 明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中醫院,廣西 欽州 535000)
急性腦血管病丘腦下部及延髓呼吸中樞常受累,迷走神經功能失調,引起呃逆。頑固性呃逆通常指呃逆超過48 h[1]。中風后即出現頑固性呃逆,常提示病情較重,預后較差。臨床上西醫治療常用物理刺激法及藥物療法,對止呃雖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用后大多容易遷延反復。筆者以自擬方結合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7年8月至2011年8月欽州市中醫院腦病科住院的急性初發腦卒中伴發頑固性呃逆患者8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顱腦CT和MRI明確診斷。患者意識清醒,腦卒中后出現頑固性呃逆的時間為2~7 d,每日發作數次,頻率每分鐘12次以上。排除嗜睡、昏迷患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臟傳導阻滯者;低血壓患者(血壓<90/60 mmHg)。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性 24 例,女性 16 例;年齡 56~81 歲,平均(56.6±15.2)歲;腦出血5例,腦血栓形成31例,腔隙性腦梗死4例;入院前持續呃逆時間 2~7 d,平均(3.38±1.33) d。對照組 40 例,男性 23 例,女性 17 例;年齡 60~78 歲,平均(57.9±13.6)歲;腦出血 6 例,腦血栓形成30例,腔隙性梗死4例;入院前持續呃逆時間2~6 d,平均(3.28±1.32) d。 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治療組:首先行針刺手法,主穴取內關、足三里,配穴取攢竹、中脘。取雙側內關、足三里穴毫針刺入,行提插捻轉手法,使局部產生酸、麻、脹感,留針5 min,其間捻針3次,捻針時囑患者配合深呼吸,每日1次,連續5 d。另予自擬止呃方加減:旋復花10 g,代赭石15 g,公丁香6 g,柿蒂6 g,半夏10 g。 遇寒加重,得溫減輕者加肉桂5 g,細辛3 g;腹脹痞滿加枳實12 g,厚樸12 g;體倦乏力者加人參5 g,當歸12 g。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 mL,每日2次分服。不能口服者鼻飼。5d為1療程。(2)對照組:氯丙嗪注射液25 mg臀部肌肉注射,每日1次,連續5 d。
1.3 療效標準[2]治愈:治療后30min至1h呃逆停止,隨訪1個月未再發作。顯效:治療后30min至1h呃逆停止,間隔數小時后癥狀又出現,需再次治療。無效:治療前后呃逆癥狀無明顯改善。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中醫學認為呃逆分寒熱虛實,病因雖繁,病機關鍵在于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治當和胃降逆,調暢氣機,寬胸利膈[7]。在臨證時還要分清虛、實、寒、熱辨證施治。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內關為八脈交會穴之一,主治胃、心、胸疾患,針刺可寬胸利氣,宣通上中二焦氣機而平呃逆;針刺內關可抑制交感中樞機能,同時可緩解胃腸痙攣,調節胃腸功能[3],對于心率和血壓也有雙向調節作用[4]。中脘穴的神經傳入節段與胃腸的神經傳入節段在形態學上有所重迭交匯,針刺能調整胃腸功能[5],從而達到治療呃逆的目的。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取此穴可補中益氣,調理脾胃,使陰液生化有源氣機調暢,呃逆得止。攢竹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膀胱經“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故可治療腦部疾患,同時攢竹穴具有良好的調氣作用,可以行氣降氣,臟腑背俞穴位于足太陽膀胱經上,針刺攢竹穴,能疏泄膀胱經之氣進而達到調理全身臟腑氣機,使經絡通暢,氣血調和。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氣止嘔;代赭石平肝潛陽、降逆止血。二者相伍可化痰逐飲、降逆下氣、肅肺豁痰、平肝潛陽;丁香溫中快氣,柿蒂降逆止嘔,《本草求真》云“柿蒂,雖與丁香同為止呃之味,然一辛熱而一營平,合用深得寒熱兼濟之妙。如系有寒無熱,則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執從治,必當佐以柿蒂。有熱無寒,則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濟之必雜以丁香。制半夏一味,《藥性論》曰“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本方以丁香、柿蒂、代赭石、旋覆花、半夏為主,隨癥加減,可獲得臨床較好療效。
本觀察顯示,針刺配合自擬中藥是運用針刺原理結合藥物的藥理作用標本兼顧治療頑固性呃逆的一種好方法,值得臨床應用。
[1]Moretti R,Torre P,Antonello RM,et al.Gabapentin as a drug therapy of intractable hiccup because of vascular lesion:a three-year follow up[J].Neurologist,2004,10(2):102-106.
[2]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77.
[3]郭長青.針灸學現代研究與應用[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413.
[4]李漢先,蔣兆健,程漢蘭,等.電針兔“內關”穴抗降壓作用及對血漿中血管緊張素系統的影響[J].針刺研究,2000,25(3):200-202.
[5]魏振義.慢性胃炎和胃潰瘍病人胃俞、中脘穴的溫度阻抗痛閾的變化[J].針灸學報,1989,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