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紅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均較高,為社會和家庭帶來很大的經濟和心理負擔。Celli等[1]提出了應用BODE指數作為COPD病情和預后評估的指標體系。近年來,筆者運用督灸治療慢阻肺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門診慢阻肺緩解期 (肺腎氣虛證)患者80例,均按文獻[2-3]確診。分級為Ⅰ~Ⅱ級。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42~75歲,平均(55.67±8.28)歲;病程 0.1~10.0 年,平均(4.88±1.51)年;對照組40例,男性 26例,女性 14例;年齡 43~72歲,平均(55.64±7.55)歲;病程 0.1~10.5 年,平均(4.65±1.36)年;兩組患者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督灸加西醫常規治療,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1)督灸方法:患者裸背俯臥于床上,沿脊柱凸部撒督灸粉(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特制中藥粉,主要成份為麝香)呈線狀之后,敷貼桑皮紙,然后在上面放寬6 cm、厚4 cm
攪碎的生姜泥,再于生姜泥上置三角錐形艾柱,以線香點燃艾柱的頭、身、尾3點,任其自燃自滅,每次艾絨條燃盡為1壯,共施3壯,每次約2 h。1個月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2)西醫常規治療:茶堿緩釋膠囊0.1 g,口服,2次/日。出現急性發作時予以常規西藥對癥處理。
1.3 觀察指標 記錄治療前后的BODE指數各個因子指標,按照 2004 年 Celli等[1]提出的方法,對體質量指數(BMI)、氣流阻塞程度、呼吸困難程度(MMRC)、運動能力進行評分。各項分值相加得BODE指數分值,總分為0~10。3個月為1療程,共觀察1療程。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秩和檢驗及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經過3個月治療,治療組患者的BODE指數各因子及積分較治療前有顯著(P<0.01);而對照組MMRC及6 min步行距離試驗(6MWD)指數因子較治療前亦有改善(P<0.01),其余指標未見改善 (P>0.05);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其治療后BODE積分及指數因子中MMRC、6MWD和BMI均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0.01),說明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ODE指數各因子及積分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ODE指數各因子及積分比較(±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
組 別 FEV1pred BMI MMRC 6MWD BODE指數 氣短 哮鳴音 納呆治療組 治療前 50.15±9.66 19.03±2.57 2.48±0.47 320.91±70.71 4.53±1.52 1.40±0.56 1.38±0.56 1.82±0.43(n=40) 治療后 53.62±9.57** 22.73±1.50**△△ 2.09±0.50**△ 342.20±91.40**△△ 3.82±2.18**△△ 0.43±0.50**△ 0.29±0.45**△ 0.36±0.29**△△對照組 治療前 49.92±10.80 19.10±2.63 2.46±0.75 318.06±71.58 4.66±1.76 1.40±0.67 1.17±0.79 1.83±0.57(n=40) 治療后 50.30±9.94 21.30±1.81 2.18±0.58** 330.03±62.51** 3.48±2.82 0.80±0.71** 0.61±0.67** 1.26±0.37**
COPD病相當于中醫學的“肺脹”、“內傷咳嗽”等。中醫學認為,本病以久病肺虛為主,由于反復感邪,使病情進行性加重,病位在肺,繼則影響及腎。其病理特征是本虛標實,本虛以陽氣虛為主,標實以痰瘀為主,急性期以標實為主,緩解期以本虛為主,因此緩解期在治療上以溫陽益氣、補肺益腎為主法。督灸為中醫傳統外治法,是指于督脈的脊柱段施以“隔藥灸”并使之發泡以治療疾病的一種灸療方法。其最早應用于治療強直性脊柱炎,但因通過督灸的綜合作用激發協調諸經,發揮經絡內連臟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運行氣血,平衡陰陽,抗御病邪,調整虛實的功效,在臨床上擴大了其應用范圍。督脈起于胞中,行于脊里,上通于腦,并與腎相絡。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人身諸陽;諸陰經通過經別的聯系合于陽經,手太陰肺經通過經別與督脈溝通。督灸作用于督脈上,涵括了經絡、腧穴、藥物、艾灸、發泡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優勢,具有經絡、腧穴、艾灸、藥物及發泡的綜合治療作用,充分發揮益腎通督、溫陽散寒、補肺益氣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慢阻肺的目的。
體質量指數、氣流阻塞程度、呼吸困難、運動能力等均是評價COPD病情和療效評價的重要指標,但每個指標都有其局限性。因此,Celli等提出了COPD病情和預后評估的指標體系。BODE指數的評分與COPD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評分越高,疾病越嚴重。Cote[4]認為BODE指數是有用的評估工具,不僅用來評估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急性發作后的疾病進展,而且也適用預測住院和死亡危險及評估藥物或非藥物的干預效果。
通過3個月的短期觀察,初步顯示治療組在治療結束時BODE指數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提示督灸對COPO穩定期肺腎氣虛型患者的病情和預后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1]Celli BR,Cote CG,Marin JM,et al.The bodymass index,airflow obstruction,dyspnea,exercise capacit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d[J].N Eng J,2004,350(10):1005-12.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疚病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 (2007年修訂版)[S].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1.
[3]田德祿.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4-102.
[4]Cote CG.Surrogates of mortalit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hnonary disease progression[J].Am J Med,2006,119(10A):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