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蓉
(浙江省永嘉縣烏牛鎮衛生院,浙江 永嘉 325103)
小兒高熱驚厥一般多在疾病初起、體溫上升的時候發生,發熱伴四肢發涼,面色發灰時易發生,可反復發作,多次驚厥后引起腦缺氧,會影響患兒的智力發育,因此應及早診斷、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1]。筆者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高熱驚厥的臨床效果,并以單純西醫治療的臨床資料作為對照。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永嘉縣烏牛鎮衛生院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診治的小兒高熱驚厥92例,遵照知情同意原則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即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 4 個月至 10 歲,平均(4.20±0.60)歲;體溫<38.5℃ 4例,38.6~40.0℃ 36例,>40℃ 6例。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齡 5個月至 11歲,平均(4.50±0.50)歲;體溫<38.5℃ 3例,38.6~40.0℃ 35例,>40℃ 8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純西醫治療,包括保持安靜及呼吸道暢通、給氧、制止驚厥(地西泮0.05~0.1 mg/kg緩慢靜注,最大劑量4 mg)、退熱(物理降溫,25%~50%酒精擦浴,頸旁、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處置冰敷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清開靈注射液治療,給予清開靈注射液1 mL/(kg·d),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稀釋后靜滴。
1.3 療效標準 顯效:用藥5 min抽搐停止,30 min體溫下降1~2℃或降至正常。有效:用藥15 min抽搐停止,60 min內體溫下降1~2℃或降至正常。無效:用藥15 min后抽搐未減輕甚至惡化,60 min后體溫無下降反而上升。研究中總有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兒出現皮疹1例,觀察組出現皮疹1例、大汗1例,兩組患兒的以上不良反應癥狀均較輕微,且能夠自行緩解,無需特殊處理,不影響繼續治療。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高熱驚厥是臨床上兒科常見的急癥,任何顱外感染所致的突發高熱,均可引起小兒驚厥,其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主要由于嬰幼兒的大腦發育尚未完善、分析鑒別及抑制能力較差有關,一個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腦引起強烈的興奮與擴散,導致神經細胞異常放電,因而發生驚厥[2]。反復發作的高熱驚厥可造成腦損害和智力減退,發作次數愈多,腦損害愈大,如果高熱驚厥控制不好容易轉變為癲癇[3-4]。因此,小兒一旦發生高熱驚厥應該及時治療,西醫常規治療效果已經得到臨床肯定,筆者借助本研究探討中西醫結合療法,以期有更佳的治療方案,盡早幫助患兒康復,獲得最為滿意的預后。
中醫學認為幼兒系“純陽之體,患受諸邪,生熱甚速,熱極生風”,高熱驚厥屬于中醫的“急驚風”范疇[5]。小兒高熱驚厥的發生是由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熱,熱極生風所致。患兒一般體質較好(純陽之體),多于病初體溫驟升時出現驚厥(生熱甚速,熱極生風),以上呼吸道感染時多見。在熱退風止,驚厥緩解后,中醫應采用鎮靜、息風等方法進一步治療小兒高熱驚厥,使肝火得清,肝風得息,臟腑功能恢復正常,不至于再發驚厥。另外,小兒熱病后多會傷陰,應酌情滋補陰液,常用滋陰藥有生地黃、沙參、麥冬、天冬、天花粉等。清開靈注射液具有清熱解毒、化痰通絡、醒神開竅之功效,能夠在小兒高熱驚厥的治療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高熱驚厥療效更佳,退熱快,且安全性好,有利于患兒的及早康復,可作為臨床首選的治療方案之一。
[1]左啟華.小兒神經系統疾病[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24-425.
[2]李金蕊,田月玲,宋莉輝.高熱驚厥80例急救及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5):151-152.
[3]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00.
[4]楊秀燕.小兒熱性驚厥的診治最新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3):43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