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連
中藥處方由前記、正文(書寫中藥名稱、數量)、后記三部分組成,是由注冊醫師在診療活動中為患者開具的、由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審核、調配、核對,并作為發藥憑證的醫療用藥的醫療文書,具法律性。為了提高我院中藥處方的規范性,促進臨床合理用藥,解決看病貴問題,利用我院信息管理系統數據對我院中藥處方進行統計調查分析。
利用我院信息管理系統數據統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藥品管理法》和《處方管理辦法》(試行)等規定,回顧性對我院中藥處方腳注、每張處方劑數、藥物用量、每張藥味數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2011年我院門診中藥處方共38169張,隨機抽取每個月門診處方1200張,共14400張進行統計分析。
對2011年隨機抽取共14400張處方進行統計分析,平均每張處方中藥味數為11.52,21味以上中藥的處方有34張,藥味偏多比例為0.24%。與2010年版《中國藥典》平均單張處方中藥味數相比,我院處方藥味數偏多。具體見表1。
從表2和表3可見,使用頻率高的中藥與2010年版《中國藥典》規定劑量相比較,超劑量使用比例過高。
從2011年14400張處方統計可以看出,我院與用藥有關的中藥處方不合格共4239張,不合格率為29.43%,其中處方腳注問題最大為11.06%。具體見表4。

表1 每張處方中藥味數情況

表2 一般中藥使用頻率多的前10種中藥情況

表3 毒性中藥使用頻率多的前7位中藥情況

表4 處方規范情況統計
表1中每張處方藥味1~5味占7.99%,6~10味占22.67%。統計《中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所載成方制劑和單味制劑處方共1062種,每組方1~5味中藥的處方數有322,占30.32%,6~9味中藥的處方數為301,占28.34%, 10~19味中藥處方數是366,占34.46%, 20味中藥以上的處方數為73,占6.87%。平均味數9.26/方。以上數據表明我院中藥處方味數不合理。
處方腳注問題,表中腳注不合格處方占11.06%,腳注包括先煎、烊化、后下、沖服、包煎等。中藥處方的腳注在中醫中非常重要,配劑人員必須根據醫生的腳注要求配方,并向患者說明煎法、服法,才能保證藥物充分發揮其功用,否則,如果煎煮中藥不當,無論醫生辨證辨病再準確,方藥用得再好,也會降低藥物療效甚至完全喪失療效,造成藥物浪費或產生毒副作用。梁進權等對937例中藥不良反應個案進行總結分析,因中藥的品種混亂,炮制、煎煮不當等原因也會產生中藥不良反應[1]。
超用藥量問題,表4中超用藥量率達3.64%,例:全蝎、制川烏、膽南星、白附子、丁公藤等在處方中的用藥量為10克,大大超過2010年版《中國藥典》的用藥量[2]。處方用量偏大, 有些醫生認為,現在中藥質量不如以前好,就用大劑量來彌補所謂的質量問題。有些中藥的中毒量不像西藥那么明確,醫生使用這些藥時可操作性差,超量使用,不合理用藥等現象較普遍。梁進權等對937例中藥不良反應個案進行總結分析,認為烏頭中毒往往因量過大有關。劑量過大的不合理用藥是主要原因[1]。
配伍禁忌的問題,表4中配伍禁忌處方占0.42%,教科書《中藥學》中用藥禁忌的配伍禁忌十八反記載:烏頭(川烏、草烏、附子)反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但在我們的日常調配中藥工作中還發現半夏與附子同用、甘草與海藻同用的處方。依照《處方管理辦法》第二十條規定,中藥專業技術人員經過與處方醫師溝通,予以更正。
《處方管理辦法》第十三條規定:“處方一般不得超過7日用量;對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況,處方用量可適當延長,但醫師必須注明理由。”許多醫師認為這一規定是針對西藥處方而言。中醫講究辨癥施治,因為證候是變化的,復雜的。必須通過診斷辯證分析,才能確定治則治法遣藥組方。只有病癥結合,方證對應,理法方藥統一。才能發揮最佳的療效。有的處方達50劑,也就是50天的用藥量,這么長時間服藥,癥候早已經轉變。繼續服用可能會發生副作用。
醫生的個人習慣、工作態度所致。長期以來,醫生為了書寫方便,使用近音字、別字、別名、合并藥名書寫,也有些醫生對藥品名稱的規范化書寫不重視,造成處方藥名書寫不規范化現象嚴重,應該引起高度重視。有些醫師開方時服用方法交待不清,如將外用中藥寫成用4碗清水煎至2碗,分2次服,或是中藥處方完全未寫服用方法。
醫院對處方書寫不夠嚴格,為了進一步規范醫生處方書寫質量,醫院組織醫生學習了《處方管理辦法》,但并沒有加強督促,使中藥處方中藥名稱、煎煮方法的規范化書寫管理沒有得到落實。
中藥飲片的質量控制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不同產地中藥的有效成分不同,功效也不同。例如:牛膝有效成分蛻皮甾酮含量河南沁陽0.140%,河北安國0.054%,對離體大老鼠子宮川牛膝呈抑制作用,懷牛膝呈興奮作用[3]。川牛膝有通利關節的作用,懷牛膝有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關木通成分馬兜鈴酸(毒性成分),馬兜鈴內酰胺,尿囊素等,有清心火作用。川木通主要成分為齊墩果酸型五環三萜類化合物及其糖苷、脂肪醇、β-谷甾醇[4],有利水通淋作用。中醫藥人員對中藥名稱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張處方能否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除了臨床醫生對患者的正確診斷和合理用藥外,調劑人員能否按照處方的需要付給所需藥品也是一個關鍵的環節。
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局對中醫藥的發展高度重視,但在制度和實際工作中還存在重西不重中的問題。國務院2009年5月7日頒發《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后。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提出“簡、便、廉、驗”是中醫藥服務的最大特色,但這一特色優勢當下反而成為中醫發展的“劣勢”。目前,由于財政補助不到位,中醫藥服務項目的價格不合理,以及“以西補中”的機制,使公立中醫醫院不但難以維護其公益性,也嚴重制約了其中醫藥特色優勢的發揮。
藥劑科必須嚴格把關,組織藥劑人員學習藥學知識,加強藥劑人員的基礎理論知識,在中藥沒有實現一藥一名前,中藥調劑人員除掌握中藥正名外,還應掌握中藥的地方習用名和別名,藥劑科還要做好處方的質量監督工作,對藥名書寫不清或在調配中發現有疑問,應當及時與處方醫生聯系,不能隨便猜測。藥劑人員與中醫師應加強配合,藥劑人員在審方、調配中藥和發藥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把關,發現不合格的中藥處方一律退回給醫生更改,提醒醫生注意,直至處方合格方能調配。提高中藥處方質量,是對中醫發展的需要,也是保證用藥安全有效的需要,因此,中醫藥人員都應重視這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中藥處方質量。
加強醫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增強醫生對中藥飲片的質量意識,處方藥名應按中國藥典規定的正名書寫;須特殊處理的藥物腳注不能漏寫,使中藥處方規范化。加強醫師繼續教育學習,醫生除掌握本專業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加強藥學知識的學習,熟悉常用中藥的炮制規范、處方規則以及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加強醫生的中藥處方書寫規范化,提高醫生對正確中藥處方意識,設立標準的中藥處方模式。使用電子處方,避免處方不完整和字跡潦草的現象。對于某些特殊藥物的煎法一定要在腳注中注明;對于毒性中藥,應注意用藥劑量,不要超劑量用藥。在處方書寫時,必須改掉處方書寫不規范的不良習慣,避免別名、簡化名、合并名等現象。
醫院藥事委員會要加強對處方的質量監督,為了提高處方質量,醫院藥事委員應要求醫師參與處方點評,定期組織對處方的書寫進行檢查,并將檢查結果納入目標考核中。醫院還要組織醫藥人員對《藥品管理法》、《處方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學習,以提高醫務工作者對處方規范化書寫的能力。
國家應該對中藥的使用劑量重新進行全面整理,制定不同產地中藥材的劑量標準。制定中藥材的有效期、失效期報廢制度。便于醫師在開具處方時有據可依。
醫院應適當培養臨床中藥師,參與臨床處方藥效分析。確保中藥臨床應用安全有效。合理用藥既可節約中藥資源,又可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更好地解決看病貴的問題。體現中醫藥理論特色,發揮中醫藥臨床治療優勢。推進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再上新臺階。
[1] 梁進權,王寧生.國內醫藥學期刊報道的中藥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00,25 (1) :56.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133,37,245,98,3.
[3] 周軍.牛膝中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天津藥學,2009, 21(3):66.
[4] 王新香.藥用關木通與川木通的區別[J].時珍國醫國藥,2003,14(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