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慧穎
(天津市紅橋區職工大學 天津 300131)
高職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我國的高職教育起步較晚,基礎薄弱,發展速度較快,導致高職教育發展面臨一種尷尬的矛盾處境:一方面,社會上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另一方面,相當多的高職生卻“有業難就”或“無業可就”。
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職教育過分注重理論知識而忽視了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導致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培養的學生專業技能差,職業素質低,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如何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呢?針對這一問題,筆者擬提出基于價值鏈理論的人才培養與校企融合思路。
價值鏈的涵義 價值鏈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企業的價值創造是由一系列活動構成的,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形成價值鏈。
構建企業產品價值鏈 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需要以用戶為核心,主動迎合市場需求,生產出符合需求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各項價值活動包括:市場調研,了解用戶需求;根據用戶需求,制定產品計劃;按照產品計劃,進行生產;檢驗產品,投放市場;根據用戶反饋,改進產品(見圖1)。
圖1 企業產品價值鏈圖
上述各個環節構成企業產品價值鏈,并非所有的環節在創造價值中都起到同等作用,在企業了解用戶需求的基礎上,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將直接決定產品的競爭力,因此,生產過程環節將成為企業產品價值鏈中的核心環節,將決定整個價值鏈的綜合競爭力。
構建高職人才培養價值鏈 從某種角度而言,高職院校也是一個生產組織,只不過它生產的不是有形產品,而是人才,高職院校和企業一樣也存在著產品價值鏈,即人才培養價值鏈:市場調研,了解企業用人需求;根據企業用人需求,制定培養目標;根據培養目標,確定教學過程;根據考核標準,全面考核;根據用人單位反饋,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見圖 2)。
圖2 高職人才培養價值鏈圖
高職人才培養價值鏈的內容 在該價值鏈中,由于各個環節的作用不同,從而決定了在整個人才培養價值鏈中的價值增值也不同。
1.市場調研,了解用人需求。企業是高職教育的最終用戶,也決定著高職教育的價值。因此,高職院校要牢固建立為用戶服務的理念,時刻自省:我們的最終用戶是誰?我們將為用戶做些什么?只有高職教育主動適應企業用人要求,才能保證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不錯位、不滯后。
2.根據企業用人需求,制定培養目標。在了解企業用人需求的基礎上,制定符合職業要求的培養目標,對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適應企業需求才能體現出人才的適應性,才能充分體現人才的價值,才能實現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3.根據培養目標,制定教學過程。為了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確定適應職業需求的教學過程成為重中之重,因此,本環節成為人才培養價值鏈中的核心環節。隨著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應體現職業性,即按照職業要求確定培養目標,按照職業崗位開發課程體系,按照工作任務確定教學內容,按照工作過程設計教學過程,按照工作場景建設教學環境。因此,在教學中應以市場需求為驅動,真正讓教學貼近市場,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
4.根據考核標準,全面考核。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是否適應市場需求,是否滿足用戶需求,需要一套科學的標準進行考核。因此,嚴格按照職業標準制定考核標準,成為人才培養價值鏈中的關鍵環節。
5.根據企業反饋,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過程。學院應定期對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進行調查,根據企業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使人才的培養具有適應性和有效性。
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只是某環節的競爭,而是整個價值鏈的競爭,整個價值鏈的綜合競爭力決定企業的競爭力。在開放的市場經濟中,企業與其他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要為客戶提供滿足需求的產品,原材料的供應、人才的供應以及互補企業的合作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產品價值鏈。單個企業產品價值鏈的體現需要經過其他價值鏈環節的合力才能實現。因此,企業必須善于整合上下游企業資源,以自身價值鏈為核心,鏈接所有相關價值鏈,與價值鏈上的主體點之間做好有機結合,構建一個涵蓋多價值鏈的價值網。該價值網將以多贏為目標,使價值網上所有主體都能受益(見圖3)。
圖3 價值網示意圖
高職教育作為價值網中的重要一環,擔負著為企業培養合格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職人才培養價值鏈將以用人單位需求為核心,必須充分考慮培養出的學生能否滿足市場需求,就業時是否適銷對路,是否被市場認可。高職教育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的過程,既是高職人才培養價值鏈與企業產品價值鏈的有機融合,又是人才培養過程的融合。為了深入貫徹高職教育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的要求,高職人才培養過程應不斷融入企業價值鏈,由校企雙方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即雙方根據市場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共同制定教學方案,共管教學過程,共監教學質量,共同制定考核標準,共同考核學生。
依據企業經濟發展和職業崗位對人才的要求,應在校企雙方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共同確定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上,學院將針對企業的實際需求,以實踐教學和職業技能訓練為主,強調除了具備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外,重點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模塊,實踐內容要根據學生未來預定工作崗位所對應的技能要求確定。同時,要完善實訓監督機制,對實訓教學過程和質量進行全程監控,由校企雙方共同建立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共同考核學生的實踐能力。
為了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專業對口人才,企業冠名訂單培養成為校企價值鏈融合的重要模式,即高職院校與企業建立長期的 “冠名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在企業冠名的基礎上,由企業與學院聯合辦學。校企雙方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協商制定冠名班的教學計劃,開設與崗位相關的專業課程,冠名企業將派專門人員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職業道德和職業情感的培養,并適時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畢業后,冠名班學生將直接進入冠名企業工作。該模式依托學院的專業培養手段,學生第一年在學院學習,主要學習專業知識,進行基礎技能訓練。第二年到企業進行生產性實訓,主要進行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訓練,實訓內容根據學生未來預定工作崗位所對應的技能要求確定。第三年到企業帶薪頂崗實習,主要進行崗位技能訓練。學生的培養由冠名企業與學院共同管理,在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以學院管理為主,而在實訓和頂崗實習過程中,則以企業管理為主,形成校企雙方齊抓共管的管理格局。
在冠名訂單培養過程中,除了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必須培養學生較高的職業素質。通過校企文化融合,讓學生多渠道、多層面接觸企業,使學生更容易在真實的企業實踐情境中感悟優秀的企業文化,尤其是企業員工的競爭意識、團結協作精神、積極進取的態度等優秀的文化理念,對于學生良好職業素質的形成可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通過企業冠名訂單培養,企業不僅可從學院源源不斷地獲取新鮮血液,學院也能培養出質量“過得硬”,讓企業“信得過”的高技能專業人才,從而順利實現校企雙方的互利和雙贏。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產品價值鏈會隨之變化。高職教育為了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必須隨時跟蹤企業產品價值鏈的變化,對人才培養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進行不斷的補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以滿足企業的用人需要,從而順利實現人才培養價值鏈與企業產品價值鏈的有效融合。
[1]羅玲.融合企業價值鏈——高職校企融合的核心[J].科技信息,2007(32):171-173.
[2]李瑛.從價值鏈角度論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J].科技創業,2009(6):10-11.
[3]郭才東,王曉.校企合作“三元五共”訂單培養模式的構建[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3(1):47-50.
[4]葛樹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策略研究 [J].中國電力教育,2011(10):27-30.
[5]鄧潤生.從高校價值鏈角度審視大學生就業問題[J].教研探索,2007(11):154-155.
[6]陳桂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與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17(2):7-9.
[7]葉小明,朱雪梅.中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特征與實踐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11(4):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