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卓
(安徽省肥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安徽 肥東 231600)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資源,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1]。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水質污染加劇與人們對水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水環境尤其是水質問題逐漸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之一。
水質是多因素影響的綜合結果,污染物之間關系復雜,對水質的影響程度不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2]。模糊綜合評價法用隸屬函數剖析水質分類界限,有效克服了評價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亦此亦彼性,保證了評價結果的準確及客觀性[3,4]。
模糊綜合評價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評價方法,其根據模糊數學中的隸屬度原則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對受到多因素影響的對象做出一個綜合的評價。它能很好地解決評價過程中出現的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
假設參與評價的因子有m個,則評價因子集為:U={U1,U2,…,Um};假設水質級別劃分為n級,則評價集為:V={V1,V2,…,Vn}。
由于各因子的影響程度一般不相同,為了反映各因子的重要程度,對各因子Ui應賦予一個相應的權數ai(i=1,2,…,m),這些權數組成了權重集:

其中,ai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為c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實測濃度;s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基點值。參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水質標準有5級,基點值si取中間一級的標準限值。由于溶解氧(DO)是正效指標,含量越大表示水質越好,因此,它的權重賦值則取其倒數[5~7]。
單因子模糊評價是指單獨對一個影響因子進行評價,以確定評價對象對評價集元素的隸屬程度,一般用rij(i=1,2,…,m;j=1,2,…,n)表示。
2.3.1 隸屬度的確定及隸屬函數的建立
影響因子對評價集的隸屬度可以通過對該因子的隸屬函數的計算來確定,本研究通過確定分級代表值ein建立線性隸屬函數:

式中rin為評價因子對于這n類水質標準的隸屬度;Ci為評價因子的實測濃度;ein為各級代表值,其確定方式是:ei1取水質標準第一級的值,ei2取水質標準第一級和第二級的平均值,依此類推[7]。
由于DO不是污染物,其濃度越大表明水質越好,因此在運用隸屬函數求解DO隸屬度的時候,需將上式中的大于改為小于,小于改為大于[8~9]。
2.3.2 建立單因子模糊矩陣
模糊矩陣是反映每個因子對其各個環境質量標準等級的隸屬程度,根據上述隸屬函數的公式,計算出各單因子評價集的隸屬度,得出模糊關系矩陣:

式中m為污染因子數,n為水質類別數。

本文數據來源于地方監測站2008年全年對某河流的監測,選取具有代表性的7項指標組成因子集,即U={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氨氮,總氮,總磷,化學需氧量},監測數據見表1。參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和確立分級代表值(表2)建立評價集V={Ⅰ,Ⅱ,Ⅲ,Ⅳ,Ⅴ,劣Ⅴ},將水質分為6類。

表1 某河流2008年監測數據

表2 分級代表值和基點值
以該河流1月份為例,運用前文提到的公式計算后得到:=(0.073,0.146,0.085,0.157,0.387,0.025,0.127);

模糊評價結果見表3。

表3 模糊綜合評價與單因子評價結果對比
模糊綜合評價法通過引入權重和隸屬度的概念,充分考慮了多個因子對水體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水質污染程度的模糊性帶來的人為主觀判斷,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出多種因子復合影響下的水質狀況,為制定環保政策和水體綜合治理提供科學的依據。
[1]孫 明,趙 敏,林素婷.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5):67~68.
[2]高健磊,吳譯宇,左其亭,等.水資源保護規劃理論方法與實踐[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2.
[3]曾 永,樊引琴,王麗偉,等.水質模糊綜合評價法與單因子指數評價法比較[J].人民黃河,2007,29(2):45,65.
[4]姚志遠,郝慶菊,江長勝,等.模糊綜合評價法在北碚主要支流河流水質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3):211~215.
[5]孫世群,方紅衛,朱雨龍,等.模糊綜合評判在淮河安徽段干流水質評價中的應用[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35(1):159~161.
[6]管佳佳,洪天求.巢湖炯煬河水質評價及主成分分析[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2008,16(3):89~93.
[7]孫寶權,董少杰,邵作玖,等.探討模糊評價法在水質評價中的應用[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09,7(3):127~128,141.
[8]李祚泳,丁 晶,彭荔紅.環境質量評價原理與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9]高海勇.模糊評價法在東湖水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7(23):159~160.
[10]楊 昆,孫世群.淮南市大氣環境質量的模糊綜合評價[J].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7(2):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