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德華,王學紅,吳 情
濕性敷料在放射性皮膚損害護理中的應用
臧德華,王學紅,吳 情
放射性皮膚損害是指病人在接受放射性治療后發生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傷,輕者局部出現紅斑、瘙癢、色素沉著、干性脫皮,重者出現水皰、滲出、潰瘍壞死。2008年2月—2010年11月在放療過程中出現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害病人34例,給予濕性敷料護理,取得顯著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34例病人均為住院病人,男20例,女14例;年齡21歲~71歲,平均63.5歲,其中肺癌8例,乳腺癌4例,食管癌7例,鼻咽癌4例,喉癌3例,惡性淋巴瘤3例,直腸癌5例。將34例放射性皮膚損害病人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7例。兩組營養狀況、照射方法及劑量、年齡、性別、照射部位、皮膚損害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放射過程中,兩組病人均進行相同的健康教育及其他防護措施。
1.2 方法
1.2.1 放射性皮膚損害分級方法 根據RTOG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害標準,將放射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皮膚損害分為5級:0級為皮膚無變化;Ⅰ級為紅斑及瘙癢;Ⅱ級為皮膚色素沉著、微黑;Ⅲ級為干性反應,皮膚明顯色素沉著,發黑干燥;Ⅳ級為濕性反應,重度色素沉著,皮膚高度水腫,出現水皰、滲出及破潰[1]。
1.2.2 護理方法
1.2.2.1 濕性敷料選擇 對照組給予常規清創換藥。實驗組按皮膚損害不同分級給予不同處理:0級予水膠體敷料保護;Ⅰ級予生理鹽水清洗皮損后貼水膠體敷料保護;Ⅱ級清創后予水膠體敷料保護;Ⅲ級采用水凝膠分期分批多次少量清除壞死組織方法,邊清創邊評估皮損變化,在使用康惠爾過程中注意盡量局限在皮損內,減少與正常組織的接觸;Ⅳ級如有水皰且滲出較多,選用交互式清創敷料,在清創后外敷,該敷料具有調節創面微環境的功能,在吸附皮損處滲液、毒素、細菌、壞死組織同時,釋放林格溶液沖洗傷口,使傷口持久濕潤,達到清創及促進愈合的效果,使用過程中注意敷料與皮損處緊密接觸。對于破潰面積較大、形成腔洞的傷口,選用藻酸鹽敷料進行填塞,藻酸鹽敷料有較強吸收能力,吸收滲液后,根據皮損形狀形成柔軟黏稠的凝膠狀物質,保持創面的濕潤、清潔?,F代醫學認為,濕潤環境有利于成纖維細胞增生和表皮細胞爬行[2],從而加快傷口的愈合,同時減輕局部疼痛。另外,用藻酸鹽敷料填塞創面較深的傷口,起到支撐作用,防止創面黏結而造成的假性愈合。
1.2.2.2 心理護理 病人發生皮膚損害后往往有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護士應向病人講解治療措施及治療成功病例,提供與其他已經治愈病人交流機會,消除病人焦慮、恐懼心理。
1.2.2.3 飲食指導 放射治療期間鼓勵病人多飲水,多食新鮮蔬菜、水果,戒煙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飲食。對于不能進食的病人,可給予鼻飼流質,做好口腔護理。對腸道功能喪失的病人可給予靜脈營養療法。
1.2.2.4 皮膚護理 照射野皮膚避免各種刺激,保持照射野皮膚清潔,避免風吹及陽光暴曬,穿寬松純棉內衣,忌用堿性肥皂清洗皮膚,發生皮膚損害后,不能擦洗、浸浴,避免摩擦。
1.2.3 療效觀察
1.2.3.1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創面完全愈合;顯效:創面縮小或創面清潔,無分泌物,有健康肉芽組織生長;好轉:創面分泌物減少,創面未擴大;無效:創面分泌物未減少,創面未愈合或創面擴大。總有效為治愈加顯效[3]。
1.2.3.2 創面愈合時間 創面愈合時間為上皮細胞完全覆蓋創面所需時間。
1.2.3.3 已愈合創面百分率 已愈合創面百分率計算公式:已愈合創面百分率(%)=創面愈合面積÷創面原始面積×100%,是評估創面直接指標[4]。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兩組創面愈合時間及已愈合創面百分率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創面愈合時間及已愈合創面百分率比較
放療是治療惡性腫瘤主要手段之一,病人在接受放射治療過程中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皮膚損傷,許多病人除接受放射治療外,還需要同時接受化療,造成免疫力明顯下降,創面經久不愈,以往多采取停止放射治療、休息及常規清創換藥,因為常規清創換藥易使創面局部脫水,形成結痂,影響上皮細胞爬行,傷口愈合速度緩慢;同時頻繁更換敷料,使細胞分裂增殖速度減慢,且換藥已形成結痂造成傷口疼痛,且換藥時創面與外界無阻隔性屏障,不能阻隔細菌入侵,交叉感染的機會多,效果不佳。同時停止放射治療,使療效降低,從而影響生存率。根據放射性皮膚損害不同分級,采用濕性敷料處理傷口,濕性敷料為傷口創造濕潤環境,能刺激毛細血管的生成,促進成纖維細胞生長和上皮細胞的爬行,從而加快創面愈合;濕性敷料營造成密閉環境,能有效保證傷口滲液不粘連創面,避免新生肉芽組織再次機械性損傷,減輕疼痛,濕性敷料保留在創面中的滲液能夠釋放并激活多種酶和酶的活化因子,促進壞死組織與纖維蛋白的溶解,促進多種生長因子的釋放,刺激細胞增殖。另外,密閉環境下的微酸環境,能直接抑制細菌生長,并有利于免疫細胞繁殖及發揮功能,同時具有屏障作用,能夠防止細菌透過,從而達到預防和控制感染的目的。實驗組病例使用濕性敷料后,傷口愈合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療效顯著。
[1]殷蔚伯,谷銳之.腫瘤放療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2002:1008.
[2]劉淑蘭,梁艷華.濕性理念加整體干預治療1例放射性傷口效果觀察[J].創傷外科學雜志,2009,11:92-93.
[3]王曉春,王冰,鄒擎.基于“濕性愈合”理論的新型敷料在糖尿病足潰瘍創面處理中的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7,7(8):1228-1229.
[4]孫永敏,路平華,江瑞霞.局部氧療治療放射性濕性皮損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1):48-49.
Application of wet dressings in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radiation-induced skin damage
Zang Dehua,Wang Xuehong,Wu Qing(People’s Hospital of Suqian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Jiangsu 223800China)
1009-6493(2012)1B-0158-02
R473.75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2.02.036
臧德華 (1963—),女,副主任護師,本科,從事臨床護理研究,單位:223800,江蘇省宿遷市人民醫院;王學紅、吳情單位:223800,江蘇省宿遷市人民醫院。
2011-03-17;
2011-12-26)
(本文編輯 范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