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拓
(江城日報社,吉林 吉林 132002)
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這新聞五要素,簡單到只要稍有新聞常識的人都知道。但正因它初級,許多新聞專業人員都不屑于研究它,導致在新聞實戰中常常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許多主管采訪的副總編在交流時都有這種感受:記者稿件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恰恰是五要素導致新聞失實或出現重大錯誤。
本文從新聞實戰經驗出發,通過對記者稿件中常見五方面問題逐一歸結,深度探討問題所在,并有針對性地提出防范策略,力圖填補對五要素問題深入研究的空白。
時間要素,是新聞新鮮性的體現。記者在“何時”方面經常出現以下問題。
在寫導語時,不把最新的時間發生的事實放在前面。新聞邏輯順序在新聞學中占有重要位置,先說主要的,后說次要的,才會讓“最好的水果擺在前面”,開頭用最有價值的部分吸引讀者。
在寫主體時,不同時間在事件中前后矛盾。在寫一個時間段內發生的多主角多側面新聞時,時間概念混亂,用情節分析前后對不上。
在關鍵時刻,時間不夠細化。對于緊急搶救類的新聞,為了提高閱讀懸念和緊迫性,需要把時間細化到分秒。當年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之所以成為名篇,與作者巧用時間向讀者傳達分秒必爭的緊張感有直接關系。有的記者只寫大時間段,把現場新聞弄成了平庸之作。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記者從采訪做起,隨時追問不同時間的事件進展,甚至追問到具體分秒。在寫稿時,先把時間脈絡理清后,再熟練運用邏輯順序寫作。
地點要素,和讀者有直接關聯性。不當的表述不僅疏遠讀者,還會出錯。記者在“何地”方面經常出現以下問題。
地名和地圖標注的不一致導致錯誤。市民習慣叫法不等于學名,用時要謹慎。各市地名辦每隔一段時間會修改部分地名,記者如果不及時掌握就會出現此類差錯。
單位地址核實不細導致地點差錯。一些單位反復重組合并,要特別注意名字的變化。比如移動、聯通、網通、鐵通、電信這些部門反復整合,如果不弄清歸屬,就會張冠李戴。還有上市公司和集團之間,也有混淆的情況。
地點概念模糊導致新聞不夠人性化。比如常常看到這樣的車禍報道:102國道發生車禍。一條國道,長幾百公里到上千公里,哪一段上發生的?因為關注這條新聞的人,想知道他們的親屬是否在車內。正確的寫法應寫附近有什么村鎮,有哪些地標式建筑、山脈等,清晰傳達給讀者。

解決上述問題,要求記者成為活地圖,養成采訪和寫作時隨時核實地址的習慣,并關注地址的變更,盡可能站在讀者立場寫作,把地點細化到讀者看明白為止。
人物,是新聞的主角,而且常涉及領導和名人,具有顯著性。記者在“何人”方面經常出現以下問題。
一是姓名錯誤。一種是缺少核實導致同音字錯誤,另一種是打字時失誤。二是職務錯誤。中國人習慣叫職務時忽略“副”字,這種口語在新聞報道中出現就是政治錯誤。三是不必要地隱去姓名,傷害新聞真實性。用“張先生”、“王女士”這樣的人名,給讀者以編造假新聞的感覺。四是應隱去的姓名不隱去。按照《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應該隱去姓名,有的記者卻實名報道。還有的記者暴露被強奸者姓名,引發隱私權、名譽權訴訟。
解決上述問題,要求記者在采訪中要認真核實名職。如果要張名片更好,必要時向第三方求證。要熟悉法律,掌握好隱名的法律界限,并對稿件反復校對無誤。
事件,是新聞主體的主要構成部分。這方面具體問題有很多,在此只指出三個普遍化的問題。
一是形容詞過多影響新聞的客觀性。正面報道用過多美好詞匯來形容當事人,反而削弱了新聞的事實說服力。二是概括性語言過多影響新聞語言。寫先進人物用“埋頭苦干”、“率先垂范”等定性概述語言,遠不如用細節事例來說明。三是忽略新聞事實出處導致公信力下降。一條新聞可能有無數個新聞來源。有記者常不寫新聞來源,結果就是所有事實都成了記者認定,在引發訴訟后非常不利。
解決上述問題,需要記者提高新聞寫作水平,少用形容詞多用動詞,少用公文概述語言多用新聞事實語言,同時要有取證意識,掌握錄音和紙面證據,并把新聞源寫入稿件。
原因,是新聞的深度,是事件背后的新聞。記者在“何因”方面經常出現以下問題。
記者自行認定原因。原因的認定,必須要有權威部門來進行,記者可以報道權威認定。如果暫未認定原因,要寫“事件原因正在調查中”。
分析原因缺乏新聞源。記者可以根據事實分析原因。但從公信力角度而言,即使有的記者水平超過了專家,最好還是找個專業人士來分析,對新聞的客觀性更佳。
解決上述問題,要求記者要尊重調查程序,以權威部門、權威專家來增加報道的公信力,而不是記者介入事件。
綜上所述,新聞的五要素存在問題,表面上看是基本功問題,實質上涉及到采訪能力、寫作能力、法律知識、嚴謹精神等多方面,單靠主管采訪的副總編輯改稿是無法完全解決的,只有通過多方面培訓,全面提高記者的綜合素質,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