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乾 周劍瑭
(石家莊日報社,河北 石家莊 050011)
經濟評論《用文化底蘊增加產品競爭力》(刊登于2010年6月22日《石家莊日報》6版)榮獲了2010年度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一等獎。回顧該文形成經過,從選題到架構,再到寫作和后期的完善修改,總感覺這偶然又有點必然。“一滴水珠映出一個太陽”,從一個小事入手,來反映出某一行業的發展特點和發展趨向,這是我們寫這篇言論時的立意初衷。也許就是這個初衷導向了言論的獲獎。
言論的特點,是篇幅簡短、主題明確、運用靈活,正因為此,又被稱為袖珍評論或者微型評論。它主要是對于某一件事情發表看法,如分析原因、提出意見等,有鮮明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寫評論,最忌眼高手低,大話空話連篇,洋洋灑灑,看似很唬人,其實沒有什么實質。對于讀者而言,好的言論首先應該是吸引人的,無論是從評論由頭的選擇,還是語言上的生動活潑,都要做到在第一時間吸引著讀者的眼球,讓讀者有興趣讀下去,最后還會有所啟發,從文章中得到信息和知識。所以,做到這幾點,就要求我們要用敏銳而專業的眼光,從各種各樣的事情中,提煉并發掘不平凡的角度和題材,從小處著手,以小見大,知微見著。

以《用文化底蘊增加產品競爭力》為例,其實,之前我們也一直在尋找這樣一個典型,能從日常生活的某個現象或是某個變化,來看出這個社會的某種發展趨勢。在多次采訪中,我們發現,我市的一些企業,非常有創意,在包裝推廣自己產品的時候,會在里面注入很多的文化元素,這就使產品的內涵一下豐富起來,層次也提高了,與那些“干巴巴”的商品相比,更為吸引人們的注意,也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比如說,有一次去西柏坡采訪時,我們看到一些超市里擺放著的一些當地特色產品,都被冠以一個具有濃郁紅色文化的品牌,在包裝設計上也很用心,極力向消費者傳達其所想表達的文化符號,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駐足購買。
我們覺得這個現象不錯,經過集思廣益,我們一致認為,這是個很好的寫作角度。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欣賞品味也日漸提高,以前購買一件商品,只是單一的去消費這件商品的原始屬性,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去品位和欣賞商品背后所蘊涵的文化內涵。而精明的商家主動去發掘文化,并將之注入到其產品里面,反過來又提高了消費者文化知識及欣賞水平,這從一個層面上,反映出了我們這個社會文化事業的日漸繁榮與不斷發展。
當然,對于評論來說,除了要分析事情之外,還要做到讓讀者有所啟發。于是,我們想到了石家莊所特有的文化底蘊,除了紅色文化之外,還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當代文化,這些文化底蘊,都有待我們進一步去挖掘。在這個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筆者也聽到很多人說生意不好做,產品不好賣,等等。所以,這種用文化底蘊來增加產品競爭力的方式,就非常值得大家學習借鑒。
由是言之,想要寫出好的作品,就必須在一些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其本質,發現其深意,并且還要把多個現象聯系在一起,加以解剖分析,看看它們的共性和特性,這樣,才能于太陽的光輝下,找尋到那顆閃閃發光的寶石,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好的角度和題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反過來說,有米沒有巧婦也同樣不行。時評同樣如此,沒有好題材,會著急,有了好題材,更要在架構及語言上多下工夫,如果文章框架混亂,語言平淡拖拉,那么勢必會“瞎了”這來之不易的好題材。
對于這種“袖珍型”評論來說,其雖小,但卻要五臟俱全,缺一不可。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很好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清晰的邏輯思維。不能讓讀者如墜云里霧中,讀后不知所云,而是要爭取用最少的文字和最快的時間,讓讀者知道你在說什么,在傳遞什么觀點,同時還能夠從中得到一些啟發,開始思考。這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拿《用文化內涵增加產品競爭力》來說,其開頭是這樣的:“近日筆者在革命老區西柏坡采訪時,發現當地一些特色產品,譬如手織老粗布、內畫和大棗、富硒花生、核桃、笨雞蛋等,都被冠以‘紅地根’這一品牌。紅色老區的產品,再配上紅色的名字,使產品擁有文化的內涵,很是吸引游客的眼球。”
這樣的開頭簡明扼要,首先向讀者傳達了這樣一種事實的存在:一些特色產品被冠以某個紅色品牌,很新穎,也很吸引游客。這樣,就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這挺有意思,下面呢?作者還想說什么?
接下來,就是要分析評論了:“眾所周知,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品的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一下,讀者就明白了,哦,原來他想說這個。下面的觀點就是層層遞進,前后照應。讓讀者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么回事!
當然,讓讀者明白道理之后,還要對其進一步啟發。下面,筆者用前一段的“理”,來指導我們石家莊的“事”,這會讓讀者再一次“恍然大悟”:原來可以這么做。
這樣,從“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怎么辦”,文章的框架清晰明了,另外,再加上精心潤色和修改,一篇還算不錯的文章就出爐了。
在這篇評論刊發后的次年10月中旬,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在全會通過的《決定》中強調:“要創新商業模式,拓展大眾文化消費市場,開發特色文化消費,擴大文化服務消費,提供個性化、分眾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中央的《決定》的出臺,更印證了這篇評論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