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橋 何運林
(黃岡日報社,湖北 黃岡 438000)
2011年8月以來,全國各地的新聞媒體按照中宣部的要求,紛紛開展“記者走基層”活動,在新聞界刮起“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陣陣熱潮。
其實,早在1998年,黃岡日報社就拉開了“記者走基層”大幕。14年來,黃岡日報社記者一直活躍在基層這個大舞臺,從未離開,而且樂此不疲。14年的堅守,14年的耕耘,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收獲了喜悅和成功。從14年前走來,我們還將一直走下去,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黃岡日報》堅持開辦“現場短新聞征文競賽”活動。正是這一活動,搭建起記者“接地氣”的有效平臺,讓“記者走基層”成為常態。

黃岡是著名的革命老區,1996年撤地建市,下轄11個縣市區,人口740萬,是一個以農村為主的新型中等城市。《黃岡日報》的讀者主要為城鄉黨員干部群眾。這一特殊的市情和特定的讀者群,決定了《黃岡日報》的報道定位務必是:服務中心,耕植基層,貼近讀者。
而在當時,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改革風起云涌,發展迅猛,對黨報形成壓力;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嶄露頭角,彰顯活力,對黨報形成沖擊。《黃岡日報》身處“四面楚歌”,要尋求突破,唯有在搞好服務黨委政府中心的前提下,做到“三貼近”,更好地服務市民。基于這樣的考慮,報社黨委確定報道出發點:記者下到基層捉“活魚”,多寫鮮活生動的新聞。
報道出發點確定了,但以什么形式進行?如何確保記者下基層保持常態?這諸如此類的問題又成了“攔路虎”。報社總編室想到了“現場短新聞”這一時興文體,她要求記者到現場寫現場。于是決定開展“現場短新聞征文競賽”活動,通過開辦專欄這一有效形式,為記者提供發稿固定平臺。
開展征文競賽活動需要一定資金,而當年報社經濟又較為困難。怎么辦?與企業聯姻,走合作雙贏之路。1998年,總編室負責人找到黃岡市七一商場總經理、全國勞動模范倪敬東,雙方一拍即合:商場出資協辦,報紙所刊出的征文圖中安插一句企業宣傳語。商場樂意,擴大了企業宣傳度。同時報紙開展活動既節省了資金,又能擴大宣傳陣地,相得益彰。
《黃岡日報》在1998年一版首次推出“‘七一杯’現場短新聞征文競賽”,當年就出現了顯著變化。在此之前,《黃岡日報》每年不定期刊發極少量的現場新聞,而且沒有標示,零散出現在不同版面。開辦征文競賽后,專欄放在頭版,位置顯著,一年下來收到稿件200多篇,見報100余篇。數量增多,質量提高。年底評選出的10多篇獲獎征文作品,有的還獲本報及全省市州報年度好新聞。
回首14年來走過的路,報社當初的出發點與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門提出的記者下基層“走、轉、改”要求異曲同工,不謀而合,十分難得。實踐證明,開辦征文專欄,為記者和通訊員搭建了“接地氣”的有效平臺。
開辦現場短新聞征文競賽的初衷就是提倡記者多下基層,腳踩泥土,捉“活魚”,捉“大魚”。要達到這一目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就是“走、轉、改”。
走基層——現場新聞第一要求是到現場,寫現場。《黃岡日報》記者深明此理,自覺要求,勤下基層,每年都有大量的現場新聞見諸報端。
2008年春,黃岡遭受50年一遇的歷史罕見雪災,大雪接連不斷地下了兩個多月,給市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吳國茂頂著刺骨寒風,迎著鵝毛大雪,拿著相機,到農民的菜園,到企業露天生產場地,拍攝菜農扒雪摘菜,工人冒雪生產的場面。2011年黃岡遭遇百年一見的冬春夏連旱,大部分山區、平畈無水耕作,市民吃水都不能保障。8月下旬,記者商中勝深入黃梅龍感湖,走湖埂,踏泥濘,坐小船,看湖水,入農家,摸米缸,寫下了《大災之后走漁村》的現場新聞。
轉作風——干好新聞工作,始終要做到“勞其筋骨,苦其心志”。這是黃岡日報社社長吳國茂一再告誡記者的。近年來,報社對記者實行采寫稿件計件考核,除數量質量要求外,還規定每月記者應完成到基層采寫稿件數。提倡記者多下基層,走田埂,入農家,到社區、進車間。
1998年,長江中下游出現百年難遇的大洪水,黃岡長江大堤頻頻告急。在長達兩個多月的抗洪救災戰斗中,《黃岡日報》出動十多名記者,日夜奔波在抗洪前線,采寫了大量的一線新聞。記者許金國、何運林負責黃梅縣、龍感湖管理區抗洪救災報道。一天,記者在黃梅長江黃廣大堤上采訪時,聽說有一位修鞋匠為抗洪群眾義務修鞋,走后不留姓名。記者頓感這是條“活魚”,絕不能放過。可是,修鞋人既沒說住址,又有意不說姓名,工地上又沒人認識,到哪里去找呢?困難沒有嚇退記者。接下來的兩天里,記者根據修過鞋的人描述修鞋匠的外貌特征,往返江堤十多次,踏著泥濘,步行數十公里,終于找到了修鞋人,寫下的《神秘的義務修鞋人》的現場新聞,獲得湖北省年度好新聞三等獎。
改文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重在聯系實際、貴在取得實效。改文風的前提是走好基層,根本是轉好作風,著力點是“要在學習運用群眾語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工夫見成效,倡導清新樸實、生動鮮活、言簡意賅的文風,讓人們愛讀愛聽愛看,實現最佳宣傳效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語)。
多年來,黃岡日報社黨委一直要求記者大力改進文風,從制度上加以約束,在稿酬和考核上加以落實。一再強調記者不能長期泡會議,不能浮在面上沉不下去,不能跑機關拿材料編稿件,不能道聽途說寫稿件,不能不到現場憑空寫現場等等。要跳出會議常規內容寫新聞,到現場眼見為實寫新聞,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寫新聞。多寫短新聞,多寫基層新聞,多寫見人見事、有血有肉的新聞,力求稿件“新、短、活、實、俏”,讓人愛讀,引人入勝。
十多年來,《黃岡日報》通過開辦“現場短新聞征文競賽”,為記者搭建了“走轉改”有效平臺,讓“走、轉、改”要求得以較好落實。同時,還通過強化相應制度機制建設,讓“走、轉、改”得以弘揚光大,并貫穿于報社整個采編工作之中。由此鍛煉了采編隊伍,提高了記者素質,大批記者茁壯成長。一名記者獲“湖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多名記者成為“黃岡市新聞十佳”,一批記者在全省、全市眾多大型活動中受到表彰。
《黃岡日報》“現場短新聞征文”競賽活動大幕于14年前拉開,“記者走基層”大戲一唱就是14年。連續14年開辦一個新聞專欄,在全省市州報獨一無二,在全國同級黨報中也很少見。如今,“現場短新聞征文”專欄,已成為《黃岡日報》的品牌欄目,成為新聞園地一朵奇葩。2005年和2010年,該專欄兩度在湖北省新聞獎評選中被評為優秀專欄。
“現場短新聞征文”專欄是《黃岡日報》推進新聞改革的一塊“試驗田”,是鍛煉記者的一處“實訓地”,也是產生好新聞的“富礦帶”。自開辦以來,年年都有專欄稿在本報、全省市州報、湖北好新聞年度評選中獲獎。如《神秘的義務修鞋人》、《暴風雨中的兩次救助》、《夜巡向家灣》等,均獲湖北省新聞獎三等獎。
2011年底,在第14屆“‘七一杯’現場短新聞征文競賽”評選中,黃岡市七一商場總經理倪敬東發自肺腑地說:“‘現場短新聞征文’專欄成了《黃岡日報》的新聞品牌,也成為擴大商場宣傳、樹立企業形象的有效載體,雙方實現了合作共贏。與1998年相比,到2011年,商場歷經四次改擴建營業面積由1200平方米擴大到1萬平方米,銷售額由3500萬元增至1.8億元,稅收由100萬元增至400萬元,員工由100余人增長到700多人。由原村辦集體企業改制為股份制企業的七一商場,榮獲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和全國誠信企業等數十種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