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北生
(宣城日報社,安徽 宣城 242000)
2011年秋天,在如火如荼的“走、轉、改”活動中,筆者所在的安徽省宣城日報社進行了一次富有意義的嘗試——本報組成專題采訪小組,沿著宣城市的主干河流水陽江進行踏訪,模式之新穎、集中采寫稿件之多以及所造成的影響力,可以說均創下該報多年來之最。筆者有幸參加了這次采訪活動。
水陽江有宣城市的“母親河”之稱,這條河哺育了當地人民,見證了兩岸的巨大變化。報社策劃這次活動時基于這樣的想法:如果要了解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是了解它的河流。水陽江日日夜夜流淌不息,從歷史深處走來,從大山深處走來,從我們身邊走過、走遠……河流不會說話,但她流經的土地、路過的村莊,她哺育的子民、滋潤的土地都要用自己的語言訴說母親河的故事。
無疑這次采訪量是很大的,而且采訪的方式不同于平常。為此,宣城日報社由一名副總編帶隊,抽調三名骨干記者(兩名文字、一名攝影)組成采訪小組,承擔這次采訪工作。對于怎樣進行這樣的大型采訪活動,報社找到宣城市水務部門進行座談,初步確定了采訪方案:以河流為主線,以流經的重點村鎮、重要水利工程等為采訪點,以經濟、社會、人文等方面的變遷為主要內容,以歷史縱深的寫意式、跳躍式的筆觸為方式,從尋找源頭開始,畫卷式地拉開全程報道,達到一個目的:讓人們第一次近距離地了解自己的“母親河”,了解河邊曾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滄桑變化。
由于采訪量很大,報社的采訪報道安排是:分期進行采訪,一次報道集中進行。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秋日,采訪從尋找發源地開始。在當地水務部門、鄉鎮干部和村民的陪伴下,筆者一行逆流而上,來到績溪縣的大山深處,在大家的共同確認中,如愿以償地找到了水陽江的發源地——一股從山上流下的清澈山溪。在采訪中還有一個小插曲:本來天氣晴朗,當筆者一行人走進大山源頭時,忽然下起了暴雨,大家都淋成了“落湯雞”。但我們非常興奮,對河流的采訪,應該有更多“水”的因素。另外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藏在深山之中、河流經過的第一個村,是一個年頭很久、文化積淀頗多的古村落,一套上下兩冊的村志便是證明。——這些都記錄在我們的首期報道里。
水陽江流出績溪縣之后,便進入下一個縣級市寧國。在這里,有一個巨大的水利工程——港口灣水庫,對于河流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要采訪點。筆者一行來到庫區采訪,了解建庫、守庫的人和事。在采訪中,我們找到了要找的對象,但這位采訪對象的話很少,我們所獲得的內容不多。鑒于這種情況,我們采取不同以往的寫作手法,把采訪過程及記者感受加入其中,這篇名為“深山平湖”的報道稿,還是反映了關于港口灣水庫不為人知的“那些事兒”,仍不失為成功之篇。
流出大山之后,水陽江經過的兩岸鎮村星羅棋布。選擇哪些為報道對象?我們對此頗費了一番心思,筆者與當地的水務部門、宣傳部門進行了認真商量和取舍,最后選擇的是,時代特征最明顯和變遷最大的地方。如港口鎮,歷史上曾是水陽江上的一個重要港口,今天作為寧國市的兩大經濟增長平臺之一,扮演著新的時代角色。我們選擇了港口鎮大手筆發展工業、高起點保護生態的事實,“寫意港口”這篇稿件,讓人們領略水陽江后代人建設新生活的不凡風采。
此外,因建水利設施的移民村、沿河老鎮的風土人情,當中平常又不平常的人和事,作為“軟新聞”,也一一見諸報道中。
有了前兩期的成功采訪報道,我們對接下來的報道就更加得心應手了。在河的中、下游,有更多的采訪內容,諸如有名的鄉鎮、防洪調度的節制閘,還有一項正在進行的大工程——水陽江下游綜合整理工程。我們一路走,一路記,沿江而行。
這是一次大型系列報道,在高質量采寫的基礎上,精心組織稿件的刊發,也是關系到報道成功與否的重要方面。
報社每期拉開二、三版通欄,進行大篇幅的報道。在版面組織中,以文字稿為主,并配以沿河的圖片、水陽江水系示意圖、采訪手記等各個方面內容,從不同角度向讀者提供全方位的內容,做到圖文并茂,既有記實又有感悟,既有新聞又有史實,并以手寫體“水陽江,我們來了”為標題,視覺沖擊力很強。總之,在版面組織上,堅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活潑的要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每期刊發后,社會反響熱烈,均獲得好評。

由于采訪量很大,時間跨度較長,必須采取合適的見報方式。報社作出這樣的總體安排:每兩期相對集中,中間不超過一周時間;再間隔一段時間,進行下一次集中報道。事實證明,這樣做的效果很好。既照顧到采寫工作,保證了采寫的質量,而中間相隔一段時間,又不會讓讀者產生閱讀疲勞,增強了報道的效果。
這次沿著一條河流的采訪報道,對于本報來說,是第一次有意義的嘗試,也有諸多有益的啟示。
報社覺得,河流是哺育生命的,自身也具有生命。對當地“母親河”進行一次零距離接觸,對于新聞媒體來說,是一件受歡迎、受關注、值得付出的工作。據各方面反饋的信息,大家都認為這次報道很有創意、很有意義,一些讀者還將每期報道收集留存。
這是一項“大工程”,要精心策劃安排,組織精兵強將,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否則價值要大打折扣。宣城日報社將這次報道作為一項階段性重點工作,無論在人員安排、工作時間、交通工具,還是報道版面上,均開出“綠燈”大力支持,在稿件采寫時,要求記者拿出最高水平,時間服從質量,強調這樣的報道要以質量為保證,從而保證了這次報道的成功。
對于參加活動的記者來說,這是一次全方位的鍛煉。采訪的地方一個接一個,稿件一篇接一篇,而且采訪沒有既定的線索和方向。但由于我們對這次報道作了精心準備和嚴格要求,派出了報社的優秀記者,整體報道質量較高,收獲了一些精品佳作。記者在沿途采訪中,是一次走進基層的新穎嘗試,有著強烈的記錄沖動,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深入兩岸群眾的生活中,因此,采寫出來的稿件,地氣很足、原汁原味、感染力強。
富有創意的策劃、大量深入的采訪、對于高質量的追求,這次沿水陽江踏訪報道也成了本報近年來少有的引人注目的大型采訪活動,更是一次“走、轉、改”的成功實踐。事實證明,只要貼近鮮活的生活,傾注真實的情感,不怕辛苦的采訪,就能夠不斷送出群眾喜愛的新聞“佳肴”。——這也正是“走、轉、改”的本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