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秦皇島日報社,河北 秦皇島 066001)
2011年4月12日,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大新寨鎮大石窟村附近山林起火,火勢迅速蔓延。《秦皇島日報》第一時間跟進,共刊發相關稿件、圖片百余篇(幅),近百幅照片被新華社刊發后被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采用。秦皇島市委宣傳部部長批示:“一張張圖片令人潸然淚下,一段段文字讓人怦動向上,干群情,魚水情,官兵情,援助情躍然紙上,這就是媒體的力量。”

2012年入汛后,秦皇島地區連續發生強降雨,強降雨間隔時間之短、持續時間之長、降雨強度之大、危害范圍之廣,均為歷史罕見。7天時間內,《秦皇島日報》刊發70余篇消息、通訊直接對災情、救災、災后重建等情況進行了報道。一版以報道省市領導決策部署、重要活動為主,二版全景報道全市防汛抗災工作,以通訊、特寫等手法記錄防汛抗災中的感人畫面,四、五、八版隆重推出圖片專刊,并以照片配抒情詩的形式在一版導讀。時至今日,突發事件的報道已經成為新聞媒體反應能力、準確判斷能力、策劃水平與公信力等綜合實力的檢驗和體現。面對災難,如何傳遞有價值的信息,讓讀者與政府滿意,是一個擺在新聞媒體面前的課題。從《秦皇島日報》近兩年的實際操作來看,面對重大突發性事件特別是災難性事件,地市黨報應該理智地、科學地面對,快速反應,加強策劃,體現人文關懷,發揮引導、傳播、輿論營造的功能,進而提升品牌形象。
災難來臨時滿足受眾知情權是媒體的責任。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主流媒體是民眾最為依賴的信息來源。受眾作為新聞接受主體具有了解災難有關情況的權利,遇難者親屬和災難受害人也有了解事件全部真實情況與細節的權利。考慮到讀者知情權的需要,媒體應該把事件的危害程度盡快呈現出來,這有賴于突發事件管理機制的建立和對高素質新聞隊伍的培養。作為成熟的媒體,同時還要發散開來,多角度分析,使報道有廣度有深度,讓受眾立體地了解事件同時發揮輿論引導的功能,在報道中充當譴責肇事者、哀悼遇難者、撫慰遇難者親人的角色。
因為,秦皇島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少受臺風影響。2012年8月3日3點至4日10點,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席卷全城,給了秦皇島人一個措手不及。《秦皇島日報》的記者一方面準確報道受災情況,一方面隨時關注部分城區道路積水回落恢復通行的情況,及時跟進、全面反應,特別就道路通行情況作出提示,從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疏解緊張情緒的作用。市委、市政府對此間報道的評價是“既及時而充分,又穩妥地而慎重。”
盡管災難難以預測,對此類新聞事件的策劃報道難度較大,但依然有規律可循,主要一條就是要把握住報道前期以動態消息為主,深度報道為輔;之后以深度報道為主,以動態報道為輔的原則,其次就是制定協調聯動、周密可行的方案,才能確保報道的質量與效果。

在撲救撫寧山火報道中,根據火情的變化,編輯部不斷調整細化宣傳報道方案,確定了以一版為主,二版為輔,圖片專刊重點渲染的宣傳報道思路。由于統籌策劃,保證了采編各部門各司其責,相互配合,進而保證了報道的全面性。評論部跟進滅火工作的后勤保障情況,農村部駐扎在前方撲火指揮部,攝影中心全部深入一線,政教部著重采訪部隊官兵,經濟部將重點放在后方支援上。
因為,重大突發性事件要經歷多階段多狀態的變化過程,策劃報道有相當大的空間可以發揮。因此,編輯在策劃報道時要隨時根據事件的變化發展而調整,充分開發新聞資源,關注事件的最新動態,追蹤新聞背后的新聞。
每每發生災難報道,媒體就會發生信息超載即同質化現象,這時更需要媒體表現出個性,尋找不同的角度。創新,首先就是對角度的選擇。要在創新中體現人文關懷,在創新中保證信息的傳播效果,反映災難事件主體的精神狀態和面貌。
在2012年防汛救災報道中,《秦皇島日報》記者把深情的目光投注到災難中生命個體的生存狀態上,刊發了許多角度新穎、寫法細膩、感情真摯的佳作:《大雨夜,全村爺們沖到一線》,人們結識了盧龍縣潘莊鎮上新莊村一群風雨中挺立的“純爺們”;《“新家”里的新生活》說的是吃喝拉撒的家長里短,反映的是10萬名轉移安置群眾生活的大主題;《“六朵小花”伸援手下水推車》、《愛心小伙義務搭載路人回家》則是以幾個感人的小鏡頭,傳遞了鄰里相幫、守望相助的溫情。
新聞圖片在災難報道中發揮著強勢作用,運用時也要嘗試新方法,因為新聞視角的不同,導致對新聞還原能力的差異和新聞感受的不同,這一點在新聞圖片中表現得尤為突出。4月16日至20日,《秦皇島日報》每天以一或兩個整版開辟了《圖片專刊》,并在一版重要位置采用照片配抒情詩的形式進行導讀。《火線》、《表情》、《決戰》、《故事》、《勝利》五個主題鮮明,富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專刊將火線上、火線下發生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將人文關懷蘊涵于快速反應的信息之中,展現了“山火無情人有情”的生動畫面。
此外,好的版式傳遞人性化表情,是編輯意圖最直接的表達。由于突發性災難事件涉及面廣,占據的版面較多,因此在版式設計上下工夫,并設置相應的鏈接,引導讀者進行合理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