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伊
你最近總是悶悶不樂,不是晚上睡不著,就是早上起不來;你經常沒有食欲,吃什么都味如嚼蠟,但間或也會一口氣吃掉一大罐冰激凌;你不想上班,不想完成手頭的工作,不想跟人打交道;你發現自己總是愛走神,一整天在電腦前反復刷新頁面,卻不知道看了些什么;你開始自問,這么辛苦地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一了百了是不是更好……
如果你對一名精神科醫生講述這些癥狀,十之八九,你會被當場診斷為抑郁癥。但是,如果坐在對面的是埃里克·邁瑟爾,他會立即告訴你:“去他的鬼扯的抑郁癥。你只不過是不快樂!”
邁瑟爾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名執業心理醫生和多本暢銷通俗心理學著作的作者。在他的新書《反思抑郁》中,邁瑟爾對現代社會中的“抑郁癥診斷泛化”現象進行了激烈抨擊。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公布的數據,9.1%的美國成年人符合當前的抑郁癥診斷標準。在北京進行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15歲以上人群中,抑郁癥終身患病率為6.87%。但在邁瑟爾眼中,被定義為抑郁癥的這種精神障礙很可能根本不存在。“我并不是說你所經歷的那些痛苦并非真實存在。我也不會用一句‘振作點兒來敷衍了事。我更不否認生理上的那些變化,”邁瑟爾寫道,“但我想指出的是,當下對這種特定人類現象的命名與診治方法存在根本性的謬誤。”
邁瑟爾表示,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的確面對更多的挑戰,更容易不快樂。但不快樂不是一種必須靠醫學手段才能解決的疾病。把不討人喜歡、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那些問題定義成疾病,然后指望用某種靈丹妙藥根除這些不想要的特性——內向、不合群、效率低下、厭倦工作——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邁瑟爾引用眾多文獻指出,對精神障礙的定義很大程度上受時代的影響。一個世紀以前,人們認為不服從丈夫權威的女性患有歇斯底里癥,不過十幾年前,同性戀還被當成一種心理變態的反應。如今被診斷為抑郁癥的那些人,有多少不過是不適應現代社會的冷漠、疏離、復雜、不確定性和工作壓力?毫無疑問,因此而導致的不快樂會帶來一系列生理變化,但這就像在沙發上呆坐一個月會變得肌肉無力、看一部傷感電影會讓人流眼淚一樣。然而,現行的抑郁癥診斷標準常常混淆了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
“你的手變粗糙了,可能是因為得了皮膚病,也可能是因為你是個砌磚頭的泥水匠。抹點藥膏可以緩解粗糙的癥狀,不管這癥狀是怎么引起的。”在邁瑟爾看來,近20年來大行其道的抗抑郁藥就像是潤滑皮膚的藥膏——對一部分“抑郁癥患者”確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2001年的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抑郁癥患者停止服用抗抑郁藥物一年后,復發率高達80%,但接受認知行為療法(一種心理治療手段)的患者復發率僅為25%。此外,2010年1月發表在《美國醫學聯合會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對于輕到中度抑郁癥患者,抗抑郁藥的作用與安慰劑并無分別。更重要的是,已經有大量研究揭示了抗抑郁藥物的種種風險:嗜睡,體重增加,自殺傾向……
在邁瑟爾看來,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拒絕“抑郁癥”這一病理定義是通往建設性解決方案的第一步。關注不快樂本身,尋找非藥物的解決辦法——多和家人朋友聊聊天,多出門走走,甚至哪怕是換一份工作。因為,“藥物或許可以‘治療你的抑郁,但不能治療你的人生”。
(龔光坪薦自《三聯生活周刊》)
責編:kats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