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男女從談情說愛到談婚論嫁,本來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現實版的婚姻卻幾乎都遇到了婚房的問題。自從新的關于婚房的司法解釋出臺以后,近來更是衍生出房本上加名還要交稅的難題。本來兩個人結婚:一套房子+兩顆愛心=一個家庭,可是現在還需要為這房子的最終歸屬再交一次契稅,少則數千元,多則幾萬元,你說冤不冤?
新的司法解釋和補繳稅款,直接揭示了婚姻中的經濟問題,并衍生出了一個奇怪的婚姻經濟學:無論是上篇結婚經濟,還是下篇離婚經濟,其中有許多現象都頗耐人尋味。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結婚和離婚,作為個體經濟行為當然是微觀經濟學的范疇,它考察的主要是在一定的感情基礎上,如何通過成本費用最小化和預期收益最大化來規范婚姻行為。于是婚姻市場上就出現了大量的搜尋成本,在沒有實質性接觸之前,雙方主要考察和計算的是未來婚姻的預期收益能力。就考察對象而言要有下列特征: 一是要有權。有一定權力和地位是婚姻市場的首選,有了權力基礎便于婚后發展,特別是男人一旦找到有權勢的老丈人,即可做乘龍快婿,青云直上,大有升官發財的機會,這樣的婚姻基礎比較符合經濟學的最優選擇原理。二是要有錢。家庭富裕殷實有房有車有資產,是未來婚后生活能否幸福的基礎和保證。雖說“窮嬌媳婦富嬌子”,誰也不敢保證富裕家庭的婚姻就一定幸福,但貧寒的家庭肯定日子難過:孩子哭得哇哇叫,屋子里漏雨,天天蘿卜干就咸菜畢竟是難以承受的。有錢的家庭即使不幸,離婚也可獲得足額的補償,君不見謝霆鋒和張柏芝的離婚不就因為財產太多難以達成協議嗎?和有錢人結婚還可以做很多高尚的事業。慈善家李春平正是娶了美國億萬富婆而得了大筆遺產才得以成為慈善家的,否則憑一己之力一輩子也沒有資本做這樣高尚的事業。三是要有人力資本。所謂郎才女貌都是人力資本,男人最好是名牌大學高材生。無論是智力資本還是美貌,都可以贏得未來的美好收益。在婚姻的資本市場上投資一定的潛力股,未來可以共同打造幸福美滿的生活。
此三者最好全有,否則至少要占其一。比如沒錢沒有房子,誰肯嫁你?原來說是丈母娘推高了房價,實在是冤枉了她老人家!現在新的司法解釋似乎給丈母娘洗清了名聲,但其實是更加抹黑。丈母娘要房子是為女兒婚后能夠過上好日子,有幾個丈母娘是為將來離婚分房產才嫁女兒的?
離婚經濟要關注的則是離婚行為人如何損失最小化的問題。如果婚前房產屬于一方,婚后過不到一起再離婚的話可能損失會很大,畢竟無房一方要凈身出門,無家可歸,甚是可憐!
我有一朋友20年前結婚,因感情不和,結婚1年就提出離婚??墒抢掀诺碾x婚經濟學學得好,一開始就提出:“離婚可以,10萬!”那時候1年也掙不了3000塊錢,男的怎么也拿不出10萬元,只好湊合著繼續過。又過5年,還是難以忍受婚姻的折磨,再提離婚,誰知女的漲價極快:“離婚可以,50萬!”嚇得男的自此離家出走。再過5年,男的以長期分居為由提起離婚訴訟,對方又來了:“離婚可以,100萬!”后經法院調解,終于把1套當時價值20萬元的房子給了女方,男的凈身出戶,長嘆一聲:“天亮了!”這其中究竟誰損失最小、收益最大怕是算不清楚。
據筆者觀察,一般的男士,無論多么成功,在婚姻市場上結兩次,離兩次,也就折騰得差不多傾家蕩產了!
青年男女結婚本來都是沖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去的,現時的房產司法解釋和契稅規定卻折騰得連老丈母娘也跟著反復計算未來離婚的損益。愛情和婚姻變成了赤裸裸的現金交易,婚房已經把愛情的純潔、婚姻的神圣和小市民的傷感雜糅在一起,并全都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了!
和諧的社會需要和諧的家庭為基礎,和諧的家庭以和諧的婚姻為前提。結婚和離婚的天平因為房產而失去了平衡,失衡的婚姻經濟也因房產而變得丑陋。青年男女期待的是幸福美滿的婚姻,而不是精打細算的婚姻經濟學。
(摘自《生活文摘·情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