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從去年8月13日起實施,各地有關親子鑒定的案例也開始陸續出現。浙江首例親子鑒定案例由仙居法院于去年9月5日審結,在該起離婚訴訟中,原告阿勇(化名)請求與被告芳芳(化名)離婚,并提出對婚生子女做親子鑒定的要求,原告還提供了自己私自帶女兒做鑒定拿到的非親子關系的證明。被告芳芳拒不到庭參加訴訟,法院依婚姻法司法解釋三,推定親子關系不存在,于9月5日做出了離婚判決,女方返還男方墊付的撫養費2萬元,賠償男方精神損害撫慰金等。
我也曾遇到過一例親子鑒定的案件,當事人是一名女出租車司機。
18歲涉世未深的她愛上了自己已婚的師傅,倆人辭職出來承包跑運輸,她是把他當愛情、當生命想著要嫁給他的,師傅卻只是要她的青春閃亮的肉體。后來她懷孕了,師傅堅持讓她墮胎,她則堅持讓師傅先離婚再墮胎。矛盾激化后,師傅和師娘帶著計生辦的人到處找她,她只能扔下運輸的活兒跑到遠遠的地方,生下了一個女孩。倔強的她再沒有跟師傅有任何聯系。
之所以再次發生交集,是她在孩子10歲的時候查出自己得了乳癌,考慮到孩子的生活著落,不得已的情況下,向法院提出撫養費的訴訟,并要求做親子鑒定。10年前有關是否能做親子鑒定,法律規范上幾乎一片空白,到目前為止相關的親子鑒定的法律規定還是非常不完善。當時只有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判工作中能否采用人類白細胞抗原做親子鑒定問題的批復》,法院一般依據此批復對超過3歲的兒童,從嚴掌握是否同意鑒定。
當然在我們的案件中,麻煩在于師傅拒不到庭,人間蒸發無法做此項鑒定。此案依缺席判決原則,結合原告提供的孩子系師傅所生的相關證據,判決由師傅每月支付撫養費200元。判決生效后,由于被告不配合,執行再次成了巨大的難題,女司機無奈只能借助媒體曝光,在討要撫養費的過程中,事情竟然發生了更戲劇化的一幕。師傅迫于輿論的壓力,同意支付撫養費,但要求重新做親子鑒定,鑒定出來后,結論令所有人瞠目結舌:孩子既非女司機親生,也非師傅親生。原來女司機當年遠走他鄉獨自一人在偏僻小城生下女兒時,由于身邊無任何親人照顧,小醫院管理又不規范,竟發生了抱錯孩子的事故。
貧病交加的女司機不得不再次進行訴訟,起訴醫院侵權,在起訴的過程中,女司機找到可能抱錯孩子的家長商量,家長明確告知孩子就是自己所生,不存在抱錯的情形,并已經送往國外接受教育,明確表示就算是抱錯也絕對不同意做親子鑒定。依當時的法律,拒不同意做親子鑒定的,法院不得強制執行。女司機因缺乏證據,訴訟被駁回,幾年后含恨離世。更悲慘的是,她那可憐的被抱錯的孩子,因這巨大的不能承受的沉重身世打擊,精神失常。
上述有關親子鑒定的案例令人深思,設身處地為那些無辜的特別是未成年的孩子們想想,親子鑒定到底鑒定了什么?親子鑒定到底應該維護血緣血統的純正,為成年人所受的傷害、所受的欺騙討個說法,還是應該首先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安全、快樂地成長?那些提起親子鑒定的成年人也許出發點本身是想鑒定愛情存在或者不存在,但事實上親子鑒定的結果不僅鑒定不了愛情,反而往往讓無辜的孩子們,因父母的過錯而蒙受羞辱。孩子的身世,不僅僅是父母個人的隱私,也應該是孩子們的個人隱私。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布萊克門在著名的“羅伊案”中曾經表述:每個孩子都應確保被養育被寵愛。
我國臺灣地區有關親子關系的法律規定則較為完整合理。臺灣民法典第1063條規定,妻之受胎,系在婚姻關系存續中者,推定其所生子女為婚生子女。法律首先推定婚姻存續期間所生的子女均為婚生,這有利于未成年孩子獲得穩定安全的成長環境。第1065條規定:非婚生子女經生父認領者,視為婚生子女。其經生父撫育者,視為認領。第1066條規定:非婚生子女或其生母,對于生父之認領,得否認之。意思是即便有親生父親認領,作為非婚生子女或生母也可首先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使用否認的權力,這些基于孩子健康成長和保護母親、子女隱私的法律規定,在我國婚姻家庭法律體系里是否也應該得以完善?
而身為父母,在作出鑒定的決定前,也要為孩子的未來多考慮一些。
(摘自《都市主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