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人常把“男人不是東西”這樣的話掛在嘴邊,但事實上男人也有他真誠的一面——女人不了解的一面。
劇中,3個男主角總是聚在一起談論他們身邊女性朋友的缺點。這就是男人真實的生活狀態,聚在一起自嘲,擠對對方,探討身邊女性的心理變化,商量該如何出招對付女的……劇情不是刻意要說女人都不好,是我把女人的缺點集中在幾個角色身上了,但是如果你討厭劇中哪個女人,那你就是和她一樣的女人。
《男人幫》就是這樣一部站在男人角度看女人,為男性說話,希望女性反思的戲。如果女觀眾看不慣,那么只能說聲對不起了。
生活中,女人總是要求男人,但是男人總是不順著她們的意愿去做。另外,劇中眾多女主人公追求情感卻總是受挫,愛情似乎總不是女人所期盼的那樣。為什么呢?
我總結了一個原因,那就是我們對愛情的期盼太高。如果你看過瓊瑤劇和《羅馬假日》中的美好、迷人的愛情,以為那就是愛情原本的樣子,那么你錯了,你還不了解現實的殘酷,你的愛情生活肯定會不如意,甚至會為情所傷。
其實我們早期作品里的愛情并沒有像后來那樣被詩歌化,你看《紅樓夢》里的愛情,其實很現實。而我們后來的作品卻把愛情夸大了。美好的愛情有沒有?有!但那是人們的期盼,現實生活中也可能會遇到,但是那就像買彩票中獎一樣,希望很渺茫,可是人們沒有意識到這點。
有人說:“這不是鼓勵大家降低對愛情的標準,鼓勵人將就嗎?很多人都會想著多挑一挑。”
錯,不是挑,是“談”戀愛,談到最后,不是“挑”到最后。過去包辦婚姻沒法談那就算了,但自由戀愛的最基本前提就是“談”!
我們很多文藝作品的包袱可能太多。人們總會用很美麗的詞匯解釋一些生活中解釋不通的東西。比如兩人相遇了,就會用一個詞“緣分”;但過幾天散了,又出現了一個詞“緣分盡了”。有嗎?頭天還有緣分,第2天打起來了,緣分就盡了?
不管在人生的什么階段,男人無時無刻不在追求女性,追求愛情。即便是像女性們說的,男人好色,但這就是男人的本色啊!只不過有人色大膽小,有人色大膽大。
人都要經歷一個談戀愛的過程。其實我們應該再大度一點,可以同時和好幾個人談。
戀愛關系是不受法律保護的,人們都沒明白這個道理,談戀愛其實就是一個交友過程,相互間是更密切的朋友。它是思想和行為上的交集,不能是肢體上的強求,肢體上的結合有點違反道德標準。過去我們的談戀愛就是談戀愛,不同居。但現在都同居,同居那就是過日子了,不是戀愛。
我比較反對試婚、同居。戀愛分為好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戀。你想我,我想你,你見不到我,我見不到你,這很好玩;第二個階段是愛。愛了可能就會有點肢體語言的接觸;第三個階段就是大家所謂的“試婚”階段。但是婚姻需要試嗎?試完了你就不用呆在婚姻里面嗎?很多人婚前都同居過,但怎么婚后還打架呢?婚姻不用試,試的是性格。
當然,也有質疑的,“你反對試婚,但又主張同時和好幾個人談。精神出軌也是一種出軌啊!”
誰發明這個詞,誰就是個混蛋!它不符合人性的最基本的規律。難道你們所有的人都沒有精神出軌嗎?不可能。那么多影迷、歌迷其實也都是精神出軌,有了丈夫指不定還想著王力宏!現在的很多常用詞都不對。
我對《非誠勿擾》有過非常系統的研究,還有《愛情連連看》《百里挑一》幾乎每期都看。這些女嘉賓里不乏優秀的女性,但凡有知識、思想較睿智和成熟的女性基本上都能看出男人的相對條件再去感覺,她們要的不是立馬就心動,但大部分女人要的就是立刻心動。
我們有個觀念是錯誤的,牽手不一定要成功,談戀愛嘛!最重要的是去談。談談看啊!女人如果自己先立個框架,不符合這個框架的就不談,那機會就少多了。
談得好一定會結婚,分手就是沒談好,談得不對,不適合,所以又有了一個詞“失戀”。失戀了就會痛苦。沒談好那還痛苦什么呢?你不適合我,我也不適合你。
那怎樣才能談好呢?就得養成慣性啊,了解男人啊!你看,你們還是不夠了解男人。結婚前應該先做準備,遇到的所有問題先確定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只有養成一種解決問題的習慣,才能慢慢地達成共識。適應了就結婚,沒試好那就Bye Bye。
《男人幫》講述的是3類男人,哪種都需要談。孫紅雷演的顧小白代表的是比較感性的人,黃磊演的角色是比較理性的人,汪俊的角色感性加理性,談戀愛感性,一談結婚,理性著呢!
談戀愛就是先談后戀再愛。戀愛的過程應該是從最初懵懂的愛情,到商量“要不我們繼續再往婚姻那兒走”?要能談妥那就往結婚準備了,養成一系列解決問題的習慣,最后要達成共識,談妥了,那就結婚。
(摘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