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姥姥生日那天,瑤瑤咬牙給外婆買了1支康乃馨,姥姥很感動。可是接下來2個星期,瑤瑤都在念叨“這可花了我2個星期的零花錢啊”。最后不得已,媽媽把錢還給了瑤瑤。
一天,瑤瑤一家和爸爸的朋友出去吃飯。點餐前, 瑤瑤問:“這頓飯是我們請嗎?”當她知道是叔叔請的,就高興地松了一口氣說:“這樣我就放心了。”爸爸媽媽聽了之后非常尷尬。
缺乏財商產生“四大家族”
“由于中國年輕一代缺乏財商,導致了新‘四大家族’的產生。”光大銀行國際金融理財師任遠解釋了中國的新“四大家族”——首先是卡奴族,這有年輕化趨勢,尤其是許多80后年輕人擁有多張信用卡,每個月都在卡與卡之間“倒來倒去”;其次是房奴族, 房貸占家庭收入不宜過高,但現在很多年輕家庭超過了50%;第三是月光族,根本存不了錢;第四就是啃老族,花掉父母的養老錢。
傳統的財商觀念也許成了孩子們成長的一種羈絆,對此家長卻可能毫無意識。比如家長常教育孩子:“你這樣花錢,老子掙錢容易嘛!”“錢是存來讀書用的!好好學習,不然就沒有好工作。”“沒錢就討不到老婆了!”
理財專家表示,親子理財教育不僅是指導家長幫助兒童認識勞動的價值和父母工作的意義,還幫助孩子學習規劃夢想、管理人生,更重要的是在親子理財教育過程中,指導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從小養成良好的理財行為習慣,從而奠定幸福人生基礎。不難看出,瑤瑤對金錢格外擔心,說明她對金錢看得太重,甚至產生焦慮。可能是父母平時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表演”讓她產生一些認知:有錢才能買東西、上學和給親人買東西,因此錢很重要,自己家里錢有限,必須省著花,才能細水長流。建議父母適度讓瑤瑤參與一些家庭財政計劃,如果年齡稍大,可以讓她了解家里的財政狀況,讓她知道父母大概的收入,緩解她對錢的焦慮。讓她懂得金錢的用途最終是消費,只要有價值,就值得花錢。節約還是為了合理消費,而守著錢不放不是最好的。
做家務獎錢要有技巧
孩子掙錢可以從小培養, 那么干家務給錢是不是應該呢?這個并沒有統一的答案。有家長說,給錢可以引導孩子自食其力的觀念,但有家長則認為會讓孩子忽視基本的家庭義務,同時不懂感恩甚至惟利是圖。專家的建議是:比如倒垃圾,在孩子5歲前,這是他的勞動能力所不及的,為了鼓勵他的勞動興趣,你可以給他一定的經濟報酬,讓他學會把錢存起來,去買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5歲以后,按照他的勞動能力,他足以擔負倒垃圾這項任務,這已經是他的義務,就可以不給錢。類似的,可以教育孩子把廢品拿去賣, 教育他任何東西都要珍惜,都是有價值的。
到了一定年齡, 孩子可以兼職賺錢了,這時就可以鼓勵他:“如果你打工賺錢,那么我補貼500元。”以此引導他通過勞動養活自己。但是必須正本清源的是:第一,絕對不能省飯錢去買玩具和書。第二,絕對不能靠幫同學做作業賺錢。
引導孩子有計劃存錢
掙錢之外,就要學會花錢。與會專家建議,給孩子一個賬本,并準時按月給孩子支付零用錢,不要隨要隨給。到下一個月,必須交賬本才能領到新的零用錢。這樣迫使孩子形成理財的習慣, 逐漸形成有計劃地花錢,在一定限度內把錢花好,而不至于無底洞。
除了掙錢和花錢,存錢也是必須的。“不在于存多少,而在于儲蓄這一個習慣。” 任遠說:“如果給孩子100元,那么不要求他就能存50元,哪怕堅持存30元都是好的習慣。存錢也要有分門別類的習慣,比如給3個存錢罐,讓孩子分別貼上卡通標簽。這樣讓孩子養成積少成多、達成目標的心理習慣。在小學的時候,就可以帶孩子去銀行,讓孩子自己開存折存錢,這樣孩子就會對所有的流水收支有個明確的感受,懂得錢的來去和積累。”
(摘自《財富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