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父母才算出色?除了滿足孩子吃喝拉撒睡的一切要求外,他們還得具備一樣特殊技能,那就是陪孩子玩。游戲在幼兒教育中非常重要,小小的游戲具備了超級無敵的能量,它可以促進孩子身體發育,愉悅心情,開動腦筋,拉近親子關系,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甚至還可以從中學習社會交往技巧。
在游戲中學習的孩子,會把生活看成體驗而不是負擔。唱歌是游戲,跳舞是游戲,讀書是游戲,考試也是游戲。培養孩子從游戲角度挖掘學習樂趣,是父母送給孩子珍貴的人生禮物。
在教育界,“最近發展區”是一重要的詞語。“孩子的發展存在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水平,一種是在大人的幫助下可以達到的水平。如果能根據孩子的最近發展區進行訓練,孩子的能力就可以得到飛速發展,事半功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周周的建議是家長應該給孩子提供一些適當難度的游戲。
比如,4個月前的寶寶雖然愛睡覺,但也能接受外界刺激。媽媽可以通過被動游戲給孩子視聽刺激,在孩子清醒時拉著他們的小手去觸摸色彩明艷的玩具;到了5~8個月,媽媽可以鍛煉孩子腿部肌肉,用手掌貼他的腳底,玩踢腳游戲;9~10個月,要和他多玩動指頭游戲,把細小的東西放進洞里來促進智能發展;1歲以后可以玩語言游戲,如猜身體各部位。不同年齡段的寶貝對游戲有不同的熱情——用絲巾遮住臉玩藏貓貓可能會讓1歲內的小寶寶樂此不疲,但2歲多的孩子也許玩一會兒就會轉移注意力。所以,父母在玩游戲時要記住求新求變是法則之一。
除了快樂,每一種游戲都有自己的妙處。
“小寶寶通過抓握、搖動玩具來鍛煉手眼協調、眼耳協調;來回扔東西可以分辨自己和世界;玩藏貓貓能體會‘就算人自己看不見某個物體,物體仍然存在’的深刻哲理。”家庭教育指導老師,也是徐匯區一所小學班主任的陳平老師說,再大一點的寶寶能從游戲中懂得更多,一塊小積木,今天是房子,明天是電話,后天是媽媽的高跟鞋,孩子通過想象學習規則,體驗控制感,甚至表達不愉快的經歷。比如做游戲時亂搶亂動,可能是因為孩子在外面玩耍時遭遇到這類事情,父母可以抓住這個機會灌輸給孩子如何更有禮貌地處理類似的事情。
如果孩子手眼協調不夠好,父母不妨陪孩子穿針,或者教孩子把米粒放進小洞里;如果身體平衡不是很好,全家一起上陣,看誰能走好一條線;如果孩子不懂與人分享,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坐在一起,讓寶寶給大家分水果;如果想幫助孩子了解某些知識,比如了解什么是售貨員,媽媽可以扮演顧客,讓爸爸帶著寶寶一起賣東西,體驗售貨員的工作內容。
玩游戲好處很多,但經常寶寶還沒玩盡興,爸媽已叫苦不迭,愉悅的游戲變成了負擔。這跟父母沒有Enjoy有關,解決辦法是選擇父母自己也喜歡的游戲,畢竟,游戲的前提是制造快樂。
喜歡鉆研游戲的劉昀是一個3歲寶寶的媽媽,她平時喜歡在網上發一些育兒帖子,她發現享受游戲快樂的妙招有兩個,一是找一些自己小時候愛玩的游戲來做。“靜下心慢慢回想,把童年的游戲都羅列出來,想象和寶寶一起玩的情景,自然而然就能進入一個天真快樂的世界。”許多爸媽發現,原來自己小時候愛玩的游戲一樣能夠吸引現在的小寶寶,比如兩個人一起“劃小船”,童年快樂一下子就回來了。“小寶寶可以興致勃勃地玩一種游戲,但大人吃不消,所以還有一種做法就是整改現有游戲,翻著花樣玩。”比如,厭倦了搭積木,不如帶著寶寶到廚房切胡蘿卜、蘋果,在盆子里擺造型,小丑、太陽、火車,想得到的都可以做,做好了還可以根據盆子里的作品講個故事。
如果小寶寶玩不安全的游戲,怎么辦?如果父母提出玩某個游戲,孩子沒有興趣,非要玩其他游戲,怎么辦?和孩子一起玩游戲,如何開始?如何推進?如何在累的時候說結束?每一個環節都考量父母的管理技巧。
“孩子是游戲主角,讓孩子來選擇他喜歡的游戲。”知名幼兒早教機構的外籍幼兒教師Mira希望家長時刻把孩子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多用一些柔性的技巧,而不是忽視和粗暴地對待孩子。比如,孩子迷戀某個游戲,而這個游戲恰恰是你毫無興趣的,你可以提供幾個游戲讓孩子選擇,只要別讓某個你沒興趣的游戲出現在選擇名單上。再比如,到時間去樓下的操場散步了,寶寶還纏著要繼續做扮演游戲,怎么辦?粗暴地打斷嗎?當然不是,試著先順從他的意思,然后采取引誘法:“聽,樓下操場什么聲音?小朋友都在跳舞呢,可不能缺了我們!”順帶著就把孩子帶離原來的環境。如果父母能夠營造這樣的順勢管理氛圍,孩子就不會感到挫敗,心生暴躁,因為他們的心思已經被新刺激吸引了。
(摘自《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