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中過一次風,好在不算嚴重,但現在左邊臉還是有點僵硬。”洪先生今年40歲,正值壯年的他之前壓根沒想過自己會中風。去年春節前,他連續加班1周,一天中午吃飯時突然一陣劇烈頭痛,他想叫同事幫忙倒杯熱水,話到嘴邊卻說不利索,覺得舌頭不聽使喚。后來到醫院做了CT,有輕微的顱內出血,是典型的腦中風。現在,洪先生定期到醫院復查,煙酒也徹底戒了。
一說中風,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這是一個錯誤想法。現在中風病人越來越年輕化,二三十歲的人中風并不罕見。中風已呈現一種大眾化趨勢,并成為危害國民健康的第一殺手。中風為何會出現低齡化,對于這顆定時炸彈又該如何預防呢?
“痰”“瘀”而生“風”
中風有“內中風”“外中風”之分,辨證分類又有“中經絡”“中臟腑”之分。雖然概念不同,但我們現在所說的中風,一般是指西醫上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即腦血管意外、腦卒中、偏癱等。
中風是如何形成的呢?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對此有很詳細的論述:“人之元氣不足,則邪湊之,令人猝倒僵仆,如風狀。夫人身之血,原隨氣流行,氣之上升者過多,可使腦部充血,排擠腦髓神經。”也就是說,人體元氣不足時,邪氣就會趁虛而入,人就會突然跌倒,不省人事。這是因為血是隨著氣行的,氣上升過多的話,就會使腦部充血,排擠腦神經,進而昏厥。同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則認為,“東南之地氣候多濕,由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故而中風。”朱丹溪認為,痰、瘀是導致中風的主要原因。
肝風內動而生“風”
與古代相比,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生活壓力加大,熬夜、加班成為常態,這就極易使陰血虧虛。而精血同源,再加上現代人不知節欲,性生活過于頻繁,所以腎精虧虛成為一種常態。
腎五行為水,肝五行為木,腎虧則水不涵木,肝陽就會偏亢。肝陽偏亢會出現什么現象呢?肝為木,樹木茂盛,就會引來風,這樣就使得肝風內動,人就中風了。正如《類證治裁》所言:“風依于木,木郁則化風,為眩,為暈,為舌麻,為耳鳴,為痙,為痹,為類中,皆肝風震動也。”
再加上一些年輕人常常煙酒不離,肉食不斷,常使脾胃受損。脾主運化水濕,是津液代謝的樞紐。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謝失常,就會產生痰濕。所以中醫素有“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痰再生熱,熱再生風,人就中風了。
科學預防非難事
想要預防中風,關鍵就得從日常生活著手,做到不熬夜或少熬夜。一般來講,晚上11點之前一定要入睡。因為子時和丑時為肝膽代謝之時,這個時候入睡,有助于滋養陰血。
另外,性生活要節制,那么什么樣的頻率才合適呢?《素女經》認為,“人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一日一泄;年六十者,一月一泄”。所以,身強體壯者,可以1周三四次房事;年齡較大的,以1周1次為宜,半個月1次更好。只要第2天沒有疲勞感、精神抖擻、精力充沛,就說明是適當的。
此外,飲食上要堅持“三低一高”飲食原則,即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維,少吃肉,多吃素,主食應以五谷雜糧為主,多吃粗制米面,多吃纖維多的蔬菜,如芹菜、大白菜、萵筍、胡蘿卜等。總之,只要堅持科學的生活方式,預防中風并非難事!
(摘自《家庭科學·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