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侯耀晨 圖/劉爍


“世界石材云浮買,云浮石材世界賣”。改革開放以來,在云浮市委、政府的及時引導和強力支持下,云浮涌現出一大批在各個石材品種和上下游關聯產業鏈占據了市場主導地位的龍頭企業。如今的云浮市石材商會,通過其200多家核心會員群體,以及外圍的近四千家關聯企業與十多萬從業人員,經營著遍布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的石材生意。云浮之所以令人心馳神往,不僅在于這個廣東最年輕的地級市開創了馳名中外的石材王國,更在于其悠久的禪宗文化、神秘的南江文化和瑰麗的石藝文化。
在全球經濟深陷泥潭的今天,到云浮看看,當屬一次希望之旅,更是一次心靈釋放。
“世界石材云浮買,云浮石材世界賣”。
云浮,這個總面積不足8000平方公里的粵西山區,卻通過3800多家石材企業和10多萬從業人員,經營著遍布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的石材生意。在全球經濟形勢深度惡化的2011年,該市生產總值依然實現500億元,人均GDP2.1萬元,增長13.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9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53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2%和10.1%。
云浮之所以令人心馳神往,不僅在于這個廣東最年輕的地級市開創了馳名中外的石材王國,更在于其悠久的禪宗文化、神秘的南江文化和瑰麗的石藝文化。
車過云浮市新興縣的夏盧村,我們一行人看到保存完好的“惠能別母石”,安臥于穿越了青山綠水的陽光下。這塊3米見方、一分為二的千年靈石被當地人視為惠能留給天下蒼生的信物。
據傳,當年才24歲的惠能大師去新興縣賣柴,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而觸發宿慧,決心前往黃梅寺跟弘忍大師學佛。此時,舅父給惠能出了一道難題:如果把外祖母家門前的一塊大石拜到裂開,才準他離母出家。
沒想到,惠能虔心禮佛,一道天雷破空而來,大石被雷擊中,一分為二,后人就把這塊石頭稱之為“別母石”。云浮人認為,國人耳熟能詳的成語“精誠所止,金石為開”,即源于此。
歷史滄桑變幻,常有奇妙的風云際會處。
一千多年前,中國第一部佛經《壇經》作者六祖惠能因一塊石頭而得償所愿。他可能不曾料到,今天的云浮人同樣把圓滿人生建立在一塊石頭上,并營造出一個逐漸引領行業秩序的“世界石材產業集散基地”。

說到石材產業之于云浮的貢獻,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截止2011年底有關云浮的幾個統計數據稍加換算即可一目了然。
2011年底,云浮市人口約有286萬,僅石材企業就有接近4000家,國內外從業人員10多萬人。以此為據加以概算,可以得出平均每739人中,就有一個石材企業老板,每20多個人中,就有一個云浮人從事石材采購、加工或者銷售業務。
“云浮人都喜歡出去干點活,社會穩定了,整個治安好了。云浮石材產業首先解決了當地人的溫飽問題,帶動了第二、三產業發展。”云浮市石材商會會長李木南認為,云浮石材強化了企業家和廣大人民群體的依存關系,如果不計算活躍在國內外的石材人,僅云浮當地就解決了十多萬人就業。他舉例說:“近4000家石材廠,每個老板接待客戶時吃一頓,一年就是4000頓,每人一臺車,就是4000臺。每個工人月均工資2000元,一個月少說也有2個億,十多萬家庭就會因此得到養護……”
石材產業給當地人帶來的利益,從一些有關云浮人的逸事中亦可見一斑。據說,碧桂園別墅開盤后,習慣于現金交易的云浮人用麻袋裝錢去買房,一時被傳為奇觀。
在云浮觀光,同樣可以感受到石材對當地消費時尚與商業生活的影響。由于往來國際客商眾多,精明的云浮人把酒店、餐飲、酒吧等服務設施當作展示其石材產品和創新工藝的絕佳場所。
我們看到外觀平常的濱河酒吧一條街,其內部裝修卻極盡豪華,而且云浮人與客戶談生意或者平時的聚會中,都喜歡開幾瓶洋酒而不是白酒來助興。在云浮迎賓館,我特意記錄了其當日客房的門市價:總統套房:38000元,花園洋房:16880元……這個標準,甚至可以與北京飯店一較高下了。
“人是很怪,他心里不舒服時,買什么都嫌貴。”云浮人相信,當成千上萬的外商住在云浮的各種花園別墅和高檔酒店里,親身感受云浮石材營造的天然和高貴氛圍,“一家人住得舒服舒服、吃得開開心心,玩得高高興興,就不再會覺得我們的石材貴了!”。
“看到52公里長的云浮石材產業基地,我的感受只有兩個字:震撼!”被云浮經濟傳奇和禪宗文化所吸引的徐中遠已是數次來到云浮。他還告訴我一件親眼目睹的盛事,在一個公益晚會上,云浮大大小小的企業主,一夜之間就為失學兒童募捐了600多萬資金。
諸如上述,初次來云浮的人,為其炫麗的城市景觀和蓬勃的商業氣派震撼之余,往往產生一個疑問:這個已不盛產石材的小地方,相對來說也缺乏水陸交通等區位優勢的小地方,為什么就能把一個普通的石材產業做到國際領先地位呢?
其實,云浮與石材結緣的歷史已久。距史料記載,明朝萬歷至清咸豐年間,云浮當地出產的“東安花石”就聞名一時,被廣泛使用于宮廷及達官貴人的建筑設施中。1949年全國解放以前,這里主要生產生活用品和家居建筑產品,如生產石樁、石磨、石門腳、石碑等。此期間,由于都是手工生產,產品尚實用,工藝也比較質樸。
隨后的三十年中,簡單的加工機械被引入云浮的石材生產中,主要生產石米、石粉、云石片、筆筒、花瓶、臺燈、煙灰缸等。這是云浮石材的第二個發展階段,其產品雖然有所拓展,石料來源卻比較單一,附加值較低。
自1981年-1998年以前,全面的機械化成為云浮石材產業的標志。云浮石材一鳴驚人,產品由單一的“云石”拓展為以國內資源為主的花崗巖板材,以及生產各式各樣的異型材和工藝品,并建成了堪稱世界之最的百里石材走廊。這個時期,產品雖然比較齊全,附加值也在不斷提高,石材業也成為了云浮的支柱產業,但是銷售渠道欠暢通,知名度不高。
云浮石材逐步“走出去“,在全球市場建立自己的勢力范圍,是在1999年之后。此期間,云浮石材人加大了石材產品的科技創新和文化含量,其石材產品達到十三大系列、二十三大門類、近千個品種。
正是這十多年時間,成為云浮石材的“提升壯大期”。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及時引導下,云浮人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工業園區建設為載體,加速了石材業的發展,實現了“集世界之石為我生產,為全世界所用”,成為聞名中外的“中國石材基地中心”和“中國石材流通示范基地”。同時,大力發展石材創意產業,讓悠久的石藝文化得到傳承和創新,通過融入文化的理念,實現石材產品附加值的最大化,再獲“中國人造石之都”、“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石雕之鄉”等榮譽稱號。
說到云浮石材改革開放以來的產業傳奇,就不能不提到云浮石材人的群體特點。或許由于禪宗文化的長期影響,云浮石材企業家同樣心系市場、放眼世界,敢于在全球范圍內開拓業務,但是相較于其他地區,云浮人自有一份天然的淡定和智慧、率真與超脫。
他們大氣,但不“霸氣”。云浮的石材企業主,不僅有敢于闖蕩世界的勇氣,更崇尚一種未雨籌繆的戰略意識。在云浮百里石材產業基地倘佯,我們會看到大大小小的石材店鋪和工廠面向國道兩邊一字排開。其間規模有大小,但無一不以一種國際氣派亮出自己的字號和獨家代理的石材品牌——即便在生意最好的時候,他們也不會單純追求企業的規模擴張,而是以“不做第一,只做唯一”精神,成長為某個品牌和產業鏈的主導者。久而久之,由于在各自領域有了強勢地位,自然就成了行業老大。
他們直面競爭,更崇尚協作。云浮的石材企業,各有自己的主導品牌、核心優勢和戰略目標,總體上呈現出多元發展、遍地開花的火爆局面。在這種企業林立、遍地老大的行業競爭中,是否會催生一種壟斷和封閉意識呢?實際情況正好相反,一些實力強大的石材企業主致力于為當地石材行業營造更富有競爭力的協同發展平臺,并整合上下游資源和相關產業鏈的中小企業,希望形成集群發展優勢。
比如2007年才成立的云浮市亙隆投資有限公司,如今已投資5億元建成亞州功能最為齊全的云浮國際石材城博覽中心。該中心位于云浮市區河口街324國道與河楊快速干線交匯處,屬于云浮市2010年重點工程之一。其規劃總用地85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3000平方米。通過功能齊全的主場館、特展館和綜合性的商業配套,云浮國際石材城博覽中心可為國內所有品種的大理石,花崗巖的板材,工藝品及異型產品進行綜合展示和現場交易提供一站式服務。
又比如云浮石材商會副會長古喜泉,他投資興建的“東潤石材城“,占地面積有450畝,擁有可容納近百家石材企業的標準廠房,以及酒店、銀行等綜合性配套服務設施。
他們來自草根,但不“土氣”。云浮的石材企業主,多數是最近十多年才做大的本土企業家,但正如商會會長李木南所介紹的,“長期從事全球生意的商場閱歷,放大了他們的格局“。雖然原先可能都是囊中羞澀的窮光蛋,但如今這個實力雄厚的草根企業家群體卻把面向國際同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作為自己的日常功課。
比如新高雅石材廠的覃軍,他喜歡用當今流行的企業教練技術打造團隊執行力,并著迷于通過精細化管理降低生產管理成本,從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又比如云浮石材商會會長李木南,他不僅在商會發展戰略上著眼于會員企業與政府、金融機構、上下游資源以及企業本身的生產加工的總體需求,提出商會工作的“四個整合”,而且基于當前的經濟大環境,力推中國(云浮)石材電子交易中心,希望將傳統銷售渠道和網絡營銷平臺有機整合,為云浮材企業通過互聯網推薦品牌、促進石材交易和業務發展提供了綜合性平臺服務。
云浮石材人如此專注于本業,當地政府官員亦如此坦率和自然地致力于各人的本職。
比如說云浮市委宣傳部陳均河副部長,對當地的禪宗文化、石文化和南江文化信手拈來,了如指掌。更有趣的是,當我們一天清晨來到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堯坤辦公室時,發現東華寺主持端祥云早已在座。
事后才知道,端祥云在修行之余,創造了大量精美的觀世音菩薩像,當日正與李常委討論如何將這些菩薩畫像與云浮市正在打造的禪宗文化項目結合起來。隨后在當晚的交流中更了解到,李常委對佛教歷史和文化也有獨到的研究,聽他談論云浮當地儒家文化與佛教文化的風云際會,別有一番妙處。

置身風光秀美、民風淳樸的云浮市,常常有一些看似意外的發現,仔細尋思又在情理之中。
比如說云浮街道上行人稀少,所到之處給人一種閑適和從容,但一看到那工廠林立的產業集中地帶,你就能想到人都到哪里去了。
這里同樣是逸情悅性的一方樂土。云浮的市委、市府辦公所在地,竟看不到圍墻?!暗侥仙缴止珗@散步運動、到廣場跳舞唱歌”也是市民每天習慣的休閑活動。據了解,云浮市常住人口并不多,卻發展了各類業余群眾社團116個,每年開展“廣場歡樂夜”、每周一演(映)、廣場舞會等各類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節慶文化活動達數百場。廣場文化活動更達到“百場演出、千個節目、萬名演員、數十萬觀眾”的規模。市城區人民廣場被評為“全國特色文化廣場”,云安縣桔鄉農民合唱團在首屆全國農民合唱大會上獲“岐江杯”大獎。
在這樣的城市里行走,心里忍不住發出感嘆:愿來城市管理也可以這樣?。?/p>
一個城市能夠在他的眾多轄區中保持開放的管理狀態,不用擔心貧富分化導致的各種社會矛盾,無需時刻崩緊“社會管理”的神經,實屬難得一見。于云浮來說,或許正如云浮市石材商會會長李木南所說的,“人人有機會創業,人人安居樂業,自然社會治安就變好了?!?/p>
如果我們分析云浮市2011年度各個產業的增長規模,可能會感到枯燥。比如說,“第一產業增加值122.18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218.52億元,增長26.1%;第三產業增加值151.38億元,增長6.3%……”
但是這些數據總體上反映出云浮市各個產業之間相對協調的良性互動。其實,我們此行雖則重點參觀了云浮的石材產業,但云浮市的其他產業同樣有自己的發展特色。比如說,云浮的農業發展中,就出現了以“與客戶、農戶、學院、職工共建共享”為特征的全國最大農業龍頭企業“溫氏集團”。
除了特色經濟發展中開創的云浮經驗,云浮還有多少值得自豪的名號。
比如說:“全省農村改革發展試驗區”、“循環經濟和人居環境建設示范市”、“中國禪都”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名號和稱譽,展示了云浮市各個轄區在某個經濟文化產業中積累的獨特優勢。
離開云浮時,我們再次經過云浮市的城雕“鳳凰來儀”,這是一座整體精雕細刻而成的鳳凰鳥形象。
云浮人熱愛給自己帶來吉祥和富裕的鳳凰鳥。它注視著云浮的日升月落、斗轉星移,更守護著云浮人胸懷世界、抱團精進的和諧發展之夢。
或許正由于云浮人富有遠見而智慧的心靈,這座城市的夢想才會更加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