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云成 胡曦彥
中國近 25 年來的經濟高速增長, 平均GDP在8%以上,在世界經濟史上罕有匹敵,因此被柏金斯(Dwight Perkins)稱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經濟奇跡 。①李伯重: “論學術與學術標準” ,載《社會科學論壇》2005 年第 3 期,第 5頁。這樣高速的增長水平,在社會各方面都有相似的體現,作為社會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亦是如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高校的不斷擴招風潮。當然擴招并非必然是壞事,至少讓更多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擴招后,相關的科研論文量也在急劇增加,如何對學生進行考核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①現在的學生考核,除成績外,很多也是以參加活動數(如各種競賽等),發(fā)表文章數為主要依據,而對教師的考核也一樣是以量為標準的,各大院校在自然科學主要以 SCI/EI, 社會科學 (含人文) 以 SSCI/CSSCI 等量化數據為主要考核標準, 具體標準則以發(fā)表的論文數,其中以發(fā)表在“核心”期刊的論文數為核心指標。至于其發(fā)表后,是否有人閱讀,是否有足夠的引用量,影響因子等則不在一般科研考核的標準之列。同時作為中國未來潛在的學者,中國研究生(含部分優(yōu)秀本科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量化考核標準,惟一不同之處在于,對他們的鼓勵方式并不是如任職教師一樣是一般意義上的科研獎勵及升遷等,而更多的是一種獎學金制度的激勵。在高等教育中,相似的情況也一直受到批評, 與之相對應的改革一直在持續(xù),②關于教育改革,除頻繁的各種新聞、研討會外,一個很好的明證就是可以參考有關教改的相關論文量,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以主題為內容特征,輸入“教育改革” ,則有 11.6782 萬篇相關文獻;光以題名為內容特征,輸入“教育改革” ,就有 2.4021 萬篇相關文獻;而用以全文為內容特征,輸入“教育改革” ,就有 61.4352 萬篇相關文獻;此數據收集于 2011 年 10 月 12 日。但一直都沒有找到根本的解決之道。中國教育本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如何讓高等教育走出考核難的困境,是當今所有中國研究者所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而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考核(作為考核標準的主要鼓勵:獎助學金的獲得)則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筆者認為,對于中國教改如何進行,無外乎兩種路徑:一為自上而下,從宏觀到微觀,從政策指導、領導決心、宏觀戰(zhàn)略修正等方面入手進行改革;另一為自下而上,從細節(jié)入手,從基本現實需要入手,追求真正的卓越教育,進行制度重構,對現行教育進行完善,最后促進教育改革的整體推進。③關于卓越教育,以法學院為例,卓越法律人已經成為很多法學院的努力方向,相關介紹有很多,例如:《法律實踐教學與卓越法律人培養(yǎng)研討會在滬舉行》,法制日報,2011 年 7月 20 日法制日報第 12 版;《五大法學名校“掌門人”縱論鍛造“卓越法律人才”》來源:http://www.people.com.cn/h/2011/0713/c25408-333159793.html, 訪問時間:2012 年 2 月 10日。而且,無論怎樣的指導思想,必須有對事實的充分認識,有足夠的技術基礎為支撐。基于以上論斷,筆者作出如下假設:獎學金獲得與發(fā)表學術論文存在某種關聯(lián),從某一種獎學金實施情況入手,通過具體的實證數據分析,可以分析出我國未來學者的學術表現狀況好壞。
關于獎學金評定的相關規(guī)定有很多。①百度輸入關鍵詞:碩士研究生獎學金辦法,會有相當的獎學金評定辦法供查看,因為百度搜索有一些代碼設定,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所呈現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本次檢索的時間為 2011 年 10 月 12 日。隨著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院校基本都采取在網上公開的辦法。②當然,因為各校、各院系做法不一。但根據筆者的長期觀察,除少數情況外,凡是在相關網站沒有公布獎學金評定辦法的院系,一是本來就不好或沒有,所以不能公開;二是可能為了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或為了便于操作控制獎學金獲得者,因此采取的是小范圍印刷版,或學生群發(fā)(QQ 群等)的辦法,讓獎學金以不那么公開的方式進行評選,達到獎學金一般設置目的之外的目的。當然院系公布獎學金方案,最主要目的除了方便學生查找外,為了吸引更多優(yōu)秀的學生也是其重要的目的之一。以上只是筆者的推測。中國大學法學院的相關規(guī)定就有很多,如幾所比較著名法學院的規(guī)定:北京大學法學院的《法學院 2010-2011 學年獎學金申請評審通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法學院關于 2010-2011 學年學生獎勵評選工作的通知》、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的《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評獎評優(yōu)規(guī)則》等,除一般的成績、品德等外,作為科研成果的論文是另一個主要加分項目。③具體可以參見:北京大法學院的《法學院 2010-2011 學年獎學金申請評審通知》,來源:http://student.law.pku.edu.cn/PartyColumn/articledisplay.asp?ID=5197,訪問時間:2011 年 10月 12 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法學院關于 2010-2011 學年學生獎勵評選工作的通知》,來源:http://law.ruc.edu.cn/xsgz/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467 ,訪問時間:2011 年 10月 12 日;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的《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評獎評優(yōu)規(guī)則》,來源:http://www.ghls.zju.edu.cn/redir.php?catalog_id=24069&object_id=35683 ,訪問時間:2011 年10 月 12 日。這樣的評選規(guī)定, 并不只是以上單位才有,也并不是少數存在的現象,甚至那些取消了強制發(fā)表論文的學校的學生,仍會為了得到獎學金而繼續(xù)發(fā)表論文。④田玲玲: “發(fā)論文硬指標取消 研究生為何仍熱衷花錢買版面” ,來源:http://news.sina.com.cn/o/2006-11-17/092210526520s.shtml ,訪問時間:2011 年 10 月 12 日。無獨有偶,此種現象在其他院系的獎學金評定辦法中也是一樣。①例如:寧波大學的《醫(yī)學院碩士研究生獎學金評定細則》(頒布時間:2010 年 10 月 14日):http://yxy.nbu.edu.cn/UploadFile/2010101415629450.doc,訪問時間:2011 年 10 月 12日、《貴州大學林學院碩士研究生獎學金評定細則(試行)》(頒布時間:2010 年 10 月):http://web.gzu.edu.cn/for/yjssqb.doc,訪問時間:2011 年 10 月 12 日、北京大學的《政府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第二學年獎學金評定辦法》(頒布時間:2007 年 7 月 20 日,到現在仍在其官方網站的教育模塊):http://www.sg.pku.edu.cn/Education/News_View.asp?ID=420,訪問時間:2011 年 10 月 12 日、吉首大學體育學院的《碩士研究生普通獎學金評選辦法(試行)》(頒布時間:2011 年9 月):http://tyx.jsu.edu.cn/yjs/shownews.asp?id=101,訪問時間:2011年 10 月 12 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工商管理學院研究生學業(yè)獎學金評定細則》(頒布時間:2011 年 8 月 30 日)http://gsxy.znufe.edu.cn/Article/2011-8/201183085735448.html,訪問時間:2011 年 10 月 12 日。因此而產生的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我們發(fā)放大量的獎學金,產出的學術科研成果是否達到獎學金設置的最終目的,是否存在為了爭取獎學金而制造“學術垃圾”的情況呢?②在檢索過程中,有的學院的相關規(guī)定是直接限定某些雜志發(fā)表才能計入科研成果,才能作為學術加分項目。但這樣做可能存在幾種不良的結果: (1)這種方式就是另一種核心期刊評價體系,跟國內的 CSSCI有些類似,問題是為什么只選這些期刊,而不是選其他期刊,并沒有給出任何理由,就算有理由,隨著時間推移,其理由的合理性有待商榷; (2)這種指定的方式,對于新生研究者并不十分有利,同時基本上讓其放棄了了解我國投稿現狀的情況,同時也讓未來的好期刊沒有了存活的機會,變相地限制了學術發(fā)表自由,而近幾年,中國法學院的法律(學)評論的生存現狀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3)因為有時是新人在學科的新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方面作出貢獻,但由于這種指定化期刊規(guī)定,編輯知識結構的老化,創(chuàng)新性論文很難被接受,讓創(chuàng)新者不斷接受打擊,最后很大程度上放棄創(chuàng)新,這樣就對于知識創(chuàng)新造成阻礙,最后形成知識的固化與老化。
我國獎學金制度在鼓勵學生勤勉治學上具有不可或缺性。③獎學金制度的設立,在國外已有相當長的歷史。而在我國,獎學金制度的設立與公費生制度的廢除有關,這可以說是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的一大進步。公費制度本質上就是一種“大鍋飯”的做法,做多做少區(qū)別不大。為了提高教育經費的效用,所以建立了現在的獎學金制度,當然,催生此制度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高校的擴招,學生的增加。除國家等公共部門設置的獎學金外,現在還有很多的專項獎學金(絕大多數是捐贈性質)。為了觀察現有獎學金制度的實施效果,筆者在此只選取某法學院某專項獎學金進行實證定量分析。④筆者選擇法學院的相關專項獎學金的原因,一是對此領域相對熟悉,二是對相關期刊情況也有所了解,三是法學院(及學子)作為現在及未來的規(guī)定或規(guī)則的制定、執(zhí)行、遵守的主要參與者,他們的情況更應引人關注。分析樣本基本情況如下:
本獎學金屬于專項獎助學金,申請人限于法學院某法學學科正式注冊的非在職研究生(碩博生皆可)。申請條件除一般的品德要求外,對于助學金申請的附加條件為,學習優(yōu)秀,經濟困難;其中學術型研究生無論獲得何種獎助學金都必須有論文發(fā)表,專業(yè)型研究生想獲得獎學金,必須發(fā)表論文;如果發(fā)表論文,同等情況下,專業(yè)型研究生可以優(yōu)先得到助學金。論文發(fā)表的標準為公開學術報刊、內刊、學術會議發(fā)表的論文;作者順序為獨撰或第一作者視為一篇,其他順序作者則減半計算;其中低于一定字數則減半計算;①為了保護數據來源,確切字數為 4000-5500 字之間。論文刊發(fā)的認定時間為 2010年 4 月到 2011 年 3月。②關于時間在評獎通知中沒有明確說明,但每次都在每年 4 月初公示評選結果,公示時間為 7 天。其中獎助學金申請材料提交的截止時間為每年 3 月下旬左右。因此可以基本認定論文刊發(fā)認可的時間為 2010 年 4 月到 2011 年 3 月。其中學習、品德、公益所占比例為 7︰1︰2,論文每篇加 2分,可累加計算,無上限。本年度共計 7 種獎助學金,28 位獲獎者。以中國期刊網(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這三個我國主要論文檢索數據庫為來源,以作者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有14 位作者,發(fā)表論文 19 篇,全部為獨撰。其中發(fā)表論文的基本情況如下:


說明:第一位作者為 Author 1,略寫為 A1,依次類推;文章名為作者代碼加此作者的文章序列,例如第三位作者的第二篇文章為 A3-2;下載量、引用量的確認時間,因為相關數據庫時時更新,所以此下載量、引用量的確認時間為 2011年 5月 9 日,另下載量、引用量只有 CNKI 有相關統(tǒng)計;期刊名稱則為相應論文發(fā)表的所在期刊Journal 1,略寫為J1;所在數據庫,即為能查找到此文的數據庫,確認時間為 2011 年 5 月 9 日,其中如有 CNKI收錄,則不說明有其他數據庫收錄,如果 CNKI 沒有收錄,則注明其他收錄數據庫;字數為通過軟件轉換后統(tǒng)計,但為了方便統(tǒng)計采用略計的形式,例如在 0-500 字之間,則計為 250 字;在501-1000字之間,則計為 750 字,依次類推;頁數為論文在所刊發(fā)的期刊中的頁數,不到一頁,則計為 0.5 頁;因為具體期刊的刊發(fā)周期不一,因此刊發(fā)日期以期刊所刊發(fā)的月份為準。
從以上數據和知識影響力來看,全部文章暫無一篇被引用,說明其作為學術論文的影響因子并不高,或者說,可能存在“學術垃圾”的嫌疑。①之所以說是嫌疑,是因為存發(fā)周期的問題。存發(fā)周期是指發(fā)表了此文,閱讀后,并引用了此文的論文即將發(fā)表或剛發(fā)表,暫還沒有進入數據庫,所以可能造成暫無引用率。但同時,除了極少數文章外,每篇文章都有“半衰期” 。關于“半衰期”理論,參見:邱均平:信息計算學(三) 第三講 文獻信息老化規(guī)律與應用,載《情報理論與實踐》,2000 年第 3期,第 237-239 頁。而從下載量、時間等因素的相關性來看:


說明:關于月均下載量計算的標準,因為下載量數據的來源時間為 2011 年 5 月 9 日,因此月的標準從刊發(fā)所在月起算,到2011 年 4 月為止,2011 年 5月不納入計算。月均下載量保留兩位小數。
由于下載量的源頭在于數據庫的計算機計算統(tǒng)計,所以基本是可靠的(但也不排除,人在代碼方面做手腳,但因為這些作者都為學生, 且下載量并不影響其評獎, 所以真實可信度值得接受)。然后,因為不是以 IP 為限,而是以下載數量為限,所以一個作者可以不斷地下載,提高自己的下載量。因此高下載,高平均下載量,并不說明什么問題。而在此,筆者卻更關注那些低下載量的文章,其中甚至還有引用量為 0、下載量也為 0 的現象。一般來說,一個作者自己的論文發(fā)表后,一般會下載來看看,以滿足自己付出極大勞動的內心滿足感,而如果下載量為 0,說明連作者自己都沒有下載過,里面存在的問題就可能相當嚴重,所以此類文章及期刊值得關注。筆者以文章名、月均下載量、期刊類別三個相關因素為標準, 以月均下載量為 3 個基本單位區(qū)間進行分類,得出以下結論:

說明:因為有些文章不是來源于 CNKI,無法統(tǒng)計,因此此數據的文章數少于總文章數。

圖1 月下載量在各區(qū)間的文章篇數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總體來說,下載量在 6 之下的文章有 14篇,占了絕大多數,下載量偏低,說明其中是有問題的。其中竟然出現三篇 0 下載量,除了一定技術延遲原因外,最有可能的就是“學術垃圾”,因為連作者自己都不下載,似乎很說不過去。當然還有其他可能,就是作者自己根本不在乎這個,或者其根本不會使用數據庫。①關于是否會用數據庫,是一個很難評價的標準,但此獎學金所在學校每年都會舉辦一定數量的相關圖書館資源的培訓,至少能說明,如何使用數據庫,是存在獲知方法的。如果是因為不會用數據庫,而導致下載量為 0 或極低,那么在這個信息時代,特別是要吸收前人的優(yōu)秀論文的要求下,其論文的水平實在讓人懷疑。
除論文的下載量因素外,論文的篇幅長短、每頁字數多少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因為這與“版面費”直接有關,而一般的評獎機制只是以發(fā)表論文的篇數為主要標準,少數標準涉及最低的字數要求。②關于是否收取版面費,因為現行的期刊辦刊都存在一定的固定成本,除了那種有全部補助外,絕大多數期刊都會向作者收取一定的費用。而這就造成一個很難分辨的情況:同樣是收版面費,正規(guī)期刊與“水刊”有何區(qū)別,而這也成為“水刊”能存在的原因之一,甚至是“水刊”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但是在我國臺灣地區(qū),筆者專門和一位法研所的研究生談過,其對此情況表示異議,大致如下:臺灣因為學生畢業(yè)也有要求發(fā)表論文的(或公開參加一次專門性論壇,做主題報告),有一次,一位老師曾在課上提到過某一個期刊是收錢就發(fā)表的,其他所有法律類的期刊不收所謂的版面費,來源:私人交談,時間:2012 年2 月 25 日。因此,這里就存在一種可能的“經濟思維”,比如同樣是一篇論文,更少的字數可以減少版面費用。由于“水刊”只以所占的版面為收費標準,這樣就可能存在篇幅版面的多少與“水刊”的相關性影響。基于這個假設,我們可以文章名、期刊名、頁數、字數、頁均字數為相關因素,進行有效比較:

說明:保留兩位小數。其中同一期刊的頁均字數,會有一定偏差: 第一個原因是筆者為了保護數據來源, 對原始字數有 0-250字以內的偏差計算;第二個原因是有些刊物的文章不滿一頁,因此會有多篇文章結合在一起,共用一個版面的情況。
同樣,“水刊”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一般會盡可能在一個版面內放置更多的文字,以便在一期中容納更多的文章而得到更多的版面費。①當然, “水刊”并不是全部以“版面費”名義進行營利,還會冠以其他名目來收費,比如審稿費、編輯費等各種名目。但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盡可能地多收錢。以頁均字數為區(qū)間、文章名、頁均字數、期刊名為因素進行分類,得出以下結論:


圖2 不同字數區(qū)間的文章篇數
假定每一版面要求等價金額,①有些期刊一篇文章只收取固定的版面費,但會有最高版面數的限制。最多被采用的方式是4個版面,8000 字以下,收取一定金額。當然也不排除有其他關聯(lián)關系。但這是不是最好的方式,有待進一步的分析。在可能的情況下,每一頁中,刊發(fā)更多的字數,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后果。但是字幾乎和螞蟻一樣大,這樣根本無法閱讀,所以其存在的目的是供讀者學習還是其他,有待深思。根據以上數據分析,我們應更關注那些每頁刊發(fā)的頁均字數最多的文章。
根據月均下載量和頁均字數兩個因素,我們可以發(fā)現下載量偏低的文章所在期刊以及頁均字數偏多的文章所在期刊之間存在一定的重合性,詳見下表:
下載量偏低的期刊:

說明:為什么偏低區(qū)間為 6以下,暫無普遍認可的理論依據,主要為筆者觀察所得。在高下載的文章中,也并不排除“學術垃圾”的存在。換句話說,在低下載量的文章,并非沒有好文章,但從概率來說,下載量偏低,存在更多 “學術垃圾”的可能性。
頁均字數偏高的期刊:

說明:以 2000 字為界分點的原因,一是我國大部分正規(guī)的學報型期刊,以每版 2000 字為上限,二是如果每頁字數超過 2000字,閱讀起來會有些困難,其刊發(fā)的目的就有待思考。
若以期刊名標準,以下載量偏低和頁均字數偏高的文章數為參考變量,我們可以發(fā)現如下重合性:

圖3
從圖 3 中我們可以看出,J1、J10、J11、J12、J13、J14 六種期刊在下載量偏低和頁均字數偏高上呈正相關,而這六種期刊很可能是“水刊”,這六種期刊將是筆者在下文中主要關注的對象,為了對此六種期刊有一個基本了解,筆者搜集了這六種期刊的相關資料:


說明:本表所有數據均來源于相關數據庫,若數據庫無相關信息,則從其他途徑尋找相關信息。這些期刊都被相關數據庫所收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知識影響力與稿件量;期刊名同上,為代碼;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只寫明類別;期刊類別:包括學術論文期刊、新聞與學術論文期刊、綜合類等, 類別認定的時間為 2011年 1-2 月期間發(fā)表的文章內容; 發(fā)表論文數為 2011 年1 月-2 月的學術論文總數,因為其中新聞與學術混雜,學術具體數據可能存在偏差;專業(yè)網站類別指單獨的官方網頁,不包括 CNKI 等數據庫簡介;
J1 部分學術論文無摘要關鍵詞;有網頁,但屬新聞性,無期刊目錄;
J10有網頁,但屬新聞性,無目錄;無期刊目錄;
J14期刊除日常的每月一刊外,另在其期刊名后以括號形式,新增一期新期刊,但此主辦單位、國際/國內刊號都是一樣,筆者認為所有的新刊物是其增刊的變種形式。所以計算時,除月刊數據外,其新刊物的季刊數據按 2/3 處理,數據取到個位,不保留小數點。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趨勢:
(1)這些雜志的主辦單位各種各樣。①在21 世紀的中國市場經濟下,誰都可以成為此類刊物的主辦單位,雖然其中一些期刊以前可能是相當優(yōu)秀的期刊,但同樣可能“墮落”或“奮進”。 關于期刊的墮落,是基本沒有對象可分的,任何期刊都有這種可能,其中關于此種現象的另一種描述,參見:丁甜:“ 如今為何對學術論文的要求越來越高?”來源: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9391&do=blog&id=498991 ,訪問時間:2011 年10月27日。
(2)以上期刊無一例外均出現改版情況,基本趨勢是出版周期越來越短,最短成為旬刊。而且改版的時間,基本是 2005 年之后。發(fā)展情況基本與我國教育的高速發(fā)展以及論文發(fā)表要求量方面呈正相關。
(3)新聞與學術相結合,部分原因可能與我國刊物刊號相關法律法規(guī)有關,也與形象工程有關,比如某期刊開篇幾頁的文章都是新聞報道,但后面全是論文,論文所占比例高達80%以上。①其中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就是某些期刊,原本就是新聞類的期刊,到了 21 世紀前10 年,就紛紛轉為學術型期刊,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深思。
(4)這些刊發(fā)學術論文的期刊都有中文摘要、關鍵詞,但都沒有英文摘要、關鍵詞。同時,這些期刊都有作為稀缺資源的國內刊號。②對于國內刊號的緊缺原因暫時不明,但中國法學院現已有很多法學(律)評論,都是以書代刊的形式發(fā)展的,例如《北大法律評論》、《清華法律評論》、《廈門大學法律評論》、《北理法學》等,除這些冠名為法學(律)評論之外,還有諸如其他更專業(yè)領域的法學連續(xù)出版物,如《司法》、《北大國際法與比較法評論》,這樣的連續(xù)出版物很多,但基本都是一年一期,或一年兩期,極少能一年出版更多,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可參見一個內行人的觀點:徐昕: “以書代刊:困難與出路” ,來源:http://justice.fyfz.cn/art/710712.htm,訪問時間:2011年 10 月 27 日。而有沒有刊號,一般是很多評獎機制參考的主要標準之一,而期刊水平由于無法把握其信息量及其它原因,往往被直接忽視。
(5)最為重要的指標是刊發(fā)的文章總數,及每文的平均所占版面量。為了說明其為什么不是主流趨勢,筆者引入CSSCI法學類、CSSCI 學報類、非 CSSCI 大學學報類、非 CSSCI 學院學報類各兩種期刊,以供對比參照,說明這些期刊發(fā)展方向(大多是刊發(fā)篇幅短小的文章,且固定時間刊發(fā)文章總數很多)并不是一個好的發(fā)展方向。③當然有人也可以批評說 CSSCI 并不是最好的評價標準,其期刊并沒有參考價值。但是,任何一個學術評價體系,對一份學報,一個學術共同體所認可的標準,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這樣。在美國法律界,以學生編輯的《哈佛法律評論》、《耶魯法學雜志》成為美國眾多法學院參供的對象,大家都以自己所在的法學院是否有與《哈佛法律評論》、《耶魯法學雜志》相類似的法學雜志為標準判斷其是否是一個好的法學院。來源:與美國某一法學院 J.D.學生交談所得,其為所在法學院一份期刊學生編輯,私人交談。時間:2011 年 10 月 18 日晚。具體對照如下:


說明:其他期刊的時間選擇仍是 2011 年 1-2 月。保留兩位小數。

圖4 各期刊發(fā)表文章數,總頁數

圖5 每篇論文所占頁數
我們可以總結出,相對于 CSSCI期刊,我們獎學金的部分期刊刊發(fā)文章數過高,而因為版面有限,因此平均到每篇文章,稿件所能論述內容十分有限。當然文章短并不能說明什么,但一份期刊,平均每篇文章都相當短,則說明實在可能有問題。這跟筆者原先的假設一致,就是這些期刊可能是“水刊”。因為“水刊”希望在有限的版面內(當然何為有限,各刊差別甚大)盡可能地刊發(fā)更多的文章,而作者為了節(jié)省版面費,則盡可能地縮短文章,只要能發(fā)表,或者能順利畢業(yè)或拿到獎助學金。而這樣的后果,就是這些文章總讓人難以釋懷, 畢竟這些文章基本就是給錢就發(fā),無論作者認為自己寫得多好,發(fā)表在錯誤的期刊上,實在讓人慚愧不已。而還有一種情況,即作者知道這些期刊是“水刊”或疑為“水刊”,為了在獎助學金爭奪中獲得優(yōu)勢而選擇了此類期刊。而此類行為會令設立獎學金制度的人十分惋惜,同時讓那些認認真真寫論文,極有可能成為未來學者的研究生深感不公。其中部分學生可能選擇堅持,但更多的學生可能會選擇成為“劣幣”。因此,獎學金制度下的“劣幣驅逐良幣”格局由此形成。①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不僅在獎學金制度,科研考核的情況下亦存在,而且在一些高等教育的很多制度設計中一直存在,如高校學生會之殤: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huán),來源: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1_10/05/9646565_0.shtml,訪問時間:2011 年 10 月 27 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學生為了追求文章數量而不管其他,一次性交易,不顧一切發(fā)表文章,拿到更多的獎學金,同時也讓部分研究生兼職賺取外快。②參見:“ 一個研究生的論文生意:代理如再生父母”, 來源: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10/21/c_111111708.htm ,訪問時間:2011年 10 月 27 日。然后盡快畢業(yè),離開學生時代的學術界。③關于研究生畢業(yè)是否應發(fā)表論文,一直存在爭議,但是發(fā)表論文作為一種外部機制,在筆者看來,承載了一種對教育質量保證的期望。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特別是隨著擴招后,師生比例越來越高,因此現在很難再找到那種師生每天在一起討論問題的情景。同時現在的科研考核體制重科研、輕教育,而導致導師在學生多了之后,就完全放手不管,當然也可能是管不過來,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為了保證基本的教育質量,教育監(jiān)督管理者才會設置發(fā)表論文這一考核機制,強迫學生更加努力學習,導師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學生身上。除筆者觀察外,另可以參考一位期刊編輯的觀點: “研究生論文難發(fā)?誰的錯” ,來源: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459793&PostID=6215392,訪問時間:2011 年 10 月 27 日。這樣上傳下帶了一代又一代學生,其中包括部分熱愛學術的學生。而這些學生,以及日后極有可能成為未來學者的后備人才,稍微意志不堅定,或聽從道聽途說,則基本毀掉其一生,或做出讓自己今后后悔的行為。①在新聞報道中常常看到關于某些教授非常后悔,當年怎么會發(fā)文章到了那種期刊上,而現在的年輕作者,在以后會后悔自己當時的行為,特別是在其成為知名學者之后,當然這跟學者個人的品德性格有關,并不必然會后悔。筆者寫作此文的最初動機也是因為以前被“害”過,同時看到越來越多的學子仍在向此路前進,感到惋惜,特別是為那些根本不了解期刊界具體情況,同時又努力寫作,最后發(fā)表在“錯誤”的期刊的同學感到惋惜。所以筆者的立場及假設,并不是中立,而且絕對中立也不可能。參見 Robert Alford:《好研究,怎么做:從理論、方法、證據構思研究問題》,王志弘譯,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11 年9月版,第 87 頁。最后,良好的社會資本被消耗殆盡,最后受傷的還是教育本身,以及在社會中的每一位成員。
當然有人仍可能堅持認為那些發(fā)表論文數過多,文章均頁數太少的文章不是“水刊”。同時很多期刊也收版面費,怎么就說其是“水刊”,另外一些不是呢?②關于收取版面費,這跟我國市場經濟興起后的期刊運作成本有關,筆者在本文中暫不作討論。但收了版面費,如果是一個正規(guī)期刊的話,至少應給相關論文以評語、修改意見,至少還能體現版面費用于何處。如果沒有修改意見,至少應有對此文章的專家通過評語。這也是中國期刊整體面臨的一個困境:版面費。畢竟期刊社也要生存。但是評審程序并不相同,正規(guī)期刊會通過專家匿名審稿,并給出評語。同時一個版面字數不會太多,方便讀者閱讀,程序正義成為重要的一環(huán)。為了證明以上J1、J10、J11、J12、J13、J14 是不是“水刊”,筆者把一篇沒有公開發(fā)表的文章,從近萬字進行刪節(jié),隨意填寫作者名和所在單位后,以別名注冊了一郵箱,說明要進行評獎等,希望盡快發(fā)表,各刊的回復時間:

說明:因為沒有收到J1回復,筆者專門通過其他方式與期刊社取得聯(lián)系,經過交流后,才得知其最近即將刊發(fā)的幾期全部將作新聞專題,所以暫不采納刊發(fā)學術論文。
除了周期短外,當然各期刊都要求收取相當金額的各種名目的費用,才可以發(fā)表。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在現行獎學金制度設計之下,部分未來學者的學術腐敗已然形成。①關于何為學術腐敗,參見姚利民: “論學術腐敗及其治理” ,載《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 年第 4 期,第 47-50 頁。
本文通過從我國相關院系的獎學金評定辦法著手,探討其中獲得獎學金與科研發(fā)表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lián),并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從某一獎學金獲得者的科研發(fā)表論文的相關標準、影響因素進行比較分析,總結認為中國未來學者在現有獎學金制度下,學術腐敗是如何形成的。因此,在反思現行學術界發(fā)展模式后,特別是在獎學金制度方面,我們應作出一些制度改變,作出真正的變革,而不是僅停留在宣傳或新聞口號之中。在作出真正的變革之前,我們需要對獎學金的評定規(guī)則標準相關影響因素有更為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因此,筆者的此系列論文將緊密結合此主題展開,以實證分析為研究方法,對此問題進一步探討,本文為此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未完待續(xù)。
作者名錄
1. 王利明,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00872/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大街59號。
2. 黃清華, 男, 中國綜合開發(fā)研究院 (中國腦庫)特聘研究員,5 18036/深圳市福田區(qū)蓮花路彩田村5棟14B。
3. 陳訓敬,男,福州大學陽光學院法律系主任,教授,350015/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qū)福州大學陽光學院法律系辦公室。
4. 林發(fā)新,男,福州大學陽光學院法律系副教授,350015/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qū)福州大學陽光學院法律系辦公室。
5. 韓文生,男,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副院長,102249/北京市昌平區(qū)府學路27號。
6. 姜雙林,男,浙江農林大學環(huán)境法治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311300/浙江·杭州·臨安市環(huán)城北路88號。
7. 李明華,男,浙江農林大學教授, 碩士生導師,浙江農林大學環(huán)境法治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 311300/浙江·杭州·臨安市環(huán)城北路88號。
8. 黃婧,女,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環(huán)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在讀博士生,100088/北京市海淀區(qū)西土城路25號。
9.馬燕,女,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qū)西土城路25號。
10.曾祥華,男,江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214122/江蘇無錫市蠡湖大道1800號。
11.孫文楨,男,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民商法研究所所長,教授,430205/武漢市江夏區(qū)流芳大道特1號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
12.王軍,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講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qū)西土城路25號。
13.陳巍,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講師,100191/北京市海淀區(qū)學院路37號。
14.雷磊,男,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講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qū)西土城路25號。
15.鄧云成,男,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法社會學中心研究助理,200240/上海市閔行區(qū)東川路800號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328室。
16.胡曦彥, 女, 華東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2 00042/上海市萬航渡路1575號。
17.范靜怡,女,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信息咨詢部,100088/北京市海淀區(qū)西土城路2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