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薩蘇
因為日本東京的新宿有個歌舞伎町,很多人以為歌舞伎和色情活動有什么關系,這純粹是一種誤解。歌舞伎是日本的一門傳統藝術,地位類似我國的京劇,只是因為當年準備在現在歌舞伎町的地址蓋一座大劇場,專門保存這門日本的國技,該地才因此得名。結果,歌舞伎沒有來,這里卻變成了亞洲著名的銷金窟,只能說歷史在拿世人開玩笑。
歌舞伎町沒有歌舞伎,但這門藝術終究在別的地方保留了下來,而且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甚至,直到今天還能和我們的京劇乃至昆曲扯上關系。
1919年,在日本記者波多野乾一的努力下,中國京劇大師梅蘭芳實現了第一次訪日,他的精湛表演贏得了日本社會廣泛的好評,幾乎引發了一場 梅旋風。這期間,一個名叫十三代守田勘彌的藝術家實現了與梅蘭芳同臺演出的愿望,并為其藝術風度傾倒不已。時隔80年后,一位日本的藝術家在中國演出了昆曲的重頭戲《牡丹亭》。當他精美的扮相一出現在舞臺上,中國的觀眾竟有人忍不住驚嘆——梅蘭芳回來了!他,便是當年和梅蘭芳同臺的十三代守田堪彌的孫輩,被稱為日本歌舞伎 國寶級宗師 的坂東玉三郎。和中國的傳統旦角一樣,這個操著標準蘇州韻味的念白、舉手投足間充滿女性魅力的日本藝術家是個不折不扣的男人。更令人吃驚的是,這位演出時秋波流轉、令人驚艷的日本 杜麗娘 竟然已經年過花甲。
坂東玉三郎在東瀛有 日本梅蘭芳 之稱。中國的京劇和日本的歌舞伎是世界現存戲劇體系中僅有的兩種影響巨大,而又廣泛以男性演員來扮演女性角色的戲曲藝術。日本歌舞伎的女形 源于幕府時代對女歌舞伎的禁止,但梅蘭芳先生代表的京劇傳統旦角——以男性扮演女性角色,卻因為男性更加豐沛的肺活量和發音方式,可以產生異于女性的獨特藝術表現力。但在梅蘭芳訪問日本前,日本的歌舞伎界對京劇并無足夠了解,所以,當梅蘭芳到達日本后,其優美的藝術造型頓時給歌舞伎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因此,坂東玉三郎在提到梅蘭芳的時候說:梅蘭芳當年對我們家族乃至對于日本歌舞伎界的影響延續了幾十年,至今仍在。
嚴格說來,坂東玉三郎并不是一個普通人名,它是日本歌舞伎藝術界代代相傳、類似商標符號的傳統藝名——每一代 坂東玉三郎 都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歌舞伎演員??紤]到歌舞伎在日本的 國劇 地位,這一藝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估價據說已達數十億日元。第一代坂東玉三郎是歌舞伎創始時期的優秀演員,活躍于江戶幕府的元祿時代。但令這一藝名大放光彩的卻是第三代坂東玉三郎,她在1905年美國圣路易斯世界博覽會上作為日本文化的代表進行歌舞伎表演,贏得廣泛的關注,也讓世界認識了這種東方藝術。這位采用此藝名的唯一女性演員卻也因過分勞累,未能回國就病逝于美國。
今天的坂東玉三郎生于1950年,是使用這一藝名的第五代藝人。他從事歌舞伎這一行業的確有些意外。第五代坂東玉三郎本名榆原伸一,并非出自梨園世家,而是一家酒店老板的兒子。他在6歲時得了小兒麻痹癥,雖然不嚴重,但后遺癥仍然令其右膝難以伸展。為了消除這一病癥的影響,家人送他去練習舞蹈。出人意料的是,他卻在練習中顯示出無與倫比的藝術天賦,結果被第四代坂東玉三郎看中,收其為養子,他從此走上了至今五十余載的藝術道路。
進入歌舞伎界后,這名出身梨園之外的藝術天才盡展才華。他是日本歌舞伎藝術 女形 角色中公認的佼佼者,1969年與其合作的三島由紀夫為之驚艷,稱其為 日本第一美人。他的扮相優美、嫵媚,但他又不限于扮演女性,飾演男性角色也駕輕就熟。坂東的表演在藝術層面已經完全超脫了男女的天然性別差異。
出色的演技使他在1964年世襲了其養父的藝名,正式成為第五代坂東玉三郎。1967年,他開始在東京國立劇場演出,很快成為日本各大歌舞伎演出場館不可或缺的臺柱子,每天兩場的演出一直延續了很多年,除了外出拍戲幾乎從未間斷。
在幾十年的歌舞伎演技生涯中,坂東玉三郎贏得了巨大的榮譽。從1970年獲得藝術評選新人獎之后,與藝術有關的獎項幾乎都與其有緣。同時,他還曾經獲得英國萬寶龍國際文化大獎(1992年)和法國藝術文化勛章(1991年),顯示了他在國際藝術舞臺上的地位。
作為一個先天身體條件并不優越的藝術家,坂東玉三郎怎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直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謎團。
一位曾經采訪過坂東玉三郎的日本記者向筆者描述過他眼中的這位藝術巨星:可能由于多年飾演女性角色,坂東玉三郎在舉止行為上帶有一定的女性特點,比如笑時會用手背掩口。但坂東玉三郎有一個非常男性化的愛好——潛水。這個愛好應該是來自于坂東玉三郎的兄長后藤道夫,他是日本潛水協會的創始人之一,受他的影響,坂東玉三郎經常到馬里亞納群島的羅塔島潛水。這種近乎冒險的愛好揭示了坂東玉三郎性格中喜歡走進未知世界和迎接新挑戰的一面。
如果仔細研究,會發現坂東玉三郎在歌舞伎之外的世界還有著種種身份。他從20歲開始跳芭蕾舞,水平不亞于職業選手;他還是一名電影導演,曾經執導過《外科室》《天之女》等影片,其作品甚至入圍柏林電影節;歌舞伎都是只演不唱的,但坂東玉三郎卻師從梅葆玖,學習了京劇《貴妃醉酒》;他還是日本傳統音樂邦樂的行家里手。這一次我本來有采訪坂東的機會,后來終于未成,原因是他近期有連續幾場音樂會的演出,實在排不開檔期——這時我才突然想起,他曾與大提琴家馬友友合作拍攝過紀錄片《巴赫靈感》!
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另一個坂東玉三郎——他沒有家庭,沒有子女;在排演《牡丹亭》期間,每天打一個半小時的國際長途來溫習唱腔,一天除了睡眠和按摩的時間全部投入到事業中去。為了讓唱腔更有深層的韻味,他不惜破戒開始食肉以增加體重。坂東玉三郎作藝之認真與他尊敬的梅蘭芳如出一轍。
涉獵廣泛和專注集中就這樣矛盾地集合在了坂東玉三郎的身上。
也許,正是由于涉獵廣泛,才能讓坂東觸類旁通,比其他演員有更開闊的視野,這樣,歌舞伎在坂東玉三郎手中才不是一種 遺產 或者 死亡的藝術 ,而可以依靠其魅力征服觀眾。同時,那種異樣的專注集中,在今天的浮華世界里近乎于古代苦修者的作風,才能讓坂東玉三郎比別人在藝術中更加深入。
或許,非有如此矛盾不能得證大道。坂東玉三郎給予我們的啟迪,恐怕不僅僅在藝術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