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徐魯
據說,1835年11月30日,馬克·吐溫在密西西比河畔的那個名叫漢尼拔的小鎮上出生時,天上突然出現了哈雷彗星。我們都知道,哈雷彗星每隔75年才會出現一次。馬克·吐溫長大后,很希望在自己離開這個世界之前,還能再見到一次哈雷彗星。
果真,1910年4月21日,在馬克·吐溫臨終時,他的愿望奇跡般地實現了!這一年他也正好75歲。他不僅親眼看到了生命中第二次從天空中閃過的哈雷彗星,他自己從此也作為人類文學天空的一顆耀眼的巨星,一旦升起,便閃爍著恒久不滅的光華。
馬克·吐溫出生時,漢尼拔還只是密蘇里州一個不到兩千人口的小鎮,小得就像密西西比河邊的一顆紐扣。
馬克·吐溫在這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期。他像自己筆下的哈克貝利·費恩和湯姆·索亞一樣,成了小鎮上和密西西比河灣的頑童。據他的母親回憶,吐溫小時候比他的幾個哥哥要活潑和調皮得多,他不愛上學,經常逃學到附近的密西西比河邊游玩。小吐溫前后共有9次,差點沉入河底被波浪卷走。
馬克·吐溫12歲時,在小鎮上當法官的父親去世了,從此他輟學回家,成了到處流浪的野孩子。不久,家里人把他送到印刷廠里當排字工,希望他能在此學點東西,掙點錢補貼家用。他先后做過報童、排字工、水手等。少年時代的貧窮和流浪生活,成了馬克·吐溫文學生涯的搖籃。
有一天下午,他在大街上閑逛時,撿到了一張被風刮起的廢紙。這件事,對他后來的文學生涯具有重大的意義。這張紙是一冊歷史書上掉下來的一頁,上面講的是15世紀初期,法國一位巾幗英雄瓊達克在魯昂森林里被捕的情景。女英雄的不幸,深深觸動了少年馬克·吐溫的心靈。瓊達克是什么人?他不知道,但是他非常敬佩這位女英雄。此后,他開始尋找所有有關這位女英雄的書,在閱讀的同時,也漸漸有了自己動手寫作的想法。一位被譽為 美國文學之父 的偉大作家,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文學生涯。
如今,馬克·吐溫 這個名字成了密西西比河畔的這個小鎮最大的驕傲。小鎮上最大的資產,就是馬克·吐溫兒時的故居。據說,他故居一帶的老房子,還有門前的街道和花園,都保留著原來的樣子。這里也禁止任何車輛通行,游人只可步行至此。
馬克·吐溫成名后的故居,位于美國東北部的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的西郊。這座維多利亞式的紅色別墅,被游人稱為 飄蕩在綠海洋上的紅色蒸汽船。因為整個別墅外觀看上去就像一艘華麗的蒸汽船,外墻涂著鮮艷的紅漆,四周全是蔥綠的樹木。據說,當初建筑工人在為別墅涂刷紅漆時,曾經吸引著一些過路的游人和車輛駐足欣賞,還意外地釀成了幾起交通事故。
馬克·吐溫原名塞繆爾·朗赫恩·克萊門斯。在密西西比河上當水手和領航員的那些日子里,他曾經立過一個志向:以船員終其身,愿死在機輪旁。當時,輪船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時,12英尺的水深較為安全。當水手們喊出 兩倍于6英尺水深 即 Mark Twain 時,處于高度警覺的舵手,就有了安全感,可以放心駕駛了。這段生活留給了馬克·吐溫深刻的印象,當他開始了寫作,要離開他所熱愛的領航員工作時,為了紀念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他就選用了水手們常喊的 Mark Twain作為自己的筆名。
35歲那年,馬克·吐溫認識了奧莉薇亞。尚未成名的吐溫,幸運地獲得了這位 白富美 的青睞。婚后,馬克·吐溫請了當時最杰出的一位建筑設計師,在哈特福德的西郊修建了這座別墅。
巧合的是,偉大的黑奴解放題材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斯托夫人的舊居,也在附近。這樣,馬克·吐溫和斯托夫人就成了 芳鄰。這使得后來到此朝拜的游客有福了,不用走多遠,就可瞻仰到兩位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學家的故居。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那無疑是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最美麗和最有趣的場景:斯托夫人寫《湯姆叔叔的小屋》有時候寫累了,就會離開書桌,信步走到鄰居吐溫的院子里,愉快地摘回一大把鮮花,插在自己客廳的花瓶里。斯托夫人熱愛植物和園藝,是有名的 花草迷。
馬克·吐溫有時候也會像去拜訪老朋友一樣,來到斯托夫人家說笑一陣。吐溫很欣賞斯托先生的學問,有時候還會向他請教一些語言學上的問題。斯托先生蓄有一捧漂亮的白胡子,吐溫的三個孩子都堅信自家對面住著一位 圣誕老人。
有時候,要面子的妻子會責怪大大咧咧的吐溫,去斯托夫人家做客,怎么可以穿得如此隨便,既不戴帽子,也不系領結?于是,馬克·吐溫會讓管家端著托盤,盤子里放著一封道歉信,還有整潔的領結和帽子,恭敬地去 彌補給斯托夫人看。——這樣的場景,毋寧說是風趣的馬克·吐溫的小說細節在現實生活中的 余緒。
馬克·吐溫故居里的擺設極其考究,那些胡桃木的家具,是他特意從威尼斯買回來的;一張矮小的桌子上,擺著他和妻子、孩子的溫馨合影,還有女兒小時候的涂鴉。
馬克·吐溫一生非常喜歡孩子和小貓,小時候他家里就養過19只貓。他還有一句名言:沒有孩子的家,算什么家? 他和妻子一共養育了三個女兒。每晚睡覺前,他都要在書房里和孩子們享受一番 親子閱讀 ,給孩子們講一些有趣的童話故事。在客廳里,有一張全家福 看上去十分溫馨動人:在門前的回廊上,馬克·吐溫席地而坐,大女兒蘇西依靠在爸爸身邊,小女兒吉恩坐在爸爸媽媽之間,二女兒克拉拉坐在爸爸對面,一家人正在溫馨交談,享受著濃濃的親情。
馬克·吐溫的婚姻和家庭,大概是全世界作家中最幸福、最溫馨的婚姻和家庭之一。他很喜愛女兒蘇西。聰慧的蘇西也很有文才,在13歲時就為父親馬克·吐溫寫過 傳記 ,17歲完成了一個很有水準的劇本,還在父親的寫作間里為全家朗讀和 演出 過。馬克·吐溫在自傳里大段使用了蘇西對他的觀察和描寫,一字也不改動。令人扼腕的是,蘇西在她最美的年華死于腦膜炎。當時馬克·吐溫正在外地,當他接到蘇西的噩耗電報時,他說,那一瞬間,就像子彈穿過我的胸膛一樣。
馬克·吐溫一生中創作了二十多部作品,其中以他小時候的經歷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最為膾炙人口。馬克·吐溫也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海明威曾說,美國文學是從馬克·吐溫開始的。他堅持采用美國的語言、美國的主題來創造富有美國精神的文學,被后人譽為 美國文學之父 和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據說,大哲學家柏拉圖臨終前留下一句名言:一個男人一生應該完成四件事:種一棵樹,建一棟房子,寫一本書,培養一個兒子。馬克·吐溫有過一個兒子,卻在出生不到兩年就夭折了。這是留在吐溫心底的痛楚。除了培養兒子,其他三件事,馬克·吐溫全都做到了。他為全人類留下的文學遺產,有如無數的參天大樹;他留在哈特福德的 紅色蒸汽船 ,也吸引著一代代讀者和敬慕者來拜謁。他的愛女蘇西去世后,他曾在女兒的墓前喃喃念誦這樣的詩句:安眠吧,心愛的親人,安眠吧。
輕輕走進吐溫的客廳和寫作間,我的心里仿佛也緩緩升起這樣的意念:安眠吧,親愛的領航者,在人們無限的懷念里,安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