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作興(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盤縣白河溝水利工程,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六盤水市盤縣平關鎮,與云南省富源縣相鄰。其地理位置為東經104°18′~104°23′,北緯 25°36′~25°44′。
水庫樞紐所在河流為江浪河,屬珠江流域南盤江水系,是南盤江左岸的三級支流。江浪河流域集水面積140.2km2,主河道長35 km,河道比降11.5‰。白河溝壩址以上控制集水面積88.5 km2,主河道長19.4km,河道比降20.8‰。
本工程的主要任務是城鎮供水,其受水區為盤縣縣城,設計年供水量2000萬m3(P=95%)。
樞紐由攔河壩(鋼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泄洪建筑物(右岸泄洪洞+左岸壩頂溢洪道)+輸水建筑物(提水泵站+輸水管道)組成。
水庫正常蓄水位1840.00m,正常蓄水位以下庫容1400萬m3,設計洪水位1841.09 m,相應庫容1530萬m3,校核洪水位1842.26m,總庫容1670萬m3。興利庫容1083萬m3。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防洪標準》(SL252-2000)規定,該水庫為中型水庫,工程規模屬中型,工程等別為ⅠⅠⅠ等。擋水建筑物(大壩)、泄洪建筑物(溢洪道和泄洪洞)等主要建筑物為3級建筑物,提水泵站、輸水管道、輸水隧洞等建筑物為4級,臨時性水工建筑物為5級建筑物。
根據工程等級及建筑物級別,相應的洪水標準如下:大壩(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溢洪道、泄洪兼放空隧洞為50年一遇洪水設計(P=2%),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P=0.1%),消能防沖標準按30年一遇洪水設計(P=3.33%)。泵站(庫內):為50年一遇洪水設計(P=2%),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P=0.1%)。輸水建筑物:管道、隧洞為10年一遇洪水設計(P=10%),30年一遇洪水校核(P=3.33%)。
壩址河段河床高程1801m,正常蓄水位高程河谷寬185m,河谷為不對稱寬“V”型河谷,左右岸均為陡坡,且山體較高,兩岸基巖裸露。兩肩分布基巖主要為T1yn1~3~3上部為深灰色中厚層灰巖,右岸1830m高程以上為T1yn1~3~4的泥質灰巖及泥灰巖夾灰巖及鈣質泥巖薄層,屬中硬質巖類,薄—中厚層狀結構,強風化深(法向厚度)7~9m,強風化帶裂隙多張開夾泥,巖溶發育,巖體透水性較大。弱風化帶巖體完整性較好,強度較高,巖體質量為BⅢ2級,抗滑、抗變形能力較強,巖體承載力大。
工程區位于富源與盤縣之間,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工程區地震動參數為0.45s,峰值加速度為0.1g,相應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本工程建筑物按Ⅶ度設防。
本工程首部樞紐主要建筑物包括大壩(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溢洪道(壩頂開敞式溢洪道)、泄洪兼放空隧洞等,工程布置如下:
2.2.1 攔河壩:大壩壩型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頂高程1844.40 m,防浪墻頂高程1845.6 0 m,河床趾板建基面高程1785.00m,最大壩高59.40 m。壩頂長186.60 m,壩頂路面凈寬度為7.50m,考慮上游防浪墻厚及下游擋墻厚,壩頂總寬度定為8.0m,上下游壩坡均為1:1.4。
2.2.2 壩頂開敞式溢洪道:壩頂溢洪道是布置于面板堆石壩上,位于壩體左壩段,溢洪道中心線樁號為橫左0+019.500處,由溢流堰進口段、泄槽、挑流鼻坎組成。進口段設2孔,每孔凈寬15 m,中間設1 m的中墩,溢流堰采用駝峰堰,堰頂高程為1840 m,堰上不設閘門,溢流前沿凈寬30 m。泄槽由3段組成,坡比依次為 1:1.4、1:40和 1:1.4。
2.2.3 右岸泄洪隧洞兼放空隧洞:泄洪洞布置在右岸,由施工導流洞進口采用“龍抬頭”形式改建而成,洞身流態采用進口設置有壓短管、洞身無壓的型式,平板檢修閘門與弧形工作閘門均設置于隧洞進口,進口底板高程1811m,隧洞總長387.526m。
經過初步設計階段對泄洪方式的比較,確定采用泄洪洞+壩頂溢洪道的聯合泄洪方案,通過水庫調洪計算,在設計頻率P=2%時溢洪道和泄洪洞分別下泄57m3/s和287m3/s,在校核頻率P=0.1%時溢洪道和泄洪洞分別下泄164 m3/s和293.4 m3/s,圖1為溢洪道縱剖視圖。

圖1 溢洪道縱剖視圖
溢洪道布置于左岸壩段壩頂,軸線位于橫左0+019.500 m樁號處,為開敞式自由溢流溢洪道。溢流堰頂高程1840.00m,溢流凈寬30.0 m,共2孔,中間設置1.0 m厚的橋墩,溢流堰堰面曲線為圓弧曲線,半徑24.745m,圓心角71.08°,上游與大壩鋼筋混凝土面板相接,下游接泄槽段,溢洪道在樁號溢0+033.909 m以上部分基礎置于大壩碾壓堆石體上。在堆石體與溢洪道底板之間設置水平寬度為2.4 m的C15混凝土墊層,并分別于1827.0m和1837.5m高程設置水平地錨梁增加溢洪道底板穩定性;溢0+033.909m以下基礎坐落于基巖上。溢0+014.383~溢0+038.111m段泄槽底坡為1∶1.4,溢0+038.111~溢0+042.561m為圓弧段,圓弧半徑8.0 m,圓心角34.11°,溢0+042.561~溢0+078.570 m段泄槽底坡為1∶40,溢0+078.570~溢0+084.616 m段為拋物線連接段,拋物線方程為y=0.025x+0.057x2,溢0+084.616~溢0+100.196m段泄槽底坡為1∶1.4,溢0+100.196~溢0+104.570 m段為出口挑流鼻坎段,圓弧半徑為5.0 m,圓心角50.54°,挑射角15°。溢0+014.383~溢0+032.719m段泄槽寬度為31.0,溢0+032.719~溢0+036.124m段泄槽左右邊墻均采用半徑為23.0m,圓心角8.51°的圓弧連接,溢0+036.124~溢0+104.570m段泄槽寬度由30.493m收縮至10.0m。溢洪道泄槽橫斷面為矩形,邊墻和底板均采用C25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
3.2.1 結構計算:溢洪道結構計算采用有限元計算,經對計算結果進行分析可知,溢洪道建在碾壓堆石體上是可行的,堆石體沉降對溢洪道影響很小,對溢洪道安全運行不產生影響。
3.2.2 泄流能力計算:通過理論計算和水工模型實驗成果進行對照分析可知,水工模型實驗溢洪道下泄流量約大于理論計算流量,溢洪道泄洪能力滿足相應標準時洪水下泄要求。

表1 盤縣白河溝溢洪道泄流能力理論計算與水工模型實驗對照表
3.2.3 下游消能防沖計算:通過對下游消能防沖的計算分析,下游沖坑深度不大,坡度較緩,不影響任何建筑物和下游兩岸坡安全,所以選擇挑流消能方式是合理的。

表2 盤縣白河溝溢洪道下游消能計算成果表
在峽谷地區修建面板堆石壩絕大多數將溢洪道布置成岸邊溢洪道,這樣會增加岸坡開挖高度,挖方量和邊坡處理量增大,溢洪道投資在整個工程中投資比例增加。近年來不斷通過工程實踐,在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頂設置溢洪道已經逐漸成熟,減少了工程投資,給樞紐布置帶來方便,但施工干擾大,隨著施工技術和施工機械的更新發展,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壩頂設置溢洪道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