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圓章 □靳文娟(河南省南水北調建管局)
南水北調丹江口水源區水污染防治綜合治理解析
□盧圓章 □靳文娟(河南省南水北調建管局)
在介紹丹江口庫區水源區的基本情況和《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實施情況的基礎上,主要對丹江口庫區水源區進行監測斷面典型分析和水污染防治綜合治理分析,結合近年來采取的一些水源地綜合治理工作和面臨的問題,對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水源區;水污染防治;治理;分析
水源地共涉及河南省南陽、洛陽、三門峽3個省轄市的淅川、西峽、內鄉、鄧州、欒川、盧氏6個縣(市),丹江口水庫流域總面積為7815km2,其中淅川縣2821.46km2,西峽縣3131.56 km2,鄧州市 32.21km2,內鄉縣 376.7km2,欒川縣 320km2,盧氏縣1133.9km2。丹江口水庫在全省境內主要匯水支流有丹江、老灌河、淇河、蛇尾河和丁河。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后總庫容達290.5億m3,河南省境內庫區水面面積將達到506km2,占庫區水面總面積的48%。
國家對丹江口水庫水源保護工作高度重視,為確保丹江口水庫水質永續安全和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國務院于2006年2月10日批復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批復項目總投資194.33億元,河南省27.5億元。規劃項目分近期和遠期兩批。近期項目全國總投資69.89億元(2010年前實施),本省14.97億元,其中:中央投資7.8億元,其余需地方匹配。國家投資補助比例為:城鎮生活垃圾、污水處理項目最高補助84%,工業點源治理項目最高補助30%,水土保持項目補助50%,2010年水土保持項目補助提高到80%。河南省共計63個項目,主要包括小流域治理97條,總投資4.8億元;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項目8個,總投資4.21億元;工業點源治理項目27個,總投資4.6億元;生態農業示范區、監測設施建設等項目總投資1.36億元。河南省《規劃》內近期63個項目中,除因企業關停轉調的7個工業點源項目外,已完成40個,在建3個,其它13個項目均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工作并上報待批。
目前,國家已安排河南省城市垃圾污水、水土保持、工業點源治理項目共43個,項目總投資9.52億元,其中國家補貼資金5.45億元。到目前為止已完成投資9.83億元,其中完成批復投資9.14億元,自籌投資0.69億元。總體上看,本河南規劃項目進展順利,取得了明顯成效,在2010年國家六部委組織的首次規劃項目實施情況考核中,河南省考核成績位居三省第一。
2010年河南省12個國家考核斷面中,化學需氧量(或高錳酸鹽指數)達標率分別為:三道河、淅川高灣、淅川史家灣、淅川陶岔4個斷面為100%,西峽楊河、西峽上河2個斷面為91.7%,西峽許營、西峽東臺子、西峽封灣、西峽水文站、垱子嶺5個斷面為83.3%,淅川張營66.7%。西峽楊河、西峽許營、西峽東臺子、西峽封灣、三道河、西峽上河、淅川高灣、淅川史家灣、西峽水文站、垱子嶺、淅川陶岔11個斷面完成國家考核目標(達標率≥80%),斷面綜合達標率為91.67%。與《規劃》基準年2000年相比,有2個劣Ⅴ類、2個Ⅴ類、2個Ⅳ類、2個Ⅲ類、2個Ⅱ類斷面都改善為Ⅰ類水質,1個劣Ⅴ類、1個Ⅴ類改善為Ⅲ類水質。雖然張營斷面沒有達到國家考核要求,但由劣Ⅴ類改善到了Ⅲ類水質。
近年來,河南省著力加強水源地污染企業綜合治理工作,省直11個廳(局、委、辦)聯合下發了《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水質保護實施意見》,制定了水源地水質保護目標和措施。2003年以來,水源區3市6縣共關停并轉污染企業801家(其中,南陽市463家,洛陽市欒川縣125家,三門峽市盧氏縣213家)。
河南省水源區從20世紀90年代起引進黃姜種植,主要分布在南陽市淅川、內鄉、西峽3縣,種植面積達2.13萬hm2,姜農達25萬人。為服務南水北調水質保護這個大局,至2006年,河南省在水源區3省中率先關閉了所有的黃姜加工企業,并逐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中藥材種植,從而徹底清除了黃姜加工這個重污染產業。
2008年11月,省政府下發了《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尾礦庫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見》,安排部署尾礦庫專項治理工作。尾礦庫治理項目涉及南陽市西峽縣、淅川縣,三門峽市盧氏縣和洛陽市欒川縣。礦產品主要有鉬、鎢、鉛、金、輝銻、釩、天然堿、紅柱石、藍晶石、金紅石、南陽獨玉、大理石等80多種礦藏,其中鉬金屬、天然堿、紅柱石儲量為亞洲之冠,藍晶石、金紅石居全國第一。水源區內共有98座尾礦庫,主要是鉬礦、釩礦、鎢礦和銻礦等,庫容為3480萬m3。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已治理66座,庫容2400萬m3,投資1.43億元,未治理32座。
發展生態農業,引導庫區廣大群眾科學施肥施藥,提倡生物防治,推行無公害生產,減少庫區農藥、化肥等有害物質對水質的污染。一是普遍采取測土配方施肥和化肥深施的方法,調整施肥結構,推廣使用有機肥、沼肥和綠肥,水源地配方施肥達60%以上;二是在蔬菜、果樹、茶葉、中草藥上,禁止和限制使用高毒和高殘留農藥,引導農民使用安全、高效、經濟農藥,提倡物理、生物、化學等綜合防治,取得了明顯成效;三是在水源地大力發展以沼氣為主的生態能源工程,使農業廢棄物及人畜糞便得到了有效處理和轉化。截止2011年底,水源區3市6縣丹江口水庫匯水區域內共建沼氣池10.25萬個,其中南陽市水源區4縣市共建沼氣池9.6萬個,欒川水源區共建沼氣池1500個,盧氏水源區共建沼氣池5000個。
《規劃》實施以來,通過堅持科學規劃、綜合防治,堅持治理與開發相結合,合理配置資源,引進優良品種,大搞基地建設,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林草基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我省水源區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26km2,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水源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多年來,南陽市有12條小流域被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小流域。西峽、淅川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縣。
一是水源地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任務依然十分艱巨。水源地尚有水土流失面積2637.18km2;區域內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水平低,污染處理設施運行效率不高;水源地面源污染仍較嚴重。二是地方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財力緊張,影響治污進程。水源地保護范圍內的6個縣(市)中,有3個屬國家級貧困縣。當地政府財力非常有限,項目匹配資金到位不足。三是水質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矛盾較為突出,相應的生態補償機制雖已建立,但尚不健全,影響水質保護工作順利開展。
5.1 盡早實施庫區及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編制的《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是國家促進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決策。建議明確該規劃的經費來源,盡早予以實施,并將政策和投資重點向河南省庫區6縣(市)傾斜;同時建議,在中線渠首建立生態經濟示范區。
5.2 對庫區實施對口協作。實施對口協作是《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中明確支持庫區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建議參照三峽工程建設對口支援模式,協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區和國家有關部門、中央直屬企業,盡快啟動實施對丹江口庫區水源地的對口協作工作。
5.3 進一步加大生態補償力度。為保護水質,河南省水源區先后關閉了800多家企業,年均增支減收約6.6億元,需安置下崗人員27147人。減收增支致使水源區各縣財政壓力較大。建議進一步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并完善相關管理辦法。
201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