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靖(濟源市節約用水辦公室)
濟源市是中原地區新崛起的一個工業強市,已經成為中原經濟區重要的新型有色、裝備制造、能源基地,也是河南省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示范市,又是一個旅游區。近年來,由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日漸突出。而濟源市水資源匱乏,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水資源時空分布又不均衡,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和水生態惡化,已成為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此,建設節水型社會既是濟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區域水資源問題的戰略舉措。作為“十一五”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城市,濟源市從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入手,注重制度和基礎能力建設,在理順管理體制、完善節水機制、建設節水工程和加強監督考核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顯著成效,但是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本文在總結濟源市“十一五”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的基礎上,結合濟源市水資源現狀,提出了還需進一步完善的幾個方面。
對于節水型社會,當前并無完整統一的定義。節水型社會是一種社會形態,即指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無論是水資源短缺的地區,還是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都需要建設節水型社會;因為節水是減少污水排放的重要措施,浪費水資源不僅造成局部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和水污染加劇,也增加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本,包括取水耗水成本和水污染處理的成本等。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發出的號召,節水型社會建設是時代的需要。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提出“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水提出了新的要求,發展和水資源的矛盾日益突出,水對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的影響更加突出”。同時提出要“注重科學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大力發展民生水利,不斷深化水利改革,加強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水利現代化道路”
濟源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為25667×104m3,其中,山區丘陵區地表水資源量為22387×104m3,平原區地表水資源量為3280×104m3。平原區淺層地下水總補給量為9335×104m3,井灌回歸補給量380×104m3,地下水資源總量為8955×104m3。山區丘陵區地下水資源量為13896×104m3。濟源市大部分地區水質狀況良好,趙禮莊、河合、留村的地下水水質較差,農村生活安全飲用水問題亟待解決。
濟源市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38825×104m3,現有供水工程可供水資源量為32115×104m3,可供水資源占水資源可利用量的76.0%,地表水水源可供水資源量占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的71.7%,地下水源可供水資源量占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的90.3%。現有工程供水能力占水資源可利用量的82.7%,地表水水源供水工程供水能力占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的71.7%,地下水水源供水工程供水能力占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的118.9%。具體數量詳見表1。

表1 濟源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一覽表 單位:104m3
作為“十一五”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城市,濟源市抓住機遇,經過幾年不懈努力,初步建成了以水資源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體系、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經濟結構體系、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術體系以及自覺節水的社會行為規范體系等4大體系。
為了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濟源市政府組建了濟源市水務局,成立了節約用水辦公室。實現了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和其他非常規水源的統一調配,取水許可統一管理,水資源費統一征收,計劃用水指標統一下達,加強了多水源的調度和應用,為全市水資源的宏觀管理奠定了基礎。圍繞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積極進行了水利管理體制、投資體制和建設體制改革,出臺了一系列地方性的政策、辦法和規定,水資源統一、高效、富有活力的管理體制已基本形成。
近年來,濟源市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產業布局和城鎮化發展中都充分考慮了水資源條件,限制高耗水的企業發展,先后關停高耗水、重污染企業80多家。堅持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的原則,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進行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在鞏固現有糧食生產、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主線,依托四大現代農業示范區,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濟源市著力進行了節水示范工程及四項水源工程、三項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強力推進工業企業的節水技術改造、社區的節水器具推廣、城鄉的供水管網改建配套和灌區的節水工程建設,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術體系基本建立,并已初見成效。工業水重復利用率已經達到74%,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降到了14%,城市節水器具推廣率為80%,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2。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建立設備齊備、配套完善、控制自如、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水工程技術體系方面又邁出了可喜一步。

節水涉及千家萬戶、牽扯各行各業,通過節水宣傳教育來喚起全民對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的意識。多年來,經常組織人員深入社區、學校、企業,舉辦不同類型的節水講座和培訓班,普及節水知識;充分利用濟源電臺電視臺和濟源日報等新聞媒體設置專題節目,大力宣傳節約用水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使全社會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自覺性不斷提高,全民節水知識逐步得到普及,公眾的水憂患意識和節水意識不斷得到增強。在節水型社會建設中,建立了多部門的協作制度、水價聽證制度、用水節水的信息公布制度、群眾有獎舉報制度以及能夠充分體現公眾參與的其他制度。通過長期的宣傳教育,通過依法治水和各項政策,制度的約束,全社會自覺節水的行為規范已初步形成。
應該看到,節水型社會建設在取得成就的同時,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表現在發展觀念、用水方式有待進一步轉變,節水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節水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健全,節水的投入力度與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全社會節水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等。
從另一個層面講,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工程性缺水,地下水超采嚴重,水資源浪費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水資源問題日漸突出,走節約用水之路勢在必行。
濟源市結合當地水資源現狀,積極推廣先進的節水技術,從農業、工業、生活等方面節約用水,促進非常規水源利用,保護水資源,實現全面節水。濟源市通過節水型社會建設,初步完成了“四大體系”建設,建成了水資源管理體系、經濟結構體系、工程技術體系和社會行為規范體系。這對于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提升區域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保障水資源利用和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